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工學院3人領域全國第一...

「高被引學者」千中選一 通訊所溫朝凱教授入榜...

光電系林宗賢教授研究團隊跨國研究綠色光電 光子晶體液晶生長速度提升數十倍...

材光系杭大任教授跨校研究團隊發表先進儲能技術指南 中山大學合作論文登國際期刊...

環工所張耿崚教授研究團隊獲國際發明金獎 微藻、農廢變身環保減碳塑膠...

 
雙語跨域學習 工學院專題競賽聚焦永續未來...

諾貝爾科普講座 機電系嚴成文教授談AI與智慧醫療...

 
2025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 Taiwan 2月10日起受理報名(報名至6月25日止)...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14年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 申請簡章」(報名至3月14日止)...

 
教師風采...

112學年度第2學期本校「教學優良課程」本院教師名單...

學生榮譽...

112學年度第2學期學士班學生書香獎得獎名單...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工學院3人領域全國第一

2024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近日揭曉,國立中山大學共有67名學者榮列排行榜,更有4人於「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3)」領域排名全國第一。包括新科中研院院士、海洋科學系傑出講座教授陳鎮東(海洋學,全球第5),國家講座、電機系教授翁金輅(網路與電信,全球第169),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榮譽講座教授Peter Brimblecombe(氣象與大氣科學,全球第450)及環境工程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楊金鐘(戰略、國防與安全研究,全球第202)

此外,統計單一年度論文引用次數的「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中山大學共計有37名學者入榜(其中17名學者同時入榜終身科學影響力名單),子領域排名同樣表現不俗。其中海科系陳鎮東排名全球第7、全國第1;材光系郭紹偉全球第89、全國第1(聚合物);資訊管理學系邱兆民全球第86、全國第1(資訊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李澄賢全球第387、全國第1(社會心理學)。

中山大學表示,本次入圍學者的專業涵蓋12個主領域與29個子領域,充分展現中山卓越的跨學科學術表現。12個主領域包括農業漁業和林業、生物學、化學、臨床醫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經濟與商業、支援和戰略技術、工程、資訊與通訊技術、物理與天文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社會科學。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行榜由史丹佛大學John P.A.Ioannidis教授團隊透過Scopus資料庫之論文影響力數據,針對全球學者進行分析後所發表的榜單。本次公布的排行榜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3)」和「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兩個榜單,其差異在於引用次數的涵蓋期間,後者僅統計2023年單一年度的引用次數。

中山大學入圍「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3)」學者還包括材光系郭紹偉(全球第239,全國第2)、資管系邱兆民(全球第176、全國第4)、海科系陳宏遠(全球第528、全國第4)、化學系梁蘭昌(全球第1220、全國第5)、化學系劉國平(全球第1274、全國第6)、電機系鄧人豪(全球第533、全國第8),資管系吳仁和(全球第318、全國第8)。

「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方面,中山大學入圍學者還包括海工系Peter Brimblecombe(全球第467、全國第2)、化學系王琢堅(全球第1457、全國第3)、通訊所溫朝凱(全球第464、全國第4)、企管系張純端(全球第236、全國第5)、電機系翁金輅(全球第571、全國第5),材光系Mohamed Gamal(全球第887、全國第6)、醫科所林遠彬(全球第849、全國第7)、資管系李家瑩(全球第131、全國第7)、材光系El-Mahdy, Ahmed F.M.(全球第1149、全國第8),電機系鄧人豪(全球第1230、全國第10)。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49期)
●TOP

「高被引學者」千中選一 通訊所溫朝凱教授入榜


資料分析服務商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高被引學者」名單,入榜者僅占全世界學者的千分之一。今年臺灣共有12名研究人員入選,臺大有3人入榜、中山與成大各2人,其餘機構各1人。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副教授黃信銘自2019年已連續6年入榜;通訊工程研究所教授溫朝凱則為第2次入榜,學術研究表現亮眼。

「高被引學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單由科睿唯安公司科學資訊研究所每年評選發布,使用學術公信力高的Web of Science引用文獻索引資料庫系統,針對SCIE和SSCI收錄期刊中的高被引論文數據進行評估整理,表彰對全球科學研究深具影響力的學者。2024年全球共有6,636名研究人員入選,平均每千名學者中僅有1人入選,競爭激烈,臺灣更只有12人入榜。

中山通訊所教授溫朝凱研究專長為無線通訊,特別是在多天線系統的研究成果豐碩。除理論創新外,也積極透過產學合作與技轉,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實務。溫朝凱曾任中山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所長與工學院副院長,於2018年首次提出「無線通道反饋自動編碼器」,開啟全球學者以此為基礎的各項研究,並促使全球行動標準組織(3GPP)研究此項技術的6G標準。2022年入選高被引學者,2024年因「對深度學習在無線通訊系統之貢獻」獲選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對於再次入選高被引學者,溫朝凱感謝中山大學長期以來的支持。

中山物理系副教授黃信銘研究專長為凝態物理、超導物理及拓樸物理,深入研究並執行模擬拓樸半金屬材料以及其新穎傳輸與超導特性、使用機器學習結構模擬量子多體系統、拓樸與磁性手性晶體的研究,及錳氧化物尖晶石之磁性與拓樸物理研究等相關計畫。黃信銘跨國研究成果斐然,其研究論文分別於2020年、2019年及2018年榮登三大國際權威期刊《Nature》、《Science》及《Nature Materials》,學術表現深獲全球肯定。黃信銘自2019年起年年入選高被引學者,已連續6年獲獎,他表示量子物理不再只是談論「薛丁格的貓」,其中暗藏的抽象幾何與拓樸結構,反應獨特的觀察結果,預告著人們有更多的可能性去操控以及發展出更精確的應用產品。

