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系翁金輅教授獲教育部終生國家講座 領航全球行動通訊...

材光系周明奇教授主導之晶體研究中心助攻新興半導體技術 研發6吋氧化鎵單晶塊材...

光電系洪勇智教授團隊簽約澳洲AA公司 技轉矽光子積體電路與光纖陀螺儀...

光電系林宗賢教授團隊創新超高週期手性光子晶體 推升脈衝光應用發展...

資工系黃英哲教授AI養殖科技團隊APICTA奪銀 水產養殖科技革新...

環工所陳威翔教授團隊環保技術助日月光永續 三成工業廢水再利用!...

機電系林韋至副教授團隊開發AI自動噴灑車 助攻農業與疾病防治...

環工所張耿崚副教授研究團隊創塑膠分解技術奪日發明展金獎 減塑大突破!...

光電系李炫錫助理教授研究:奈米結構光觸媒可減碳 全球首發現!...

電機謝東佑副教授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連6年獲核 創新成效受肯定...

 
聚焦全球永續 中山大學工學院聯合競賽跨域創新...

智崴科技「i-Ride飛行劇院」體驗-英語學習角落活動...

 
  112學年度第2學期新進教師

電機系康斯証(Sei Zhen Khong)專任副教授...

電機系哈菲茲(Hafiz Furqan Ahmed)專任助理教授...

環工所陳則綸專任助理教授...

 
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提供113年度取得碩士班入學資格同學獎助學金(113/5/17止)...

2024通訊大賽【通訊天線系統設計競賽】(3/11中午12:00止)...

 
教師風采...

111學年度第2學期本校「教學優良課程」本院教師名單...

學生榮譽...

111學年度第2學期學士班學生書香獎得獎名單...

 
電機系翁金輅教授獲教育部終生國家講座 領航全球行動通訊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傑出講座教授翁金輅為臺灣天線研究領域翹楚,今年以深耕多年的行動通訊天線研究、終端MIMO多天線系統開發及天線人才培育等傑出貢獻,榮膺教育部終生榮譽國家講座。翁金輅開發的新世代多天線系統技術,不僅是國內研究先驅,亦為國際上行動通訊天線研究領域的主要領先者。

翁金輅自1990年起研究平面天線理論與應用設計,投入鑽研迄今已逾33年。翁金輅的學術研究表現獲Research.com學術網站2022年科學排名電子電機工程領域全球前1000頂尖科學家第99名、臺灣第1,在Google Scholar中的文章被引用次數超過35,000次,H指數為88,發表過的期刊與會議論文逾900篇,並取得臺灣、美國、歐洲、中國、日本及南韓等地300多項專利,深具國際影響力。

翁金輅教授得獎無數,繼2016年得到教育部第20屆國家講座後,於今(2023)年又再次獲得教育部第27屆國家講座,成為教育部終生榮譽國家講座。亦曾獲多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學術獎、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IEEE國際電子電機工程師學會會士、Thomson Reuters與Elsevier高被引用學者及中山大學「傑出講座」等榮譽,其研究成果「手持式無線通訊裝置天線設計」列入國科會50周年(1959-2009)—科學50,亦即半世紀來臺灣50項重要科學研究主題之一,並遴選為《遠見雜誌》「新臺灣之光100—學術及發明類」。

翁金輅在行動通訊天線發展研究不遺餘力。他率領研究團隊發明專利和智財技術移轉、與產業界合組研究聯盟、舉辦重要國際學術會議、提升臺灣在國際天線研究領域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協辦全國性通訊天線競賽、培育通訊天線設計人才,以及推動國際與兩岸學術研究合作。

翁金輅表示,第五代行動通訊(5G)與未來(B5G/6G)通訊系統的技術開發對國家科技發展極為重要,但在智慧手機有限的空間中不易實現高隔離度多天線系統,適應手握環境條件也仍是一項挑戰。若能在終端配置高效能的多天線系統,將能有效增進5G及未來B5G/6G終端使用者的體感傳輸速度。他致力研發6G中高頻高階MIMO多天線系統與其系統效能驗證,以大幅增加終端頻譜效率和吞吐量,提供未來6G新增頻帶應用,滿足高速率與廣覆蓋的行動通訊需求。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39期)
●TOP

