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所李志鵬教授上任中山大學新校長 盼領師生成就臺灣南方哈佛...

電機系王復康副教授研發最新感測研究 助攻災防黃金救援...

環工所張耿崚副教授研究團隊發明奪雙冠 農廢、二氧化碳變綠金!...

電機系馬誠佑教授、電機系謝東佑教授榮獲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

 
中山大學工學院新設IC設計研究所 培育高科技人才...

黃仁勳演講背板點名 中山大學工學院致力培育AI人才...

中山工學院與半導體學院結盟美賓州州大 簽訂半導體與光電MOU...

中山工學院、理學院及半導體學院獲核重點設備建置計畫 培育半導體人才...

材光系蔣酉旺系主任與王映樵老師帶領學生前往日本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及千葉工業大學進行短期出國研修課程...

 
  113學年度第1學期新進教師

機電系楊政融專任副教授...

機電系施孟鎧專任助理教授...

機電系梁俊德專任助理教授...

機電系盧威廷專任助理教授...

資工系楊惠芳專任副教授...

資工系柯拉飛(Rafael David Kaliski)專任助理教授...

 
通訊所林國鈞博士生奪鴻海科技獎 獨創虹膜辨識技術...

 
忠欣股份有限公司辦理「TOEFLITP測驗-高等教育學術研究獎學金計畫」(申請至113/10/20止)...

第4屆大專校院綠色化學創意競賽(申請至113/10/25中午止)...

 
教師風采...

112學年度第1學期本校「教學優良課程」本院教師名單...

學生榮譽...

112學年度第1學期學士班學生書香獎得獎名單...

 
通訊所李志鵬教授上任中山大學新校長 盼領師生成就臺灣南方哈佛

國立中山大學8月2日就職暨一級主管佈達典禮,新任校長李志鵬在就職演說中強調,未來將秉持「藝文與包容(Artistic & Inclusive)、前瞻與創新(Advanced & Innovative)」的願景,以「AI2」為治校理念,人文與理工並重,致力將中山大學打造為「臺灣南方的哈佛大學」。

包括教育部部長鄭英耀、高雄市政府秘書長郭添貴、中山大學前校長劉維琪、楊弘敦、產官學研界及師生皆出席見證,場面隆重溫馨。中山大學指出,新任校長李志鵬為美國康乃爾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2002年返台至中山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任教,為中山大學特聘教授,先前借調至國科會工程處擔任處長,曾任中山大學教務長、總務長、工學院院長及電機系主任。李志鵬曾獲選為IEEE會士、榮獲科技部(現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與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歷年來發表SCI期刊論文超過130篇(含逾百篇IEEE期刊論文)、會議論文超過120篇(大多為IEEE國際研討會論文)。

教育部長鄭英耀致賀詞時幽默表示,「敢接這個重擔的人真的很有膽!」他讚許新任校長李志鵬勇氣十足,寄予深深祝福。李志鵬則強調,大學應與城市共生共榮,如同哈佛大學之於波士頓,中山大學應扮演城市的引擎,提供多元人才與源源不絕的創意,讓高雄市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近年來,高雄市政府致力邀請艾司摩爾、輝達、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進駐,也推動亞洲新灣區5G AIoT創新園區計畫,需要有一所大學提供足夠的人才和創意,這些都是中山大學將扮演的角色。

「致力建設中山大學成為臺灣南方的哈佛,將是我的終身志業。」李志鵬指出,中山建校已逾44年,歷任校長篳路藍縷,前瞻擘劃,全體同仁胼手胝足,辛勤耕耘,建立優良校風,奠基厚實學研能量。近年國内外各式評比成績亮眼,成為南臺灣重要學府,卓然挺立頂尖大學之林。面對日益嚴竣的高教挑戰與困難,中山大學將與高雄在地共創共榮,不僅提供未來轉型發展所需的人才與創意,更要讓世界看見南臺灣的山海榮耀。他說,「接下這一棒,是榮譽,也是使命,是承擔,更是責任。」

李志鵬校長表示,上任後,他將落實競選時所提的治校十大方略,包括完善醫學教育的最後拼圖,逐步建立醫學中心;緊密扣合國家發展政策,為城市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打造積極支持性別平等的科研與職場環境;延攬優秀的新進教師,同時適度延聘屆齡教師,確保教學與研究的高水平。持續建構雙語校園環境;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外籍碩博生的招生,讓中山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學術據點。此外,厚植校園人文藝術底蘊;關懷師生的身心平衡,打造運動活力與健康的校園文化;創造友善交流平台,促進校園內外的溝通與理解;並強化落實募款規劃,確保中山大學未來發展的長遠穩定與可持續性。

出席貴賓還包括國科會主秘林廣宏、國科會綜合規劃處處長彭麗春、工程處處長洪樂文、自然處處長羅夢凡,國家海洋研究院副院長翁健二、AIT在台協會高雄分處副處長顧杉明、學術交流基金會計畫長張純怡、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高雄分處主任崔瑞霞、中山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黃烱輝等人。

【一級行政團隊名單】

副校長:通訊工程研究所教授郭志文兼任
副校長: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陳世哲兼任
副校長:學士後醫學系教授陳彥旭兼任
主秘:經濟學研究所教授李慶男兼任
教務長:外國語文學系教授歐淑珍兼任
學務長:海洋生物技術暨資源學系教授翁靖如兼任
總務長:博雅教育中心教授蔡俊彥兼任
環安中心主任:博雅教育中心教授蔡俊彥兼任
研發長:光電工程學系教授林宗賢兼任
國際長:政治經濟學系教授李明軒兼任
產學長: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教授林韋至兼任
圖資處處長:資訊工程學系教授鄺獻榮兼任
藝文中心主任: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教授陳尚盈兼任
校友服務中心主任: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陳珮芬兼任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47期)
●TOP

電機系王復康副教授研發最新感測研究 助攻災防黃金救援


人體存在感測雷達技術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從車載安全、智能安防到智慧生活隨處可見。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王復康研發「調頻相位自我注入鎖定雷達」,可做到10公尺遠非接觸感測,靈敏度比傳統架構提升100萬倍,以低成本創造優異抗雜波能力,同時在軟體演算法上創新,大幅降低計算成本,研究成果可應用於防災、救災,預計可減少6成感測時間,把握黃金救援。