科睿唯安公司指出,只有在Web of Science引用文獻索引資料庫系統中,21個學科領域的個別引用率排名前1%,才可稱為高被引論文。2024年高被引學者名單評選範圍,是依據2013年至2023年11年間,全球每位學者發表的高被引論文數量計算得出。臺灣今年的「高被引學者」12人名單,除前述3校外,其餘學術機構為陽明交大、清大、臺科大、中醫大及中研院各1人入榜。

2024年高被引學者名錄完整名單請見:
https://clarivate.com/zh/news/clarivate-reveals-highly-cited-researchers-2024-list/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51期)
●TOP

光電系林宗賢教授研究團隊跨國研究綠色光電 光子晶體液晶生長速度提升數十倍

光電科技產品體積可望更小、運作更高效且更低能耗!國立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研發長林宗賢研究團隊,開發全新「反向電致形變」技術,能在數分鐘內製造出面積大且穩定性高的藍相液晶單晶,大幅提升傳統光子晶體生長技術速度。此項創新技術有助光電設備、感測器及光學通訊領域進展,推升高效、低能耗、節能減碳的綠色光電科技。研究成果登上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並入選「應用物理與數學」編輯精選網頁,為近期最具影響力的50篇論文之一。

林宗賢表示,藍相液晶是一種特殊的軟性材料,具有三維光子晶體的特性,能夠反射特定波長的光線,在顯示技術、光開關、光學感測器、生物醫學成像及非線性光學領域等應用上潛力極高;但傳統製造藍相液晶技術的晶體生長速度緩慢且尺寸較小,應用範圍因而受限。此項研究由國立中山大學主導,透過臺、美雙邊的跨國合作,匯集來自不同學術領域的專家,成功克服前述挑戰,發展出能迅速改變藍相液晶晶體結構、並製造大面積、高穩定性單晶的創新技術,生長速度由數小時減至數分鐘,較傳統技術快數十倍,突破其耗時且效果有限的瓶頸,拓展藍相液晶的應用範疇與可能性。

林宗賢指出,研究團隊透過「反向電致形變」(Reverse Electrostriction)技術,先以強電場驅動液晶分子的排列均勻對齊,再經由設計電場的驅動過程以及適當的溫度,可在數分鐘內產生各種對稱性(四方、正交、立方晶系)的藍相液晶單晶,獲得不同的晶格參數,並基於基因演算法解析藍相液晶中特殊的單斜方晶結構。這些多樣化的晶體在移除電場後依然保持穩定,並具有可調變的對稱性、工作帶寬及光學色散等靈活特性,賦予藍相液晶有益於各項光學發展應用的機會。未來或可用於製作濾光系統、非線性雷射調整等光學元件領域;工業自動化中的生物、化學感測器或智慧型感測器等感測技術領域;以及增強控制光通訊傳輸訊號的光通訊技術領域。

主導此項研究的林宗賢強調,團隊能有此突破性創新技術的成就,除了主導的中山大學研究團隊,還有跨國、跨機構、跨領域合作共同促成。研究成員還包括美國史丹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陳君維、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Iam Choon Khoo、以及美國空軍實驗室技術長Timothy J. Bunning博士。此項研究技術獲國際知名期刊認可,不僅提高藍相液晶材料的製造速度和品質,更開啟高科技光電設備應用大門;未來的光學與光電設備將變得更小型化、高效能且更低能耗,對推動綠色科技具重要意義。

期刊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1408-4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50期)
●TOP

材光系杭大任教授跨校研究團隊發表先進儲能技術指南 中山大學合作論文登國際期刊

國立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科學系教授杭大任跨校研究,團隊整合10餘年重要文獻,深度聚焦於新穎碳化鉬邁科烯(MXene)電儲能柔性材料。該新材料受益於其優秀的電化學性能,並因其輕薄、可撓曲的特性,可助攻智慧穿戴裝置、消費性電子產品,甚至航太利基產品的先進技術開發,論文成功發表於國際材料科學頂尖期刊《材料科學進展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研究團隊仔細爬梳兩百餘篇相關重要研究,完成這篇題為「用於柔性電化學儲能元件的低維Mo2C MXene基電極的最新進展和未來展望」的論文,探討MXene材料的前沿應用和未來潛力,為未來的先進儲能技術和創新材料設計提供了及時的關鍵指南。

杭大任指出,「MXene二維(2D)材料具優異的導電性、高表面積、可調節的表面化學特性、快速離子擴散和良好的結構穩定性,是下一代電化學儲能應用的極具吸引力的候選者。」其中碳化鉬(Mo2C) MXene材料,更因其獨特的柔韌性、導電性和強度組合而脫穎而出,非常適合下一代穿戴式電化學儲能設備,應用範圍從監測健康參數的智慧穿戴裝置,到消費性電子產品具彈性和靈活性的組件,並可依托材料本身的性能優異性,將應用場景延伸至不同的苛刻環境,例如從冰天雪地到熱鍋爐間,以及航空國防與太空探索任務等,廣泛應用的實現將有機會定義行業設計和功能標準。