材光系周明奇教授主導之晶體研究中心助攻新興半導體技術 研發6吋氧化鎵單晶塊材


半導體新興材料推陳出新,其中氧化鎵(Ga2O3)應用領域廣泛,國立中山大學晶體研究中心與台灣應用晶體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所屬集團簽訂「大尺寸氧化鎵晶體生長」專案合作契約書,企業挹注5千萬投入氧化鎵單晶塊材(Bulk Crystal)研究,目標3年內成功生產6吋氧化鎵單晶塊材,助攻臺灣次世代半導體材料領航優勢,前景可期。

近年來電動車、航太、通訊與能源應用受到全球矚目,市場對次世代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需求正高速起飛。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教授兼晶體研究中心主任周明奇指出,繼氮化鎵(GaN)、碳化矽(SiC)後,另一寬能隙(wide bandgap)半導體材料氧化鎵(Ga₂O₃)成為明日之星。氧化鎵各項性能指標有著更顯著的優勢,包括能承受更高電壓與臨界電場,電力損耗為矽的3400分之1、碳化矽的10分之1,且材料透明、可導電的獨特性能,應用層面也更廣泛,涵蓋電動車、電力系統、風力發電、通訊領域、光電元件與光感和氣體感測器領域等,相當具前瞻性。

周明奇表示,長晶速率與穩定品質為半導體上游材料的決勝關鍵,國內外早有人投入氧化鎵磊晶薄膜的研發,但無論臺灣學術界或企業,目前無人可長出氧化鎵的單晶塊材,生長出氧化鎵單晶塊材需10天,熔點高,過程中要確保晶體在高溫且密閉的長晶爐中,保持長時間的穩定狀態,因此晶體生長的門檻相當高。

他強調,中山大學晶體研究中心甫獲得第二期教育部深耕研究中心支持,也是唯一能生長次世代半導體碳化矽的實驗室,去年已成功生長出直徑6吋的碳化矽晶體塊材,技術轉移台灣應用晶體公司及其所屬集團,讓其有信心與中山大學繼續合作。中山大學晶體研究中心過去也曾生長出直徑40mm(約1.5吋)的氧化鎵單晶塊材,未來3年將在關鍵技術上努力突破。憑藉多年長晶經驗,我們也設計長晶設備,長晶爐均由中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孵化的企業製造,包括電源供應器及電腦控制系統等軟硬體100%MIT,目前已有4臺6吋碳化矽長晶爐與1臺8寸碳化矽長晶爐。

此外,周明奇表示,晶體中心成功生長出用於尖端醫療產品正子斷層顯影術(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所需的閃爍晶體,PET是目前醫界診斷癌症及神經疾病的重要診斷工具,過去技轉合作很多。目前晶體中心與技轉企業集團正與美國芝加哥大學、賓州大學及荷蘭飛利浦公司合作開發全身正子斷層顯影設備,有望大幅縮短正子與電腦斷層(PET/CT)檢查時間,減緩患者的幽閉恐懼症症狀。未來將與中山大學醫學院密切合作,希望在高階醫療影像設備及醫院的建立能有更多貢獻。
(摘錄自中山新聞)
●TOP

光電系洪勇智教授團隊簽約澳洲AA公司 技轉矽光子積體電路與光纖陀螺儀

若無法正常瀏覽影片,請點選網址
https://youtu.be/FLaBYS3wDqE?si=-CyLV_m0mdSDxIxE
國立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團隊開發「矽光子積體電路及光纖陀螺儀裝置」定位技術,不僅成功讓感測元件的尺寸與成本大幅降至一成,且仍能達到戰術級的陀螺定位特性,較市售微機電陀螺儀精準度提升至少10倍,在衛星、無人機、自動駕駛車與機器人等商業應用上有相當大的幫助。該項研發成果今(5)日與澳洲航電導航模組設計開發商Azimuth Avionics Pty Ltd簽署「矽光子積體電路及光纖陀螺儀裝置」國際技術移轉授權合約,總金額為新台幣1600萬元的非專屬授權,將有助於台灣航電導航產業的發展,並增進台澳科技交流。