王復康指出,SIL雷達過去主要感測呼吸心跳,他嘗試拓展至人體存在感測領域,研究成果可以用在救災,預計縮短6成的感測時間,如人員搜救上,有望可幫助救援人員更快找到受困人員,並提供健康狀況的資訊,提高救援效率。用於室內防護上,如果發現偵測對象一直待在浴室或突然消失不見,可能就是跌倒或是發生意外,具警示效果。對比過往紅外線感測、超聲波感測和微波電磁波感測,最新研究可以避免發生在座椅感測器上放置物品卻誤判被視為有人占用,或車用麥克風感測卻因乘客熟睡無聲而偵測失敗等情形,同時解決攝影機侵犯隱私的問題。

王復康表示,硬體部分升級採用「調頻相位自我注入鎖定雷達(Frequency-Modulated Phase-and-Self-Injection-Locked Radar, FMPSIL)」,除了可距離10幾公尺非接觸感測,亦可調頻、靈敏度更高、輸出頻率更為穩定。軟體演算法部分與高教深耕計畫「6G通訊與感測研究中心」跨領域合作獲得靈感,首將通訊領域常用的統計分析演算法運用於感測領域。團隊於6x6平方公尺雜亂的環境中進行600分鐘的數據集實驗,研究成果顯示,對單一移動目標感測的準確度,從82.11%提升到97.32%,成功克服頻譜泄漏問題。以往偵測時間需要3至4個呼吸心跳週期(約15至20秒),他們將計算流程最佳化,透過波形分布判斷人數和位置,耗時僅需1個呼吸心跳週期(約5秒),大幅縮減了運算與觀測時間,同時提高準確度。

王復康現為為中山特聘年輕學者,自2009年起研發「自我注入鎖定(self-injection-locked, SIL)雷達系統」,突破雷達研究60年的技術瓶頸,偵測靈敏度比傳統架構連續波雷達(CW)可提升達100萬倍,以低成本創造優異的抗雜波能力,搭配軟體演算法與大數據分析,在非接觸式生命徵象感測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將雷達技術應用在智慧畜牧、遠距醫療與安全防護等產業上,並提供零死角、不間斷、全自動的非接觸生理徵象量測功能。

迄今獲得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國家發明獎、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與國家新創獎等國家級獎項的肯定。研究成果獲世界各國專利共62件,透過產學合作促進產業升級,簽約金額已逾新臺幣1億元。其研發SIL雷達系統創新發明已拓展至健康管理、長期照顧、防疫及畜牧產業,下一階段將應用於動物育種、車內感測與智慧建築等產業,發展可期。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45期)
●TOP

環工所張耿崚副教授研究團隊發明奪雙冠 農廢、二氧化碳變綠金!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副教授張耿崚團隊研發創新技術,將無用的農業廢棄物與二氧化碳分別轉化為具高附加價值的奈米纖維素與化學材料,採環保永續的綠色製程與太陽能動力。此二項技術於2023 IWIS國際華沙發明展與2023 INNOVERSE美國創新發明展中大放異彩,雙雙榮獲金牌獎。

張耿崚表示,木質纖維素是一種含量豐富且容易取得的自然資源,從中解構而出的奈米纖維素(Cellulose Nanofiber, CNF)是相當重要的產物。其生物可分解性、比表面積及機械強度皆高的優異特性,可運用在提升材料極限、撕裂強度、防水性及耐磨性方面,還可用於製造奈米複合材料;並衍生顏料、塗料、黏合劑、熱固性塑膠、熱塑性塑膠、水凝膠、化妝品、藥品添加劑、光學零件、奈米過濾器、防彈衣及醫療設備等多項高附加價值產品,用途廣泛。然而,目前製備奈米纖維素大都使用酸處理法結合物理研磨法,會產生大量酸廢液,導致二次污染和設備腐蝕。

張耿崚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高效環保的綠色製程,採用農業廢棄物稻桿為原料,以深共熔溶劑(Deep Eutectic Solvents, DES)作為預處理溶劑,搭配超音波破碎機破壞木質纖維素的結構完整性,去除木質纖維素表面的蠟層和二氧化矽,過程中毋需添加任何化學物質,避免二次污染,且成本低廉。最後可產出高達17%的奈米纖維素產率,平均纖維長度達318奈米;在減少農業廢棄物的同時,也備製出重要的生質材料。此創新技術在2023年12月的IWIS國際華沙發明展中一舉奪金。

另一項團隊研發的綠色減碳新技術,則是以低溫電漿技術透過反應產生的高能電子,對二氧化碳分子進行電離、激發及解離活化,可將捕獲的二氧化碳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化學品和燃料,克服了當前轉化技術不易破壞高穩定性的二氧化碳分子、且需要大量能量的困難點,成為前景可期的減碳技術。

張耿崚指出,團隊發明的綠能新技術使用太陽能為非熱電漿系統提供動力,催化轉化後可有效減少並再利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通過MATLAB R2022b的人工神經網絡(ANN)分析模擬檢驗,可實現最佳的二氧化碳轉化效率。此項技術採用的低溫電漿反應器可在常溫常壓下操作,在規模和應用上都非常容易擴充,且不需依賴地球其他資源,為全球淨零倡議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貢獻心力,獲得2023 INNOVERSE美國創新發明展金獎肯定。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43期)
●TOP

電機系馬誠佑教授、電機系謝東佑教授榮獲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


教育部111年度大專校院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名單公布,國立中山大學共有6位教師獲選,分別為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吳孟謙、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馬誠佑、電機工程學系教授謝東佑、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鄭安授、西灣學院運動與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林國欽、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謝如梅。獲選計畫教師深耕教育,在教學領域施行創新,活化教學模式,創造學生多元學習之教學環境,強化學校培育人才任務之目標。

為促進大學生學習成效,教育部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計畫參與教師透過審視教育現場問題,藉由課程安排導入教具、運用科技媒體輔助,適當採取不同評量成效工具,檢視學生學習成效,協助學生更有效率、熱忱的進行學習。

中文系副教授吳孟謙提出「養在身上的經典:論語課堂中的生命翻轉與文化創意」計畫,源於一般社會輿論常以為中文系學的東西不具實用價值,因此希望以素養導向為核心精神,透過閱讀文化經典,進行生命態度、價值思辨上的翻轉教育,讓學生能夠將經典資源「養在身上」,獲得可以帶得走的能力。吳孟謙在課堂中以講述分析帶領學生精讀文本、以問題討論進行思辯訓練、以實踐日誌作業引導生活實踐、以小組桌遊設計活動促進古學今用,輔助學生在認知、情意、技能等面向上,獲得閱讀思辨力、生命自覺力與文化創意力,藉此達成正向的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並通過多元的評量工具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吳孟謙抱持「以生命滋養生命、以生命引導生命」理念,期許在課堂中以清明安定、真誠自在的生命狀態傳遞良善,並通過知行一體的生活實踐,使品德教育、生命教育得以落實於課堂。