杭大任進一步舉例表示,目前有文獻案例顯示,引入碳化鉬MXene作為特定電化學儲能元件上的應用材料,能在低溫環境5度,至高溫環境55度的較寬溫度區間展現穩定輸出與較長的循環壽命,未來持續發展潛力值得期待。此外,碳化鉬MXene奈米材料薄膜可以薄如紙片的樣貌呈現,撓曲度佳,也是應用於感測器的絕佳材料。接下來最重要的是,對於新穎MXene複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合成可控制性,並且掌握每個組件的優勢,從而截長補短,達到包括增強能量存儲、機械性能和循環穩定性的整體增益,如何實現一個好的設計方案就是學界的研究重點。

「研究團隊為MXene複合材料的最佳合成技術提供了關鍵性的見解,為研發人員提供了最佳化柔性儲能元件與客製化合成方法的指導。」杭大任強調,團隊致力於進一步探索2D MXene材料的能力,在提高性能和兼顧環境永續性的考量下,他們正在進行的研究旨在完善MXene複合材料的合成和柔性儲能元件應用,以有效滿足下世代可穿戴電子產品的工業技術和商業需求,並期待該材料憑藉優異的元素豐度,日後成為商業化的新能源材料或現役材料的替代選擇。

研究成員包括中山大學材光系博士生龐納格(Dineshkumar Ponnalagar)、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梁啟德及成功大學智慧半導體及永續製造學院教授周明奇。

期刊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7964252400077X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50期)
●TOP

環工所張耿崚教授研究團隊獲國際發明金獎 微藻、農廢變身環保減碳塑膠

農業廢棄物也能轉化為環保減碳塑膠!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張耿崚帶領團隊以海洋微藻與農業廢棄物研發環保減碳生物塑膠,優化製程後能在8分鐘內萃取微藻蛋白質,並利用廢棄香蕉假莖增加生物塑膠薄膜的延展強度與伸長率,表現優異的應用性能。此項創新技術可促進永續循環經濟,也為農業創造新的附加價值,成果獲第十五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金獎。張耿崚也因長期致力於研發環保減塑、農廢再利用及轉化二氧化碳,榮獲第二十屆國際傑出發明家獎。

第十五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以環境保護為主軸,涵蓋能源效率、減碳、生物技術及智慧生活四大主題。參賽隊伍來自12個不同國家(台灣、日本、馬來西亞、中國、新加坡、泰國、美國、俄羅斯、摩洛哥、秘魯、厄瓜多及西班牙),超過447項傑出發明參加。第二十屆國際傑出發明家年度金球獎,則必須曾在著名國際發明展或國內外發明競賽、科學競賽獲獎,且經甄選委員會審查通過,最後遴選出5名得獎者。

張耿崚表示,地球正面臨嚴重的塑膠汙染危害,每年約有3800萬噸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尋求永續發展的解方刻不容緩。研究團隊研發的環保減碳生物塑膠與傳統塑膠相比具有多種優勢,「它們的碳足跡較低,採用可再生資源製造,且可自行分解。」張耿崚指出,以香蕉假莖製造生物塑膠能減少農業廢棄物,也能活化農村經濟;而海洋中的微藻應用層面廣,涵蓋藥品、生物塑膠、化妝品、食品及動物飼料的生產等不同領域,對生態和工業應用均發揮關鍵作用。結合二者生產的環保減碳生物塑膠材料創新,未來應用於替代傳統塑膠與永續發展上皆具備極大潛力。

張耿崚進一步解釋,此項研究提取微藻蛋白為原料基底,製成可生物分解的環保減碳塑膠。團隊提出一種有效且可擴展的微藻蛋白萃取方法,即在氫氧化鉀、氯化鉀及甘油的緩衝溶液中使用超音波均質器。透過反應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優化後,最佳條件為14毫升溶液、8分鐘處理時間及酸鹼值10.5 pH,萃取效率達73.38%,蛋白質純度為86.45%。為了增強機械性能,研究團隊也使用各種填料測試生物塑膠薄膜的配方,發現使用農業廢棄物香蕉假莖粉作為填料的薄膜,表現出7.08 MPa的拉伸強度和15.60%的伸長率,顯示農業廢棄物增值的潛力。由於微藻易於培養且生長速度快,農廢環保且成本低廉,產出的生物塑膠作為傳統塑膠替代品的可行性高,因此引起業界廣泛的關注與重視。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52期)
●TOP

 
雙語跨域學習 工學院專題競賽聚焦永續未來

若無法正常瀏覽影片,請點選網址
https://youtu.be/DDOg3vljAFw?si=q-sR-CUZ-G2b14u3
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第七屆「聯合專題競賽與展示」圓滿落幕!涵蓋來自6校16系所學程合計共137組參賽作品,7年來累計競賽組數近千組。夥伴學校包括國立高雄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國立成功大學、正修科技大學等學生作品共同參展,增益學生跨校交流經驗,透過觀摩學習、互相切磋,激發斜槓潛能與多元創意。

為配合校園政策推動雙語教育及永續發展願景,鼓勵參賽者全英語簡報,使用全英語參賽之隊伍可獲500元奬勵金,以提高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另鼓勵參賽者於專題海報標註永續發展目標(SDGs)圖示,以展示專題作品與永續發展目標之連結。本屆活動共50組專題隊伍以英語參賽,超過活動總組數的三分之一;此外,多數專題作品以SDGs永續發展議題作為專題探究主軸,將環境危機與風險化為轉機與商機。