中山大學光電系教授洪勇智指出,矽光子積體電路為近十年來相當受注目的尖端突破性技術,使用光子來傳輸與處理訊號,具有超高頻寬、高解析度、低耗能與不受電磁干擾等優勢,其應用已擴展至光感測系統、高速光連結、物聯網、量子計算與生物醫學領域,使得它成為突破性的解決方案。近年來,人工智慧逐漸成為科技領域的顯學,對高效能運算的市場需求不斷攀升,晶片開發商爭相推出更強效的AI處理晶片。為了提高大量資料搬移的速度與效率,國際半導體巨頭包括台積電、Intel、Nvidia、AMD等公司,看準矽光子具有傳輸速度快且低耗損的優勢,正積極投資開發矽光子技術。中山大學光電系研究團隊早在2013年即開始與國內產業界共同建立矽光子技術,可謂十年磨一劍,除了發展矽光子應用於通訊與運算領域,亦利用矽光子平台開發感測晶片,並於2018年成功爭取到國科會矽光子旗艦計畫,發展矽光子光纖陀螺儀技術,奠定此次國際技術轉移案的基礎。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光電系教授洪勇智以及AA公司董事菲利普.勞斯今於中山大學舉行「矽光子積體電路及光纖陀螺儀裝置」國際技術移轉授權合約簽署儀式。鄭英耀校長致詞時強調,洪勇智教授早已與台積電共同開發矽光子元件關鍵技術多年,於2014年開始投入光纖陀螺儀的研究,不僅去年10月榮獲國科會2023未來科技獎,其定位技術不必仰賴衛星訊號,且大幅微縮感測元件的尺寸與成本,對低軌衛星定位、自動駕駛、水底或地下救援等應用情境,都有相當大的幫助。這項合作案將有助於增進台澳雙邊科技交流,對台灣航電導航產業的發展極具意義。

澳洲AA公司董事菲利普.勞斯表示,矽光子積體電路及光纖陀螺儀裝置技術相當具有前瞻性,相較於軍用陀螺儀,其發展性具有顯著體積與成本優勢,本次合作旨在將技術商品化,銜接中高階市場,未來也將在台灣生產相關產品。

洪勇智進一步表示,AA公司關注中山大學的矽光子陀螺儀技術一年多,2023年4月在國際研討會認識菲利普.勞斯後即開始雙方的合作,並於2023年12月前往澳洲參訪AA公司,並成功展示雙方所開發的陀螺儀原型機於當地議員以及AA公司合作的知名無人機開發暨製造商,此行充分感受到AA公司對於推廣無人機產業的熱誠,與開發導航模組的實力與創新,期待透過技轉授權合作案開啟雙邊的長期合作以及更多的創新技術研究。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40期)
●TOP

光電系林宗賢教授團隊創新超高週期手性光子晶體 推升脈衝光應用發展

提到脈衝光,一般人通常聯想到去斑除皺等皮膚雷射美容,事實上,脈衝光的應用還包含各種光學、化學、生物學及材料學等科學研究,治療乾眼症的醫療雷射手術刀、瞬間慢動作攝影、雷射投影,以及製造工業複合材料與材料切刻。國立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西灣講座教授林宗賢組成跨國研究團隊,突破現有膽固醇型液晶排列限制,研發出全新的「雙頻率場組裝」技術,達成超高週期光子晶體,有效推升脈衝光應用發展。創新研究獲刊於國際知名期刊「應用物理評論」(Applied Physics Reviews),並被選為特色文章(Featured Article)專題介紹。

此項研究由跨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成員包含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陳君維、中山大學光電系博士生馮渟懋、吳致維、西灣講座教授林宗賢及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Iam Choon Khoo。研究團隊利用膽固醇液晶的特性,透過選擇合適的材料和手性(chiral)結構,實現在光子能隙邊緣進行脈衝調節,改變雷射光學特性。此種緊湊型元件不僅具有強線性色散和高光學非線性,還能簡化脈衝光調節過程中繁瑣的光學元件對準步驟和頻寬限制等問題,使應用範疇更加寬廣,未來可連結業界做技術轉移。

「目前現有的手性光子晶體(Chiral photonic crystals)存在光學損耗大、可調性有限、工作帶寬窄以及光學厚度不足等問題,再加上需要很多稜鏡、反射鏡及曲面鏡等昂貴的搭配元件來做調變,使得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林宗賢指出,此項新創研究技術克服了前述困難,製作出厚度高、周期數更多的螺旋排列自組裝膽固醇型液晶(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s, CLC);且相較於現有技術,成本大幅降低,對需要精確調變的學術領域研究助益良多。此項開發技術未來有機會可用於控制俗稱脈衝光的超快脈衝雷射(ultrafast laser pulses),進而應用於醫療、美容及各種其他領域。