電機系教授馬誠佑以「結合翻轉教室與線上直播的授課方式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為計畫主題,剖析大學多元入學管道下,電機系學生程度參差不一的問題,因此目標結合「遠距教學」中開發「線上數位教材」的趨勢,輔助學生克服基礎程度不佳、投入學習時間不足、學習習慣改變、上課時間的選擇等四大問題。馬誠佑實施結合「翻轉教室」與「線上數位教材」的授課方式,利用「線上數位教材」達到課程內容的線上教學,再利用「翻轉教室」讓課本例題與練習題成為「作業報告」,並且在課堂時間中讓學生進行解題報告。在解決學生對於「例題講解需求」以及「課堂時間不足」的同時,還可改善學生的學習監督性問題與師生互動問題。馬誠佑將「翻轉教室」的概念融合新冠疫情下遠距教學的防疫政策,協助學生提高學習效能與效率,針對專業門檻高的課程,馬誠佑更設計課前學習資源,輔助學生更有效地吸收知識、掌握課程內容。

電機系教授謝東佑觀察到課堂學生專注力不高、對專業知識學習失去熱忱、沒有動力學習,其「融合鷹架理論於高教工程研究所課程設計以協助不同程度學生提升學習成效」計畫設計活化教學、加強師生互動的教學理念,期許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協助學生建立主動學習及批判思考的習慣。謝東佑指出,在高教工程研究所層級課程中,進階的課程內容需具備許多基礎學科能力,若先備知識不足,容易導致學生跟不上課程進度、學習成效低落,而若是再加上英文授課,課程難度又會再次提升。因此謝東佑參考學習金字塔模型(Edgar Dale, 1946),透過課堂問答、同儕合作、實作練習、數位內容等方式架設「多元學習鷹架」,輔助學生將過去習慣被動吸收的課堂講授、閱讀、視聽教材轉化為主動學習的小組討論與教導他人,提升學生知識保存率,進而加強學習成效。


行傳所副教授鄭安授「結合專題導向學習與體驗式學習於行銷實務教學的行動研究」計畫反思教學現場中,學生學習動機有待提升、知識與實務應用連結有待加強、課堂學生投入程度不一等問題,以行動研究方法結合「專題導向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強調學生自主性,輔導學生以解決非結構性與真實性的學習方式,取代傳統課堂聽講。此外,鄭安授在課堂中亦著重「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強調透過實踐及反思達到學習成效。鄭安授帶領學生參與非營利組織行銷實務訓練,在課堂中導入實務經驗與問題解決的作法,將學習場域從校內課堂延伸到校外組織,提升學生行銷實務能力的養成,降低學用落差,並培養學生在過程中達到自我反思與自主學習之能力。

西灣學院運健中心副教授林國欽計畫主題為「合作學習策略為基礎之WISER教學模式於羽球動態基本組合動作學習成效之教學實踐」,有鑑於傳統體育課程,授課教師一人完成動作示範後,學生往往在分組練習時沒有參考動作可以重複觀看,導致在分組練習時間無法確認動作正確度,林國欽於民國105、106、108年開發三套羽球教學系統運用於課堂中。由於目前針對動態基本組合動作的即時動態動作辨識系統尚未開發,因此,林國欽嘗試在沒有任何羽球教學系統輔助下,針對複雜度相對較高之初級競技羽球,以行動裝置搭配「專業選手動態基本組合動作示範影片」,並設計一套結合「合作學習策略」與「WISER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學習者可透過觀看示範影片、模仿正確動作,進行自我動作確認與同儕相互指導,成功將原先個別指導的教學模式修正為團體操作模式,實踐合作學習之策略,更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人科學程副教授謝如梅以「學生如何成為創業家?精實創業中探索創業自我之教學實踐研究」為主題,她在課堂中發現現今創業課程多聚焦於「創立新事業要學會什麼?」等問題,而忽略了深入探究「為什麼要創業?」的根本本質。研究計畫主要目標即為補足這類教學缺口,深入了解學生如何發展出創業自我的主體性,並針對「精實創業(lean startup)」課程,致力於創新的方案建構,搭配輔導學生貼近創業現場,體驗接觸市場的「臨場感」。謝如梅期許透過實際的創業行動,促進學生團隊合作與溝通表達能力,學生在學習創業管理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同時培養實作力與自我反思能力,兼備創業家的堅韌性與靈活性,進而達到競爭力提升。

中山大學教師於111年度大專校院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表現優異,於不同領域創新教學方法,協助學生全面的吸收知識、反思所學,並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與高效學習能力。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南區區域基地主持人、中山大學副教務長謝東佑期盼有更多教師加入教學實踐與雙語教育的創新行列,共同提升教學品質、培育人才。
(摘錄自中山新聞)
●TOP

 
中山大學工學院新設IC設計研究所 培育高科技人才

國立中山大學113學年度正式成立「積體電路設計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簡稱IC設計所),於8月6日盛大舉行剪綵儀式。中山大學IC設計所聚焦發展積體電路設計,強調國際化教學與研究,重點研究領域包含水下科技應用晶片、綠能系統整合晶片設計、人工智慧及加密技術積體電路設計等,課程以全英語授課,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為半導體及IC設計產業。

本次剪綵儀式邀請多名專家學者與業界主管參與並致詞,包括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林廖嘉宏、瑞昱半導體網路通訊事業群 IC 驗證部處長安效真、新唐科技微控制器研發處處長陳順雄、微控產品數位行銷企劃處處長張雅惠及震保企業董事長盧潮文及中山大學工學院院長郭紹偉等。他們強調積體電路設計的重要性,並期待IC設計所能成為產學合作的重要橋梁,共同推動技術進步和人才培養。

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指出,IC設計所的成立不僅是中山大學的一大里程碑,更是對臺灣高科技產業的一大貢獻。希望透過產學研的合作,推動技術實務應用和科技創新發展,並致力培育下一代科技領袖。

中山大學積體電路設計研究所所長謝東佑表示,積體電路設計是現代科技的重要發展之一,不論是在消費電子、通訊設備還是工業應用等各個領域,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積體電路設計的需求和挑戰日益增加,積體電路設計研究所(IC設計所)正是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而設立的。再加上國際化逐年受到重視,IC設計所的講授類課程皆以英語授課,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英語專業能力,也能吸引外國學生前來就讀。此外,IC設計所集結了專業師資,教師的豐碩研究成果突顯其在技術研究中的貢獻及發展。