中山大學工學院表示,本屆多組專題作品聚焦於提升國人公共安全與生活福祉,致力創建健康友善的支持性環境。例如,為實現人本安全的交通環境,電機工程學系陳優恆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應用於疲勞檢測之分數型鎖相迴路解調自我注入鎖定雷達」結合高靈敏度雷達系統及血氧儀獲取人體生理數據,藉由偵測司機的呼吸訊號和心跳訊號,以判斷司機是否處於疲勞狀態,未來有望應用於半自動駕駛產業,防範疲勞駕駛、降低交通風險。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李恩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基於深度學習技術之智慧化藥物分類系統」研發一套智慧藥盒系統,運用藥物辨識演算法及藥物履歷監測人機介面,降低分藥過程之人為疏失,進而提升國人用藥安全性,促進智慧醫療轉型。前述作品符合「SDG 3 健康與福祉」、「SDG 9 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SDG 11 永續城鄉」等永續發展目標。

如何科技創新迎接自動化的未來,實現生活自動化與產業智慧化,亦為多組專題作品的探究主軸。例如,資訊工程學系邱冉彤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鱉出來沒-基於深度學習與AIoT實現鱉蛋孵化監測、影像串流與網頁開發」為使鱉蛋盒的培育者不錯過鱉蛋孵化的瞬間,結合AI智慧辨識技術來偵測鱉蛋狀態並自動剪輯孵化前後影片,藉由Line、Gmail等社群媒體將即時錄像傳給培育者,符合「SDG 4 優質教育」、「SDG 9 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SDG 15 陸域生態」等永續發展目標。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曾繁君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智慧隨行行李箱之研製」係因應日益興盛的旅遊潮,為增益行李箱的安全性與便利性,藉由智慧感測、深度學習、超寬頻定位、機電整合及自動化等技術,實現一台兼具自動跟隨、身分辨識、手勢辨識、重量感測、導航定位、安全機制及直覺式APP操作介面之智慧隨行行李箱,為旅客提供兼具便利且舒適的無障礙旅行(Travel without trouble)體驗,符合「SDG 3 健康與福祉」、「SDG 9 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等永續發展目標。

此外,多組專題作品橫跨水利、環工與公共衛生領域,探究水資源管理議題,符合「SDG 6:淨水及衛生」、「SDG 14:保育海洋生態」、「SDG 15:保育陸域生態」等永續發展目標。環境工程研究所張智豪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雙光電極在低偏壓串聯PEC系統中污染物降解與產氫應用」探究飲用水安全議題,長期接觸環境水體的藥物殘留恐對人體造成不小危害,本專題作品結合溶劑熱法及光電化學電池,可有效降解汙染水體中的乙醯胺酚等藥物殘留物,改善水質的同時產生氫氣作為環保能源。

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張家誠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提升土水整治環境韌性之氧化劑緩釋錠研製與應用」提出之電化學地質氧化技術(Electrochemical Geooxidation, ECGO),可有效降低含氯有機物之整治成本,一般氧化劑在15天內即會分解,透過氧化劑緩釋錠技術,氧化劑釋放時間可延長至150天以上,有效提升含氯有機物地下水污染整治的環境韌性及效能。

在促進永續能源、消費和生產的部分,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林以翔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聚酰亞胺/聚合物離子液體耐高溫隔膜,用於鋰離子電池」使用非溶劑誘導相分離技術製備了具有優異的熱穩定性、機械性質,且成本低的聚酰亞胺/聚合物離子液體複合隔膜,並將其應用在鋰離子電池中,未來可應用於可攜式裝置如平板、手機以及電動車,提升這些電子產品的安全性及電源使用效率,符合「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永續發展目標。

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朱志緯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通過化學結構設計調節二氧化碳共聚物的分子內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運用混摻技術,可以將兩種或更多聚合物結合,從而生產出成本低、性能優良的產品。像是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塑膠製品,當塑膠和塑化劑相分離,會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傷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此研究通過調整二氧化碳基聚合物的分子結構,增強分子間的作用力,從而避免相分離現象;此外,研究中所合成的聚合物更有論文指出可以在自然環境中被分解,相較於傳統的塑化劑對環境較為友善。整體而言,此作品提升產品的穩定性與環保性,符合「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永續發展目標。

中山大學教務長歐淑珍、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助理教授黃政偉等嘉賓為現場師生致詞勉勵。歐淑珍教務長引用《世界經濟論壇》統計之符合社會需求的前五大技能勉勵在場學子,這五大能力分別是:「複雜問題解決能力」、「批判式思考能力」、「創新能力」、「人際管理能力」、「協調合作能力」,學生在製作專題作品時,得以應用課堂所學之知識與理論,將專業理論落實在工程實務,培養解決問題之跨域思維力與專業表述之溝通能力,並藉由組成跨系所專題團隊,及嘗試解決跨領域的專題問題,厚植團隊合作精神、多元創新能力與整合科技思維。

黃政偉助理教授則視本活動為南臺灣的重要連結,不僅有助於深耕區域合作關係,專題競賽作為跨域共學成果展示平臺,更是讓學生練習自我行銷技巧的好機會,學生在展示專題作品的過程中可培養專業自信心與表達溝通能力,深化自我學習成效。