林宗賢進一步解釋,此研究發展出「雙頻率場組裝(Dual-frequency field assembly, DFFA)」的全新技術,意味著一樣達到相同的效果,但所需的雷射強度可以減少6倍以上,降低光學耗損。依據不同目的需求,可以透過改變膽固醇型液晶混合物,來操作雷射的偏振調控和脈衝寬度,可調性大幅提昇。製作出的膽固醇型液晶工作帶寬夠大,相容於不同領域、不同規格及不同線寬的應用上,用途非常廣泛。獨步全球的膽固醇型液晶光學厚度,解決了脈衝光應用所需,且免除其他昂貴的搭配元件調變,節省經濟與時間成本。

林宗賢表示,一般情況下,膽固醇型液晶的流體特性僅允許通過分子自組裝製造排列良好的螺旋結構,厚度最多為幾十微米;但如要應用於偏振旋轉和切換,以及調變皮秒(10–12秒)至飛秒(10–15秒)脈衝光,則需要數百微米或更多的厚度。此項「雙頻率場組裝」全新技術,能夠在室溫下製造出穩定而排列良好的膽固醇型液晶,周期數達7000個周期,厚度高達2200微米,達到前所未見的光子應用所需厚度,突破現有技術,擴展可應用的界限。

「應用物理評論」(Applied Physics Reviews)為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其2021年學術期刊影響力為19.527。期刊連結:https://aip.scitation.org/doi/10.1063/5.0139168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40期)
●TOP

資工系黃英哲教授AI養殖科技團隊APICTA奪銀 水產養殖科技革新

國立中山大學資工系黃英哲教授率領AI養殖科技團隊參與2023亞太資通訊科技聯盟大賽(APICTA Awards),以「AI水產養殖管理系統」榮獲APICTA Research & Development Project of the Year銀牌,此一成就除獲國際肯定,也為水產養殖業界帶來多元革新。APICTA Awards為亞太區資訊與通訊技術領域的年度菁英競賽,今年為第22屆,吸引了來自15個經濟體的200組團隊共256件作品參與競逐。

團隊說明,「AI水產養殖管理系統」是智慧養殖設備市場中,唯一整合AI影像辨識的水下觀察裝置。團隊與台灣各地養殖場域合作,更在越南展示了跨國技術導入的成功,並於短時間內獲取了有效的跨國養殖場域試驗資訊。系統的可視化蝦隻比例分布圖表讓養殖戶能更直覺地調整決策、掌握蝦隻養殖生長狀況,相較於傳統人工作業每日取樣觀察的數量極其有限,取樣數量高達200倍以上,使取樣更具代表性,有效提升了觀察效率。此外,團隊更克服了水下養殖環境自古以來難以觀察混濁水色的問題,透過智能監測和數據分析,進而能夠科學化地紀錄觀察結果,從而使養殖業者隨時隨地得以清楚掌握養殖物種的健康指標,同時大幅地減少餌料及人力資源的浪費,為養殖實務帶來了重大突破。經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東港養殖研究中心實驗,AI量測蝦隻大小與手工量測的平均差異值僅4.5%,而蝦隻重量的差異值僅6.3%。經許多水產養殖專家肯定,認為AI量測精準度已達到可以替代人工量測的水準,此科技革新所帶來的優勢不言而喻。

AI技術的應用在各領域影響甚鉅,而在水產養殖業中更是開啟全新大門。中山大學團隊透過AI影像辨識技術的創新應用,顛覆了傳統養殖業者難以在水下科學化觀察的痛點,以「AI水產養殖管理系統」獲得APICTA銀牌肯定,標誌著科技在水產養殖業中的巨大潛力,團隊認為這不僅是一次成功,更是水產養殖業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中山大學AI養殖科技團隊結合「環境資訊」以及「生物資訊」,提高了養殖的準確性和效率,以技術突破為整個養殖業注入全新活力,也為行業的未來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
(摘錄自中山新聞亮點時刻)
●TOP

環工所陳威翔教授團隊環保技術助日月光永續 三成工業廢水再利用!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陳威翔團隊攜手日月光半導體公司,獨創環保技術,透過適當處理和再生,成功將30%的工業廢水轉化為符合再利用標準的水質,不僅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同時也有助於節約大量淡水資源,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