高市府經發局表示,隨著AI科技技術發展推進,除了改變全球的產業發展,更帶動日常生活中全方位應用服務,而半導體產業在AI變革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積體電路設計學科更是成為銳不可擋的重要趨勢,伴隨台積電強化佈局先進製程,於高雄興建2奈米廠,帶動相關科技大廠陸續進駐及擴廠投資,市府積極向上游的IC設計產業招手完備產業鏈,從IC設計的信驊科技、義隆電子、Skymizer到封測廠日月光,打造上、中、下游技術完整的半導體產業生態系。中山大學「積體電路設計研究所」的成立除強化半導體領域的人才培育,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到高雄,也助於開發在地化應用及服務,為高雄帶來經濟轉型強勁動能。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47期)
●TOP

黃仁勳演講背板點名 中山大學工學院致力培育AI人才

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在臺掀起熱潮,日前更與國立中山大學合作舉辦「黃仁勳主題演講台北連線直播Watch Party」,分享AI最新科技與未來的應用,演講背板點名17所大專院校中就有中山大學。中山大學代理校長郭志文表示,在AI人才培育上,中山同樣不遺餘力。

郭志文校長指出,連線直播活動上,參加學生均表示既興奮又期待,雖然正逢期末考週,仍把握機會參加這場難得的科技盛事。即便未能直接與黃仁勳本人面對面互動,不過透過直播第一手掌握了NVIDIA在AI最新科技與未來的應用,對此仍感到興奮不已。

中山大學致力於AI教育。電機系教授黃國勝表示,系所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在AI領域的專業能力與創新思維,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動手實作與參與專案開發。教師們精心設計了全面且深入的AI課程,涵蓋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強化學習、電腦視覺、人工智慧及行動機器人等前沿領域,注重學生在生成式AI技術方面的訓練,如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深度學習等進行數據生成和環境模擬,這對於機器人系統的訓練和測試至關重要。研究項目則包含生成式AI機器人應用,例如國防作戰任務指派、群組機器人合作、電腦輔助診斷與神經回饋等。通過掌握這些技術,學生將能夠創建逼真的感測器數據和虛擬環境,幫助機器人在複雜多變的真實世界中自主學習和決策,並提供學生所需的理論知識。

在產業合作面,黃國勝指出,電機系與緯創合作產碩專班,共同開設AI碩士學位學程,為學生提供與業界接軌的機會。他們的機器人與多代理人系統研究團隊積極參與其中,運用尖端的生成式AI和強化學習技術開發智慧機器人系統。例如,我們探索使用生成式對抗網路模擬逼真的相機圖像和雷達讀數,以增強機器人的環境感知能力。此外,他們還致力於研究如何結合生成式AI和強化學習,實現多個機器人在搜索救援、自主探索等複雜任務中的協同合作。未來更瞄準再在AI機器人研究、人才培育等方面深化產學合作,共建先進的機器人實驗室,為學生提供親身實踐的機會,以期推動AI機器人技術的創新發展,為學生開拓就業機會,為產業輸送急需的高端AI人才。

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蔡崇煒表示,中山目前也有開設AI「基礎通識課程」,包括人工智慧導論及機器學習導論,讓對AI有興趣的學生增進對AI的基礎認識;逐步進階開設到AI「基礎課程」如深度學習、機器學習、資料探勘和大數據分析等課程,建立核心素養、理論與實作能力;研究所亦開設AI「進階課程」,如最新的監督式及非監督式學習技術等。

蔡崇煒進一步指出,工學院的專題競賽也強調AI理論與應用,許多教授在實驗室建置以GPU顯卡為基礎的工作站,讓學生學習理論與實務,並鼓勵學生至際研討會發表其研究成果,了解目前AI發展趨勢,與國外學者和業界人士交流。透過課程、實驗室研究到國際交流的訓練,「相信他們都是國內外學界及業界所需的人才,近年許多工學院的碩士畢業生目前都任職於輝達及相關產業。」

此外,中山大學圖書與資訊處表示,圖資處已於108學年度建置全校性「中山大學人工智慧運算主機」供師生使用,近年仍持續添購相關設備,以利各項產官學研究計劃案大數據分析等相關應用。各AI相關研究室,亦建置其小型工作站群。中山大學持續因應人工智慧、資料科學、資安防護、地球科學、環境科學、海洋科學等相關研究運算需求,提升各項研究產出及拓展新的研究藍圖。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45期)
●TOP

中山工學院與半導體學院結盟美賓州州大 簽訂半導體與光電MOU

國立中山大學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共同舉辦為期兩天的「半導體暨光電研討會」,邀請雙邊重量級傑出教授與台積電、日月光、群創、庫力索法及貿聯等國際知名企業專家與會,暢談半導體技術與光電整合最熱門的先進封裝、矽光子技術及光學運算系統的最新進展和未來趨勢,吸引逾200名國內外產學界人士共襄盛舉。中山工學院與半導體學院更與賓州州大工學院簽訂MOU,未來將針對半導體與光電領域合作研究等。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致詞時表示,多年來,中山與賓州州大的合作研究屢次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成果亮眼。最近,雙方共同申請的臺灣與美國空軍實驗室雙邊國合計畫「臺美奈米材料基礎科學研發共同合作研究計畫」甫獲通過,代表著兩校堅實而密切的合作研究夥伴關係。他也提到,中山已與44個國家、280多個國際機構保持合作關係,提供學生交流、雙聯學位、研究合作及學術研討會等各種計畫,致力於提供師生國際化的校園環境。

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林宗賢強調,半導體技術與光電整合是當前的重要發展方向,其中包含先進封裝、矽光子及光學運算幾項關鍵技術。在先進封裝方面,隨著晶片尺寸不斷縮小,傳統的封裝方式已難以滿足高性能、高密度的需求。先進封裝技術如2.5D/3D封裝、CoWoS等,透過多個晶片垂直堆疊或水平拼接,實現更高的集成度和性能。未來先進封裝將朝向異質整合、先進光電封裝技術(CPO)、智慧封裝等方向發展。

