未來的展望
極端微生物
(extremophiles)
為生存、繁殖於高溫、低溫、高壓、高鹽、強酸、強鹼、或強輻射等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一般可分為適於50
℃或更高溫度生存的嗜熱微生物
(thermophile)、於0.2
M以上高鹽度生存的嗜鹽微生物
(halophile)、最適生長溫度等於或低於15℃,最高生長溫度在20℃左右的嗜冷微生物
(pychrophile)、能生長在pH值>9,但無法生長於pH值<
6.5的嗜鹼微生物
(alkaliphile)、最適pH為pH
0-5.5的嗜酸微生物
(acidophile)、適合於高滲透壓生長的嗜壓微生物
(barophile)等。其因具有獨特的細胞分子組成、酶特性及代謝功能等,它們亦被認為是一些奇特骨架的活性化合物來源,它們的存在不僅挑戰傳統生物學理論,而且具有很高的實際應用價值。前面已經詳述,台灣獨特的地形變異,提供了極端生物(尤其嗜熱細菌)適合的生長與發展條件。
現代分離技術快速進步,不僅縮短實驗的時程,亦提升了實驗的靈敏度。因此,在分離與解析天然活性成分的工作上,結合其他光譜儀器的串聯式分析工具,如LC-SPE-NMR、LC-MS等儀器,已成為更具效率與便利的研究工具。另一方面,隨著質譜解離技術的進步,質譜儀串聯顯微觀察技術而成的顯微光譜(microspectroscopy)工具,藉由質譜的高解析度與分子專一性,以及電腦數據圖像化處理,如MALDI-TOF
(MS) imaging,使得我們可以確認生物活性成份的生合成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