陳威翔教授指出,環工界將水資源分成上水、中水、下水。一般自來水稱為「上水」,也就是人們平常用來飲用、沐浴乾淨的水;用過後變髒的汙水則稱為「下水」,包含雨水、家庭汙水、事業廢水等;而「中水」則介於「上水」、「下水」之間,又稱為再生水、回收水,不可飲用,常用於「非接觸用水(不直接接觸人體)」,如沖馬桶、洗車、澆花等。由於全世界淡水資源匱乏,加上人類發展快速,水資源的汙染速度也成正比成長,「中水」的使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新加坡與澳洲部分地區,中水甚至被實際運用到可飲用的程度。

「在永續發展的前提下,中水回收再利用技術已成為近年來產官學界關注的重要領域。」研發團隊表示,處理中水遇到的最大挑戰,便是在過程中會產生部分高濃度排放水,因此這次計畫關鍵課題即嘗試在不影響原有中水處理效能的前提下,找出有效降低濃排水量,以降低環境衝擊的可能策略。

在研究過程中,中山大學團隊與日月光半導體攜手合作,以降低30%原有中水濃排水量為目標,對中水回收系統個別階段進行詳盡的水質分析與參數評估,配合倒極式電透析技術(electrodialysis reversal,EDR)的應用,選擇最佳技術切入點,以及設定濃排水經EDR處理後的回流標準的操作策略,打造出可配合不同情境的專屬中水濃排水減量方案,以最適條件提升中水的回收再利用效率。

研發團隊表示,中山大學與企業攜手合作,也凸顯企業對環保事業的明確承諾。期望未來能延續產學合作形成強大協同效應,結合學界技術研發和業界應用試驗的優勢,進一步推動中水回收再利用領域的突破,同時藉由實現自家廠區廢水回收再利用的目標,同步提升台灣產業界,在水資源永續利用方面的水準與發展。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39期)
●TOP

機電系林韋至副教授團隊開發AI自動噴灑車 助攻農業與疾病防治

為解決台灣農業人力短缺與勞動力老化的隱憂,並降低農業勞動負擔,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韋至率領研發團隊,導入高科技智慧農業,打造省力機具—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兩項專利成果於2022年嘉義農機展、2023年高雄智慧城市展中受邀展示,並與農機公司簽約技轉量產,盼能成為第一線耕作農民的福音,促進台灣智慧農業升級。

中山大學機電系副教授林韋至指出,水蓮為高雄獨有的農產品,高雄市水蓮種植的總面積大約128公頃。種植水蓮的困難之處在於水蓮苗是軟的,不像水稻是直立起來的,所以無法使用插秧機,目前國內外均無相關的適當農機具可供水蓮種植作業使用,農民只能彎腰徒手種植,「以兩分地的水蓮池,兩人一起約需要花費3小時,種完腰根本快要挺不起來!」。若改用團隊開發的「水蓮電動種植機」進行種植,不用彎腰又種得快,不僅可以大幅節省種植的時間,也可改善缺工限制。

林韋至進一步說明,「水蓮電動種植機」可將水蓮苗裝填在透明桶裡,透過送料筒的輸送機制將水蓮苗投遞到下方種植,改變得靠農民彎腰的種植方式。此外,水蓮採收完後,還需要「清潭」載走廢棄料,四個人力協力清理大約得花上4個小時,研究團隊也因應需求開發可以輸送廢棄水蓮的清理車,可以直接將水中的廢棄苗捲到車上;利用這台機器清潭,只需兩個人,並將處理時間縮減為2個小時,大為減輕農民負擔。

「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也是林韋至實地觀察農民需求和遭遇困難後的研發產物。他說,由於目前溫網室的農藥噴灑作業不適合使用無人植保機從空中施藥,因此農民多是採取背負藥桶,或是手拉高壓管的方式噴灑農藥,必須近距離接觸農藥,不僅身體需負重,也易吸入有毒液體。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可應用於溫網室的噴灑作業中,例如木瓜、小番茄及洋香瓜等作物,亦可延伸至戶外果園的香蕉、芭樂等作物上。農民可選擇遙控或影像辨識循線自走的作業方式,只要遠距離操作遙控器,即能以作業車完成施藥噴灑作業,不僅不必背負笨重的藥桶,也降低農民因近距離施藥而吸入過多農藥的風險,保障農民健康與安全。