林宗賢進一步說明,在矽光子技術方面,則利用成熟的CMOS製程,在矽晶片上集成光學元件,實現光電融合。相比傳統的銅互連,光互連具有高頻寬、低損耗等優勢。矽光子在數據中心、高性能運算、5G等領域有廣泛應用。未來矽光子將向更高集成度、更低功耗、更低成本的方向發展。在光學運算技術方面,由於傳統的電子運算面臨功耗和延遲的瓶頸,光學運算透過使用光子而非電子進行信息處理,有望突破限制,應用於高速光學神經網路。未來光學運算可與電子運算形成互補,構建混合光電運算系統。

中山大學工學院指出,本次研討會共有9名賓州州大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級半導體中心主持人及美國國家發明家學會會士赴校參與。中山大學包括工學院院長郭紹偉、半導體及重點科技研究學院院長黃義佑、研發長王朝欽、國際長周明奇及特聘教授洪勇智等多名在半導體與光電領域深耕研究的學者出席。研討會還邀請到半導體與光電產業界龍頭代表台積電先進封裝技術與服務總監王垂堂、日月光半導體技術處處長林弘毅、群創光電先進封裝技術開發中心鄭惟元、庫力索法先進封裝產品行銷資深經理鄭守鈞,以及貿聯技術長陳建任一同參與。國內外產學界人士齊聚中山大學,共同探討半導體技術與光電整合的重要發展方向,透過參與、交流及挑戰創新思維,建立彼此間的國際夥伴關係與合作聯繫。
(摘錄自中山新聞)
●TOP

中山工學院、理學院及半導體學院獲核重點設備建置計畫 培育半導體人才

為持續推進台灣半導體晶片製造與封測領先全球優勢,國科會推動晶片驅動台灣產業創新方案。國立中山大學近日即獲首期補助8000萬元,對於未來教學研究及人才培育助益良多,計畫各項績效目標將由工學院、理學院及半導體學院三個學院參與計畫的成員持續合作達成。

行政院為促進我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優勢,由國科會科技辦公室於2022年底邀集各部會、IC業者、半導體大廠及半導體學院院長,推動跨部會合作晶創台灣方案,預計 113至122 年間挹注 3千 億元經費,第一期自 113 年啟動且為期 5 年,運用台灣半導體晶片製造與封測領先全球優勢,並結合生成式 AI 等關鍵技術發展創新應用,擴大台灣相關科技產業在全球的影響力。

國科會於一年半前啓動整體擘劃及預算爭取(第一年計畫預算120億元),並經工程處近年來的統籌規劃及推動,中山大學與其他6所有設立半導體相關研究學院的大學於今年二月向國科會申請補助半導體學院重點設備建置計畫(5年期),經國科會審核後公告本校第一年計畫獲補助8000萬元。

中山大學半導體學院表示,十分感謝國科會與工程處的前瞻規劃與補助,該院於近兩年來勠力規劃建置半導體及重點科技聯合實驗室,目前完成電資大樓地下室空間之租借、整合工院及理院爭取晶創計畫重點設備補助及合作企業設備捐贈(約3億元)、辦理空間規劃設計與整修工程採購(共投入約2200萬元)等事務,未來期能於本校建置一個完整的半導體製造、封測與電子零組件產業人才培育基地,相關時程與規劃恰好符合國科會推動晶創計畫的宗旨。

中山大學半導體學院指出,未來在國科會5年期計畫資源挹注下,期可提升中山相關領域研究教學的量能,並且相當有利於延攬優秀師資、招生、產學合作及鏈結國際等面向的業務推展;除此之外,未來期能進一步嘉惠高屏等地區數千名半導體相關系所的學生及老師,以擴大本校半導體聯合實驗室平台效益、善盡社會責任及促成半導體領域產官學研長期合作多贏局面。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46期)
●TOP

材光系蔣酉旺系主任與王映樵老師帶領學生前往日本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及千葉工業大學進行短期出國研修課程

112學年度暑假,材光系第二年開設短期出國研修課程,由蔣酉旺主任領導,王映樵助理教授籌備,帶領大學部與研究所共16位學生前往日本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NIMS)以及千葉工業大學進行為期14天之研修課程。授課主題包含了: Nanomechanical sensing, Nano optoelectronics, Carbon nanotubes, In situ electron microscopy, Surface analysis techniques, Perovskite solar cells, Machine learning to develop new materials以及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cell microscop。除了邀請國外研究者為同學授課外,同學們也到訪研究機構內的實驗室以及動手體驗實驗過程。

在材料領域的學習之外,學生也至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JAXA)進行參訪,在JAXA中,學生了解了日本的太空歷史以及太空人的生活,並看到太空任務控制中心的科學家與工程師追蹤宇宙衛星和其他任務的情形;探索科學之後,學生也到筑波山國家公園健行以及參拜筑波山神社,體驗日本自然環境以及文化。

材光系歷年來已有數位研究生申請NIMS的Internship Program,到NIMS之實驗室中進行為期1或3個月之實習,在本次參訪中,更進一步與NIMS商談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graduate program(ICGP)協議簽署,未來材光系學生將有機會透過系上專屬管道申請至NIMS實習,實習期間還能享有NIMS提供之住宿以及生活補助。

這趟旅程對於許多學生而言,是第一次踏上國際旅行。學生們對日本文化有濃厚的興趣,我們也預留時間讓學生自主安排小組活動,以便讓他們體驗日本的獨特魅力。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們或參觀明治神宮,欣賞其優美的神社建築與寧靜的自然景觀;或探訪大洗磯前神社,感受這座歷史悠久的神社所蘊含的神秘氛圍;參拜淺草寺,領略這座著名寺廟的宗教氛圍與繁華的周邊街區;以及登上晴空塔,俯瞰東京的壯觀全景。藉由這些行程走訪日本各處,學生們體驗了日本的傳統與現代文化,也留下難忘的回憶。
(摘錄自材光系網頁)
●TOP

 
機電系楊政融專任副教授


Cheng-Jung Yang received the Master and the Ph.D. degree from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in 2006 and 2011, respectively. He is currently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He is the head of the Sustainable Design and Analysis Laboratory. He is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of Mechanical Design, Sustainabl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ptimization Desig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P

機電系施孟鎧專任助理教授


Meng-Kai Shih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rom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Chiayi, Taiwan, in 2006. He is currently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Kaohsiung, Taiwan. Before joining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2024, he was with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Formosa University, Huwei, Taiwan, since 2020. He also worked in the Department of Product Characterization at the Corpor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 (ASE Group), Kaohsiung, Taiwan, where he focused on system-in- package, panel fan-out technology, and 2.5-D integrated circuit product development, including package-level stress and thermal dissipation analysis and board-level structure reliability analysis. He has authored over 30 technical publications in SCI journals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apers. Additionally, he is the inventor of more than ten patents in the U.S., China, and Taiwa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electronic packagin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microforce testing methods, and IC failure mode analysis, with over te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hese fields.
●TOP