中山大學工學院指出,為響應永續發展的國際趨勢,並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標,未來將持續推動雙語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雙軌並行,促進「以創新驅動永續,以永續引領技術」的良性循環。藉由系統性地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多元永續議題,結合批判性思考與脈絡分析,培養學生的永續思維,同時強化其多元學習能力、跨域探索視野,以及學科橫向整合的能力,全面提升其跨領域競爭力,並鼓勵學生放眼全球,接軌國際舞台。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51期)
●TOP

諾貝爾科普講座 機電系嚴成文教授談AI與智慧醫療

中山大學2024諾貝爾獎科普系列講座邀請機電系特聘教授嚴成文講解「臺灣AI的救命大神:智慧醫療」,分享理工領域與生醫領域之跨領域合作可能,現場吸引近60位師生到場聆聽。

嚴成文首先指出本年度諾貝爾化學與物理學獎項得主,研究項目都使用AI協助學者進行研究,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學術研究,人工智慧儼然成為當下最重要的議題之一,人工智慧對於學術研究有事半功倍之效,應用AI之機器學習策略除能補足傳統的系統分析方法外,亦有文本處理與圖表判讀之用處。他特別勉勵聽眾務必在學生時期多加練習與AI進行協作,以增加對其了解與熟練度。

嚴成文認爲臺灣在AI領域的建樹並不突出,但能藉由AI與智慧醫療產業的結合闖出一片藍海。目前醫療領域對於掃描影像、頻帶或超音波等數據的判讀都依賴醫師的人力辨識,若將此類資料交予人工智慧解讀,除能利用大數據整理趨勢外,也能利用AI的圖像增强能力提高人工判讀的準確度與效率。他引用臺灣新首富林百里的説法,智慧醫療產業有望取代半導體,成爲下一座護國神山。

其次,他也以致死率高的癌症與阿兹海默症爲例,指出目前已經發展出利用AI增幅或判讀電腦斷層掃描與腦電波之功能,利用AI將大量同類病人之健康資訊相比較,能更準確地判斷出疾病的好發期、病人的預期壽命,以及最有效率的治療方式等。面對全球各國醫療支出均不斷提升的趨勢,有效地利用AI能減少人力與儀器之支出同時增加治療效率,對前線之醫師、工程師、病人皆有助益。

「人類是否會被AI取代?」嚴成文回應認為人力並不會被AI取代,但不懂AI的人會被懂AI的人取代,他特別提醒師生切記不要被AI牽著鼻子走,要做出自己的判斷並了解AI並不具有原創性,而溝通與合作是人類生存與進步的來源。最後,提及進行跨領域合作的訣竅,他則表示「厚臉皮」是成功的一大要素,鼓勵學生多與不同領域的同儕合作,即使被拒絕也不必耿耿於懷,因爲遇到的人多了,就會遇到合作的機會。

中山大學舉辦諾貝爾獎系列科普講座,期使師生深入了解本年度諾貝爾生醫學、物理學、化學、文學及經濟學之獲獎主題,歡迎師生踴躍報名。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52期)
●TOP

 

2025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 @ Taiwan 2月10日起受理報名(報名至6月25日止)

本基金會以培育淨零排放科技人才為使命,持續與國立臺灣大學共同辦理「2025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Taiwan」,競賽總召集人亦持續由國立臺灣大學陳文章校長擔任。

本競賽分「主競賽」與「國際賽」辦理,竭誠邀請海內外,在「淨零排放科技」研究成果卓越的大學師生組隊參賽。

2025年競賽:

競賽技術領域:
(一)再生能源(風電、光電、海洋能、地熱、氫能、前瞻能源…)
(二)前瞻儲能系統、高效率低耗能、低碳排放
(三))負碳、碳捕捉、封存及再利用技術
(四)電動車、節能馬達、綠能運輸
(五)廢棄物處理與淨化技術、資源循環零廢棄、綠能建築
(六)能技術(生產、製造、住商、綠能建築設計、生活….)

獎勵辦法:
冠軍獎金皆為100萬元整
總獎金新台幣650萬元整



競賽訊息公告與50國以上的語言洽詢,皆以「智能服務」系統服務,敬請掃描QR Code加入「智能服務」系統:

窗口聯繫方式:
余人偉 Stephen Yu
財團法人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
TECO Technology Foundation
Tel:02-25422338*14
E-mail:syu@teco.com.tw
(摘錄自環工所網頁)
●TOP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14年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 申請簡章」(報名至3月14日止)

一、依據113年12月26日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臺教青署學字第1132312730號函辦理

二、旨揭計畫為鼓勵國內青年學子組隊自主提案,培訓青年聯結國際組織及實踐臺灣在地行動,藉以增進青年對國際事務及永續發展目標之認識與理解,培育國際事務及永續行動人才,提升青年國際視野及行動執行力

三、申請資格:
(一)18至35歲具中華民國國籍之青年,以3至6人組隊提案。
(二)團隊中須至少三分之二具下列資格之青年:
1、曾參與「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培訓營」、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人才培訓計畫、國際原住民族青年論壇」、客家委員會「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外交部「國際青年大使交流計畫」完訓者。
2、大專校院推薦曾參與青年發展署「國際永續及社會創新人才培育計畫」、「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該校學生;曾修習國際事務、社會創新、永續發展或設計思考等相關學分課程之該校學生。
(三)團隊中須至少三分之一具全民英語能力分級檢定測驗中級以上(或其他同等英語語言檢定資格)或擬赴國家同等語言檢定資格。
(四)未曾獲本計畫績優團隊者。
(五)每人限參加1組團隊,每組團隊限提1案。