機電系梁俊德專任助理教授


Jyun-De Liang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2020. After getting his Ph.D., he served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rom 2020 to 2022. He served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Refrigerating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August 2022 to July 2024. He is currently an Assistant Professor with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Dr. Liang is a member of ASHRAE and was the Chapter Technology Transfer co-chair of the Taiwan Chapter of ASHRAE from July 2022 to June 2024. He is also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of several research projects.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energy-saving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applic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desalination, and thermal energy storage.
●TOP

機電系盧威廷專任助理教授


盧威廷博士於2011年與2013年分別取得中原大學學士與中央大學碩士學位。在2017年出國攻讀博士前,於業界累積兩年的實務經驗,主要的工作內容為老舊建物的耐震評估與結構補強。盧博士於2022年12月取得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土木與海洋工程學系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使用寰宇網絡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進行高樓外部形狀在風力作用下的最佳化設計。在2024年8月加入中山機電前,盧博士為佛羅里達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內容為風力發電以及組合型形狀最佳化問題。在未來,盧博士將會持續專注於風能發電、物聯網系統與數位對映等研究方向。
●TOP

資工系楊惠芳專任副教授


Huei-Fang Yang earned her Ph.D.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Texas A&M University, College Station, TX, USA. She served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from 2018 to 2019. In 2019, she joined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t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nd was promoted to Associate Professor in 2023.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omputer vision, deep learning, machine learning, vision-and-languag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applications in large-scale image search and medical/biomedical image analysis.
●TOP

資工系柯拉飛(Rafael David Kaliski)專任助理教授


Rafael Kaliski received the B.S. degree in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the M.S. degre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 (Cal Poly), San Luis Obispo, CA, USA, in 2003 and 2005, respectively. After graduating from Cal Poly, he was with Cisco Systems, Inc., for six years. Then, he studied Chines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for a year and pursed his PhD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e obtained the Ph.D. degre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2017. He is currently a professor with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Taiwa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video coding, game theory, optimiz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multimedi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ternet of Things, machine learning, and networks.
●TOP
 

 

通訊所林國鈞博士生奪鴻海科技獎 獨創虹膜辨識技術

電影《關鍵報告》中,阿湯哥眼球一掃,就能解鎖、付款甚至投放個人化廣告,虹膜識別身分的高科技無所不在。國立中山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博士生林國鈞跨領域研究虹膜辨識資安技術,成果突破14年全球瓶頸,杜絕駭客入侵漏洞,成功提升安全係數千倍,發表2篇論文均獲高質量期刊接受,其中一篇更獲國際頂尖期刊IEEE可靠與安全計算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收錄,並以此榮獲2024鴻海科技獎。

林國鈞表示,在AI浪潮下,比起傳統的帳號密碼和識別卡,生物辨識技術提供使用者「隨身攜帶」、獨一無二的特徵,不怕遺失也不易複製,免於遭人盜用的資安風險,生活應用不勝枚舉。其中,虹膜具備唯一性、永恆性和高密度等特點,即便是外貌相似的雙胞胎各自的虹膜也是獨一無二,識別度更高,也不會因皺紋而改變虹膜的特徵紋理,且虹膜有240個以上的特徵點,遠勝指紋40個和正面臉部68個,在安全效能上佔絕對優勢。然而,生物資訊一旦被駭客掌握,就等於永遠失去使用權,因此生物資源安全保護研究刻不容緩。

林國鈞解釋,生物辨識技術,傳統上會將生物特徵碼完整儲存於資料庫以進行比對,但這種作法並不安全,後續有文獻指出,可利用錯誤更正碼(error correcting code)的更正能力,在生物辨識密碼系統(biometric cryptosystem)中消除生物測量的雜訊,並藉由哈希雜湊函數(hash value)將生物特徵碼加密,哈希雜湊函數具有無法逆推的特性,可避免駭客還原生物資訊。然而檢視全球各項研究,他意外發現,14年前就有學者提出質疑,駭客可利用資訊理論和編碼理論的核心概念和定理,以錯誤更正碼輔助攻擊(EC-based attack)破解加密系統,卻遲遲無人提出解方,讓虹膜資安技術的進展懸而未決。

在指導教授、通訊所副教授陳彥銘引導下,林國鈞潛心研究,初期聚焦於錯誤更正碼結構、特徵萃取和解碼演算法的設計,大幅提升生物辨識密碼系統的安全層級及辨識效能,是全球第一個開發出可以使生物系統的辨識效能在不改變碼率的情況下得到改善的團隊。後來進一步提出虹膜特徵碼的可靠度值(the soft reliability value)萃取方式,參照編碼設計概念實現特徵碼對映(template mapping)技術,得以使用解碼難度更大的高碼率錯誤更正碼,並根據不同的虹膜資料庫適配調整錯誤更正碼,將更正能力發揮到極限。續提出多尺度支配性特徵點,利用影像辨識工具高斯模糊濾波器將虹膜特徵碼擴增百倍長度製造額外生物資訊,更嚴格篩選出極少量特徵點進行辨識。綜觀整體研究成果,系統的辨識準確率不但可以大幅提升,安全位元在嚴苛環境可從1達到100,安全係數提升百倍,在理想環境更能突破千倍以上,成功杜絕錯誤更正碼輔助攻擊入侵的可能。

多數民眾對虹膜辨識還處於陌生階段,林國鈞指出,目前除了印度杜拜機場,美加快速入境通關計劃NEXUS也採用虹膜辨識系統,過往國際手機大廠也曾推出虹膜辨識手機,未來若要增加虹膜辨識的安全性,就必須導入其最新的防禦技術。相關研究成果成功取得兩項專利,並分別撰寫2篇論文,擔任第一作者,其中一篇獲IEEE可靠與安全計算期刊接受。

國立中山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副教授陳彥銘,目前兼任資安中心數位鑑識組組長。他表示,林國鈞透過出色的論述方式和內容表現,在每項研究主題中都能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以支持他的論點。研究結果在資訊安全領域得到突破性成果,尤其對生物辨識與資訊安全等議題具有重大貢獻。

補充資訊:林國鈞被IEEE可靠與安全計算期刊接受之期刊論文:〈A High-security-level Iris Cryptosystem Based on Fuzzy Commitment and Soft Reliability Extraction〉(中譯為:基於模糊承諾以及軟式可靠度值萃取的高安全層級虹膜辨識密碼系統)。該期刊在計算機科學軟體工程COMPUTER SCIENCE、SOFTWARE ENGINEERING及計算機科學硬體與架構COMPUTER SCIENCE、HARDWARE & ARCHITECTURE之JCI排名皆為前五大期刊,影響因子為7.3,是計算機及網路安全、可靠計算等研究領域的權威刊物。該刊每年出版6期,共收錄不到100篇文章,在資通安全領域享有重要影響力。

期刊連結: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164150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46期)
●TOP

 

忠欣股份有限公司辦理「TOEFLITP測驗-高等教育學術研究獎學金計畫」(申請至113/10/20止)

忠欣股份有限公司為培育各領域之國際學術人才,鼓勵青年學子具備學術研究與學術英語能力,辦理旨揭獎學金計畫。

研究計畫組:
需獲得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審定合格者,每位獲得研究補助新台幣八千元整,共計50個名額。

國際發表組:
需獲得海外之國際期刊或國際研討會發表資格且為第一作者,每位可獲得發表補助新台幣一萬二千元整,共10個名額。

獎學金申請時間:2024/4/01-2024/10/20

申請資格:
1.居住於台灣,目前就讀於「中華民國立案大專校院」。
2.於2024年10月20日前取得TOEFL ITP® 測驗之有效成績。
3.申請「研究計畫組」需在2023-2024年獲得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審定合格者。
4.申請「國際發表組」需在2023-2024年獲得海外之國際期刊或國際研討會發表資格,且為第一作者。
5.僅能擇一組別申請。

專案窗口聯繫方式:
「TOEFL ITP® 測驗-高等教育學術研究獎學金計畫小組」
1.申請表與文件收件地址 :「TOEFL ITP® 測驗-高等教育學術研究獎學金計畫小組」 10665台北市復興南路二段45號2樓
2.客服專線 : (02)2701-7333
3.客服信箱 : TOEFLGrants@toefl.com.tw

忠欣股份有限公司來函及獎學金活動辦法
(摘錄自電機系網頁)
●TOP

第4屆大專校院綠色化學創意競賽(申請至113/10/25中午止)


環境部與教育部共同辦理「第4屆大專校院綠色化學創意競賽」,激發師生創意進而推廣綠色化學12項原則 (PRODUCTIVELY),共同推廣環境永續發展的理念,競賽報名已經開始,自即日起至113年10月25日(星期五)中午12時止,請至線上報名系統報名!

「第4屆綠色化學創意競賽」主題內容包含綠色化學12原則、綠色化學教育,共分為「大專組」和「研究組」共二組,每組參賽隊伍須至少有1名指導老師,每組參賽以3人為限(可跨校組隊)。今年度競賽將選出各組別金牌1名、銀牌1名、銅牌2名與佳作若干名,歡迎各位同學踴躍參加!

綠色化學、未來趨勢,歡迎來挑戰!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洽詢報名專線:(02)2388-0518分機195。

活動簡章
(摘錄自環工所網頁)
●TOP

 
教師風采

◆通訊所曾凡碩副教授及光電系王俊達副教授榮獲本校112學年度全校優良導師。
◆電機系馬誠佑教授、電機系李宗哲助理教授、資工系程正傑助理教授、材光系邱政維助理教授榮獲本校112學年度教學績優教師。
◆電機系馬誠佑導師、機電系郭清德導師、資工系程正傑導師、光電系王俊達導師、光電系林元堯導師、通訊所曾凡碩導師榮獲112學年度工學院優良導師。
◆電機系林豐利校友、電機系溫朝凱校友、電機系方士庭校友、電機系莊清富校友、機電系陳政興校友榮獲本院113學年度傑出校友。
◆電機系施信毓副教授榮獲113年中華民國消費性電子學會傑出青年獎。
◆機電系汪正祺教授榮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傑出機械教授獎。
◆機電系許煜亮助理教授榮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雄市分會優秀機械教授。
◆機電系劉耿豪副教授赴美參加 IDPA 雙四級賽,於光學瞄具組 (Carry Optics) 的精準射手級別 (Sharp Shooter) 分別榮獲第二名與第五名,並晉升為專家射手 (Expert)。
◆材光系王映樵助理教授榮獲「2024年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考察研究獎助金」。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獲選為美國土木工程學會傑出會員。
●TOP