四、行動方案執行獎金:經審查通過之團隊,每隊可獲得:
(一)行動方案2.0國際聯結行動:最高新臺幣(以下同)5萬元。
(二)行動方案3.0在地議題行動:最高10萬元。
(三)行動方案4.0績優團隊徵選:獲頒獎狀及最高15萬元。

五、績優團隊後續行動:為鼓勵績優團隊持續深化議題行動及擴大影響力,經年度徵選審查之績優團隊,得於次年度選擇提案「赴海外聯結國際組織」或「持續執行在地議題行動」(2擇1),後續行動獎金最高50萬元。

六、提案申請方式:自本簡章公告日起至114年3月14日(星期五)中午12時前,至iYouth青年國際圓夢平臺報名(https://iyouth.youthhub.tw),填寫報名資訊並上傳相關資料。

七、「114年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申請簡章」請參閱青年發展署官網(https://www.yda.gov.tw)或iYouth青年國際圓夢平臺。

八、如有提案申請相關問題,請逕洽諮詢小組電話:02-77230826#1003張小姐或#1005楊先生、信箱:youngfly@ydayoungfly.info。

報名資訊請參閱相關附件
(摘錄自機電系網頁)
●TOP

 
教師風采

◆本院教師入榜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終生影響力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4):
單位 教師 教師 教師 教師
電機系13位 翁金輅 鄧人豪 陳朝順 洪子聖
王朝欽 盧展南 莫清賢 劉承宗
高崇堯 謝耀慶 陳遵立 李宗璘
蔡舜宏
機電系5位 潘正堂 謝曉星 光灼華 魏蓬生
汪正祺
資工系4位 蔡崇煒 王友群 范俊逸 林俊宏
材光系1位 郭紹偉
光電系1位 魏嘉建
環工所2位 高志明 楊金鐘
通訊所1位 溫朝凱
(資料來源:研發處)
◆材光系陳致光副教授、環工所施育仁副教授、通訊所陳彥銘副教授榮獲113年度本院年輕學者獎。
◆電機系劉承宗教授榮獲2025 IEEE Fellow。
◆電機系合聘教授沈昭元教授榮獲2025 IEEE Fellow。
◆機電系郭振坤教授榮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113年度「傑出工程教授獎」。
◆機電系胡龍豪教授、郭清德助理教授榮獲2024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銅牌獎。
◆機電系許煜亮助理教授榮獲國科會2024未來科技獎。
◆機電系李伯軒助理教授受邀至Bruker User Workshop 2024擔任大會講者,演講題目為「Utilising Small-Scale Mechanical Testing to Design Stronger Materials」。
◆資工系范俊逸教授榮獲113年資訊月「傑出資訊人才獎 Outstanding ICT Elite Award 113」。
◆材光系王映樵助理教授榮獲台灣電子材料與元件協會2024年傑出青年奬。
◆環工所林淵淙教授榮獲為日月光集團講座教授。
◆環工所陳威翔教授榮獲 19th Edition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wards on Advanced Nano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 "Best Researcher Award"。
◆環工所張耿崚教授榮獲2024年國際傑出發明家「金球獎」。
◆通訊所溫朝凱教授榮獲科睿唯安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學者」。
◆通訊所陳彥銘副教授榮獲 2024 International Young Scientist Awards "Best Researcher Award"。
●TOP