112學年度第1學期本校「教學優良課程」本院教師名單

單位教師 課號課程名稱
電機系 鄧人豪EE5428電力系統規劃
王復康 EE3502微波工程
李宗璘 EE2401訊號與系統
EE5404固態能量轉換
曾乙立 EE2600B微電子技術
陳有德 EE3008A電工實驗(三)
李杰穎 EE2500電磁學(一)
謝耀慶 EE2006電工實驗(一)
EE2006A電工實驗(一)
EE5416電力電子轉換器
馬誠佑 EE5133積體電路技術
EE5111固態電子元件(一)/td>
EE2100電子學(一)
陳伯煒 EE1300計算機概論
蔡舜宏 EE5230智慧型控制
翁愷貽 EE5302人工智慧(一)
周孜燦 EE5336賽局理論與應用
魏家博 EE1301計算機程式
莊豐任 EE3106半導體元件(一)
EE2100A電子學(一)
EE2006電工實驗(一)
ISM565半導體薄膜工程
莊子肇 EE5723磁共振影像:原理與應用
劉漢胤 EE3114電子材料工程
謝東佑 EE3705實用數位系統設計
EE5729系統晶片測試
機電系 許煜亮 MEME204電路學
MEME204B 電路學
林韋至 MEME105A應用力學(一)
黃勝翊 MEME207B材料力學
李卓昱 MEME203熱力學
MEME401熱流實驗
李伯軒 MEME205B精密機械製造
MEME305機械製造實驗
MEME305A機械製造實驗
王郁仁 MEME573智慧製造與監測技術
MEME102B圖學
邱源成 MEME562摩潤學
胡龍豪 MEME205精密機械製造
林哲信 MEME314微機電系統概論
MEME590微奈米材料
MEME5111半導體製程設備與技術
郭清德 MEME109奈米科技概論
MEME102圖學
蔡尚南 MEME523有限元素法
MEME301機械設計原理(一)
汪正祺 MEME201B工程數學(一)
MEME301A機械設計原理(一)
MEME573智慧製造與監測技術
黃永茂 MEME207材料力學
MEME532塑性力學
MEME410工程日文(一)
郭振坤 MEME302流體力學
MEME516氫能與燃料電池原理與應用
鄭威利 MEME203A熱力學
MEME507計算流體力學及熱傳學
劉耿豪 MEME201工程數學(一)
嚴成文 MEME303自動控制
資工系 王友群CSE445無線網際網路
CSE520高等作業系統
克拉迪 CSE391物件導向程式設計
希家史提夫 CSE639科技英文寫作
柯正雯 CSE375數位影像處理
張雲南 CSE310組合語言與微處理機
CSE312組合語言與微處理機實驗
CSE399機器學習導論
徐瑞壕 GEAE2406現今科技與社會
CSE721資訊安全理論與實務
范俊逸 CSE110離散數學
CSE518數位簽章機制與應用
蔡崇煒 CSE315演算法
CSE9004人工智慧理論與應用
陳坤志 CSE505計算機結構
程正傑 CSE602三維模型設計及三維列印
CSE1002微積分
黃英哲 CSE420資訊人與智慧財產權
蕭勝夫 CSE425硬體描述語言
楊昌彪 CSE510演算法設計與分析
CSE215資料結構
鄺獻榮 CSE220數位系統
CSE221數位系統實驗
材光系 郭紹偉 ASPT530高分子材料
MOES543軟質材料
林仕鑫 MOES561凝態理論
MOES202電磁學(一)
王映樵 MOES430奈米材料之特性與應用
張六文 MOES506固態相變化
陳致光 MOES201工程數學(一)
葉昀昇 MOES232有機化學(一)
MOES541高分子檢測與分析
蔡宗鳴 MOES301電子學(一)
MOES547半導體元件
蔣酉旺 PEC673高分子加工實作
曼哈迪 MOES508高分子合成與反應
邱政維 MOES594工程英文寫作
光電系 于欽平GEAE2616光電生活與能源永續
EO5258光電創新
EO5002光電電磁學
GESL375服務學習:光電探索
洪勇智 ISM560光電半導體科技
EO1011光電科技前沿
王耀霆 EO2014電磁學(一)
王俊達 EO5135液晶光電材料
李炫錫 EO5254光電子元件應用
EO1053半導體物理
黃文堯 EO5042有機光電材料原理及應用
環工所 林淵淙 ENVE545廢棄物及土壤分析
高志明 ENVE763地下水文學
彭彥彬 ENVE596大氣模式特論
ENVE521書報討論
ENVE598實驗方法設計
張耿崚 ENVE924專題演講(一)
ENVE541水及廢水分析
陳威翔 ENVE551廢水生物處理方法
ENVE721書報討論
施育仁 ENVE531環境化學
ENVE924A專題演講(一)
通訊所 陳彥銘ICE505錯誤更正碼
曾凡碩 EE2600訊號與系統
ICE508最佳化理論
電信工程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黃婉甄 EE2600訊號與系統
(摘錄自教務處公告)
●TOP

學生榮譽

◆機電系黎鄧慶泠、光電系葉建宏、環工所黃光潭、通訊所施尚伶、通訊所庫爾馬薩拉瓦尼榮獲本校112學年度博士生研究績優獎勵金。
◆機電所洪廖謙同學、機電所陳俊瑋同學、資工所吳宥璇同學、環工所彭詩雯同學、環工所林雅虹同學、通訊所陳豐輯同學榮獲113年度優秀教學助理。
◆電機系余祥華副教授指導大學部專題生李政倫同學帶隊參與2023東京威力科創機器人競賽榮獲季軍。
◆電機系李宗哲助理教授指導碩士生郭世賢榮獲2024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成果發表會優良晶片「優等設計獎」。
◆機電系林哲信教授指導李岱恩同學參加 The 7th Taiwan-Japan Workshop on Plasma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研討會,取得 EXCELLENT POSTER AWARD佳作。
◆資工系范俊逸教授指導資工系學士班學生楊詠旭參加「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第54屆全國技能競賽南區分區技能競賽」獲青年組網路安全項目第二名。
◆光電系大三生劉穎叡同學榮獲「2024高分子學會年會海報發表及競賽」優等獎。
◆光電系林煒淳助理教授指導碩士生朱伯芝與大學生楊庭嘉,榮獲ACS International Chemical Science Chapter of Taiwan學生口頭競賽獎。
◆環工所張耿崚副教授指導研究生林郁芳,榮獲GCEPC 2024「楊仁泰博士研究生獎優秀海報獎」。
◆通訊所陳彥銘副教授指導博士生林國鈞同學榮獲「2024鴻海科技獎」。
●TOP

112學年度第1學期學士班學生書香獎得獎名單

系別/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電機系
甲班
張晉熙
呂乃玟
李匡皓
游芔騰
羅郁霖
梁博堯
蔣承璟
陳岱威
鄭丞淯
鄭元閔
陳楷棋
陳晉毅
張弘遠
電機系
乙班
余彥廷
曾圳禾
梁博惟
鄭雅云
曾育翔
張佑丞
黃麗穎
陳昱維
王靖雅
陳堂瑋
陳芮庭
電機系
全英班
陳青禾
徐康桐
尋以諾
王御愷
連宸葦
郭勁霆
賴品霖
機電系
甲班
郭譿萱
郭捷瑜
楊書維
謝子元
吳坤維
李姿賢
郭冠霆
曾家馨
李宗恩
林琮祐
張綺珊
機電系
乙班
邱堂崴
黃俊瑋
周士傑
周承熹
張祐榮
許博凱
陳則宇
陳昱安
許柏瑋
鄭荷君
吳怡暄
潘冠宇
卓伯勳
機電系
全英班
劉芯宇
呂祐丞
陳威志
丁彥博
李冠緯
李柏霆
資工系 吳紹彰
賴建愷
張承勛
廖珈鋒
蔡英助
吳書禎
謝承翰
黃嘉彥
謝鎧駿
蔡明軒
張碩文
材光系 張恩嫙
王振家
施季辰
蔡靜紋
曾偉誠
蔡岫璋
林芳宇
林辰軒
吳嘉祐
張新捷
許睿宸
黃彥晢
材光系
全英班
陳昱軒
賴家輝
光電系 范聖揚
戴宇謙
黃琮凱
劉安格
洪崐富
梁芸碩
林聖傑
鄭皓謙
楊于萱
戴培丞
光電系
全英班
羅慧暄
李宏蘊
(摘錄自教務處公告)
●TOP
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學生與家長通訊
聯絡人:劉玥妏
E-mail: aex@mail.nsysu.edu.tw
電話:07-5252000轉4001-4004
傳真:07-5254009
通訊地址: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