112學年度第2學期本校「教學優良課程」本院教師名單

單位 教師 課號課程名稱
電機系 劉漢胤EE2101B電子學(二)
EE4108B微電子技術
吳珮歆 EE1201微分方程
EE1201B微分方程
李宗哲 EE5712高等類比積體電路設計
EE3702AVLSI設計導論
劉承宗 EE3402電機機械
黃國勝 EE5332軟性計算
陳昶孝 EE4010A電工實驗(四)
魏家博 EE5737電腦視覺
EE5809三維視覺
馬誠佑 EE5112固態電子元件(二)
EE2101電子學(二)
莊豐任 EE4107半導體元件(二)
EE5105光電元件
王復康 EE5542雷達系統導論
ICE533移動裝置之三維積體電路的整合技術與設計
余祥華 EE3902生醫儀器導論
周孜燦 EE5326演算法設計及分析
哈菲茲 EE3402B電機機械
EE5414電力品質
洪子聖 EE3501電磁學(二)
謝東佑 EE2007電工實驗(二)
EE2007A電工實驗(二)
EE3114電子材料工程
EE3705實用數位系統設計
施信毓 EE5732超大型積體電路數位訊號處理
莊子肇 EE1201A微分方程
陳有德 EE3607機率與統計
陳伯煒 EE3310離散數學
鄧人豪 EE5409電力系統可靠度
機電系 郭清德 MEME202應用力學(二)
MEME5110 先進功能材料於生命科學應用
林哲信 GEAI1366應用電子學
何應勤 GEAI1303工程倫理
汪正祺 MEME206B工程數學(二)
MEME328A機械設計原理(二)
MEME334太空科技導論
林韋至 MEME308固力實驗
MEME308A固力實驗
MEME308B固力實驗
林哲信 GEAI1366應用電子學
邱源成 MEME568奈米加工學
胡龍豪 MEME106機電材料
許正和 MEME565工程設計方法
許煜亮 MEME209應用電子學
MEME209B應用電子學
劉耿豪 MEME206工程數學(二)
郭振坤 MEME505高等熱力學
程啓正 GEAE2410科技發展與人類文明
MEME545非線性系統及控制
蔡尚南 MEME328機械設計原理(二)
MEME526複合材料力學
潘正堂 MEME210微機電製程實務
MEME210B微機電製程實務
黃永茂 MEME106A機電材料
MEME531塑性加工學
鄭威利 MEME517流體進程之數學建模
MEME328機械設計原理(二)
嚴成文 MEME309控制實驗
MEME309A控制實驗
MEME309B控制實驗
楊政融 GEAI1041永續工程與管理
資工系 鄺獻榮CSE240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概論
CSE570電子系統層級設計與驗證
蔡崇煒 CSE223資料探勘
CSE608群體智慧
克拉迪 CSE514安全程式設計
希家
史提夫
CSE365UNIX系統程式
柯正雯 CSE132C程式設計(二)
CSE103C程式設計實驗(二)
張雲南 CSE523進階機器學習
楊昌彪 CSE290高等程式設計與實作
材光系 王映樵 MOES447材料製程與設計
MOES593有機半導體材料
林仕鑫 MOES586材料之模擬與計算
邱政維 MOES212材料熱力學
李明旭 MOES582高分子材料於產業研發應用之案例分析
張六文 MOES107材料集合組織與非等向性
MOES522材料集合組織與非等向性
郭哲男 MOES107A材料科學導論
MOES304材料與光電實驗(二)
郭紹偉 MOES538高分子光譜學
曼哈迪 MOES537光電高分子
陳致光 MOES452專題討論
葉昀昇 MOES319高分子物理
MOES542高分子黏土奈米複合材料
PEC676熱敏與壓敏電阻器製造及應用實作
蔡宗鳴 MOES304材料與光電實驗(二)
蔣酉旺 MOES304材料與光電實驗(二)
MOES534鋼鐵製程
蘇威宏 MOES304材料與光電實驗(二)
MOES311光電工程(一)
光電系 黃文堯EO5040有機太陽能電池
王耀霆 EO2019工程數學(三)
林宗賢 EO2016幾何光學實驗
洪勇智 EO5141半導體雷射原理與應用
于欽平 EO1054創新資訊科技應用
EO2020電磁學(二)
GEAE2616光電生活與能源永續
GEAE2434通識專題講座:與科技對話
林煒淳 EO3034光電材料概論
邱逸仁 EO5242半導體光電元件
環工所 施育仁 ENVE925A專題演講(二)
陳威翔 ENVE583環境決策與管理
張耿崚 ENVE791英文論文寫作
ENVE925專題演講(二)
ENVE566異味及揮發性有機物控制技術
彭彥彬 ENVE535環境流體力學
ENVE521書報討論
通訊所 溫朝凱ICE533移動裝置之三維積體電路的整合技術與設計
ICE539深度學習
梁家昌 EE3607B機率與統計
陳彥銘 ICE519多重輸入輸出無線通訊系統
曾凡碩 ICE519多重輸入輸出無線通訊系統
電信工程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黃婉甄 ICE519A多重輸入輸出無線通訊系統
(摘錄自教務處公告)
●TOP

學生榮譽

◆材光系葛默博士及通訊所林國鈞博士榮獲112學年度博士研究生優秀畢業論文獎。
◆電機系李宗璘教授指導王美方同學榮獲113年第六屆第二次電網人才發展聯盟獎學金之優秀學生獎學金(研究所)。
◆電機系李宗璘教授指導翁晟皓同學、藍安潔同學及黃泊頡同學榮獲國科會工程處電力學門113年度大專院校電力應用實作論文觀摩競賽優等第一名。
◆電機系鄧人豪教授指導周芷瑄同學、鄭濬為同學、吳翰承同學同學榮獲國科會工程處電力學門113年度大專院校電力應用實作論文觀摩競賽佳作。
◆電機系林吉聰教授指導莊沅育同學及謝沛璋同學榮獲2024 IEE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State & Integrated Circuit Technology (ICSICT) Excellent Student Paper Award。
◆電機系邱日清副教授指導邱子耕同學及林慶祐同學榮獲第三屆晶心盃RISC-V創意大賽應用組金牌獎。
◆電機系王朝欽教授指導碩士生羅証耀、鄭惟誠參加2024第27屆大學校院積體電路(IC)設計競賽獲得研究所全客戶設計組/佳作。
◆電機系李宗哲助理教授指導大學部學生 陳晉毅、陳楷棋參加2024第27屆大學校院積體電路(IC)設計競賽獲得大學全客戶設計組 / 佳作。
◆電機系施信毓副教授指導張瑋倫與蔡明憲同學榮獲2024第27屆大學校院積體電路(IC)設計競賽B組「佳作」。
◆機電系林哲信教授指導江柏翔同學榮獲 JTPL 2024 The 8th Japan-Taiwan Workshop on Plasma Lea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st poster presentation award。
◆機電系李伯軒助理教授指導陳星宇同學榮獲中國材料科學學會材料科學學生論文獎優等。
◆機電系王郁仁教授指導學生彭俊穎參加「第四屆智慧製造科技論文競賽決賽」榮獲銅質獎。
◆機電系郭振坤教授指導莊凱程、宋振維、蘇政維、謝思民、石詠程、劉秉澔同學榮獲 2024第十九屆全國氫能與燃料電池學術研討會 學生論文競賽 第一名、第二名及優等。
◆機電系許煜亮助理教授指導學生蔡耀輝執行112年度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榮獲大專學生研究創作獎。
◆資工系蘇柏瑜碩士生榮獲經濟部產發署太空暨網通計畫實境SHOW 5活動團隊類「季軍」。
◆資工系張玉盈教授指導碩士班學生丁襄龍、許哲晟、林欣儀參加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主辦「2024教育大數據分析競賽」榮獲佳作。
◆資工系蔡崇煒副教授指導資工系學士班學生蔡明軒執行之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獲「112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
◆資工系林俊宏教授指導資工系博士班學生洪詮盛、柯義信參加「數位部2024放視大賞IPASS一卡通創意大賞」獲企劃組銅獎。
◆資工系范俊逸教授指導研究生謝承翰(博士生)及方品皇(已畢業碩士生)榮獲Best Paper Award, The 25th World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Applications (WISA 2024), Jeju Island, Korea, August 21-23, 2024.
◆材光系博士生林旻杰、凃泓邑、周聖堯榮獲國科會114年度「補助博士生赴國外研究」千里馬計畫補助核定。
◆材光系碩士生陳亞帆同學榮獲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3學年度健美錦標賽男子古典形體組超過180公分級第一名。
◆材光系王致傑副教授指導碩士生温子沅榮獲2024 MRSTIC暨材料年會海報競賽特優獎。
◆材光系郭哲男副教授指導「猴子北上取經」隊伍,榮獲得第八屆材料學堂知識競賽全國第二名。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及羅凱泓博士指導博士生李信佳,榮獲2024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銅牌獎」。
◆環工所林淵淙教授指導研究生蕭千華,榮獲「2024環境永續會議:低碳科技與政策的雙贏策略」海報論文競賽「優等論文獎」。
◆環工所彭彥彬教授指導研究生黃硯拓,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3年土壤與地下水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環工所張耿崚教授指導研究生張惠君、黃光譚、吳羿葶,榮獲第十五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金獎。
◆環工所袁中新教授指導博士生鄭吉仁及研究生許晴晴、陳亭諭,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3年空氣污染與氣候變遷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環工所張耿崚教授指導研究生林郁芳,榮獲2024崇越論文大賞競賽-碩士組 「優等論文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歐峻豪博士後研究員及許藝騰博士指導博士生陳韋廷及鐘鏵濱,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3年土壤與地下水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歐峻豪博士後研究員及許藝騰博士指導博士生陳韋廷及鐘鏵濱,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3年環境工程實務技術研討會「傑出論文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指導研究生林佩雯,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3年環境保護主題簡報比賽碩士組「佳作」。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指導研究生郭書伶,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3年環境保護主題簡報比賽碩士組「佳作」。
◆環工所袁中新教授指導博士生鄭吉仁、研究生許晴晴、陳亭諭發表學術論文「MnO2/TiO2雙質光熱觸媒去除Hg0及NO之效率探討」,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3年空氣污染與氣候變遷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IC設計所李宗哲助理教授指導碩士生邱際豪參加第十三屆生醫工程應用研討會獲得最佳海報論文獎。
●TOP

112學年度第2學期學士班學生書香獎得獎名單

系別/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電機系
甲班
張家誠
簡睿宏
李匡皓
蔣承璟
游芔騰
羅郁霖
鄭元閔
陳岱威
宋易柔
電機系
乙班
顏立恆
佘彥廷
曾育翔
蔡凱翔
林允晨
張佑丞
黃麗穎
黃詣辰
電機系
全英班
尋以諾
張軒豪
馮冠程
賴佳莘
機電系
甲班
郭捷瑜
洪志揚
謝子元
吳坤維
蔡明燁
賴筱文
曾家馨
楊承勳
機電系
乙班
黃俊瑋
邱堂崴
陳豊芫
王彥儒
周承熹
周士傑
佘珈誼
陳昱安
許博凱
機電系
全英班
石桓宇
呂祐丞
丁彥博
蘇庭煊
蕭芷宜
張栩睿
資工系 賴建愷
李承諺
吳紹彰
張承勵
蔡英助
盧彥凱
吳書禎
孫世諭
謝承翰
廖頡叡
柯哲元
謝鎧駿
周 安
黃嘉彥
資工系
全英語學士班
黃皓群
劉邦均
材光系 張恩嫙 曾偉誠
楊閎鈞
施季辰
林辰軒
林芳宇
陳庭語
材光系
全英班
陳昱軒
李沛錡
光電系 杜宇承 鄭宇倫
黃琮凱
蔡亦潤
鄭皓謙
陳柏瑀
梁芸碩
光電系
全英班
羅慧暄
陳芊邑
(摘錄自教務處公告)
●TOP
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學生與家長通訊
聯絡人:劉玥妏
E-mail: aex@mail.nsysu.edu.tw
電話:07-5252000轉4001-4004、4006
傳真:07-5254009
通訊地址: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