林韋至表示,近年來,台灣的農業人力日益短缺,省力省工機具的開發與應用已成為農業重要發展方向。無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或各縣市農業局,均希望朝向智慧農業發展,導入智慧科技等相關技術,期能促進農業升級永續發展。研發團隊已執行多項計畫,包括農委會學界科技計畫「水蓮種植機與採收機之研發應用成果」,以及農委會補助的智慧農業科技計畫「人機協同智慧省工機具之應用與推廣計畫成果」;也克服實際困難,開發設計出「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兩項機具,兼顧省時、省力及省工,保障農民健康。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37期)
●TOP

環工所張耿崚副教授研究團隊創塑膠分解技術奪日發明展金獎 減塑大突破!


塑膠可在短時間內自行分解!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副教授張耿崚帶領團隊研發環保塑膠的創新製備方法,將酵素均勻分佈於聚L-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結構中,製備出可於一般條件下自行分解的環保生物塑膠,為創新減塑與永續發展另闢蹊徑。其研究成果備受關注,於2023日本JDIE真夏設計創意暨發明展中一舉摘金,並奪下羅馬尼亞特別獎。

張耿崚表示,相較於傳統化石原料生產的塑膠製品,聚L-乳酸(PLA)擁有更佳的物理、化學及機械特性,並兼具生物相容性與生物可分解性等優勢,成為目前最有發展潛力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之一。研究團隊將酵素(Lipase, Lactobacillus plantarum)結合PLA生物塑膠,改善了目前須在特定條件下才能完全被微生物分解的侷限,在一般環境中即可加速生物自行分解,提升環保塑膠應用推展的可能性。

張耿崚指出,傳統塑膠不僅消耗地球能源,也會加劇環境污染,已成為全世界迫切且關注的重要議題;除限制一般塑膠使用外,也亟需開發可替代傳統塑膠的材料。雖然PLA在常溫環境中,會如同傳統塑膠長時間存在,不易分解,必須在攝氏58度、倚賴工業堆肥菌群足夠等特定條件下,才能發揮其生物可分解特性,導致許多國家使用PLA的意願不高。為改善此問題,研究團隊聚焦系統化控制並加速環保生物塑膠的分解速度,提出一套創新有效的製備方法,期能提升各國推廣意願,使環保塑膠使用率更加普及。

張耿崚說明,研究團隊首先使用特殊溶劑與酵素溶液在室溫下攪拌2小時,製作出包埋酵素的PLA薄膜,再將薄膜置於60℃和每分鐘100轉速(100 rpm)的培養箱中與酵素溶液反應。結果顯示,相較於在反應溶液中額外添加酵素的PLA薄膜,含有酵素的PLA樣品在濃度0.1%與濃度1.0%酵素溶液中的分解效率更好;在濃度5.0%酵素溶液中,其分解效果在21天後可達到74%。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分析,也顯示額外添加酵素與含有酵素的PLA薄膜,其外觀表面與分解情況有所差異。

「含有酵素的PLA薄膜在反應21天後,仍能保持其分解能力,證明以酵素結合生物塑膠具有更多生物自行分解應用的潛在可能性。」張耿崚強調,PLA結合酵素有助於減少石化聚合物製造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在一般環境中即可加速生物自行分解,提供一項廢棄物管理和環境保護的方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理念相符。希望未來能以綠色化學研究拓展生物可分解塑膠的應用層面與範圍,並取代傳統塑膠,在兼顧便利性的同時,降低對地球環境的危害。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40期)
●TOP

光電系李炫錫助理教授研究:奈米結構光觸媒可減碳 全球首發現!


國立中山大學創世界先例,首次發現奈米結構光觸媒的轉化應用有助於減少碳排!光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炫錫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石墨氮化碳(g-C3N4)/三元金屬硫化物硫化銅錫(Cu2SnS3)奈米結構作為光觸媒,利用碳銅(Cu-C)與氮銅(Cu-N)雙鍵結加乘作用的功能,可有效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這也是全球首次展示石墨氮化碳/硫化銅錫奈米結構光觸媒用於二氧化碳的轉化上。」李炫錫表示,此研究有助於光觸媒的進一步開發,並緩解能源需求和全球暖化等環境問題。這項重大發現獲刊國際知名頂尖期刊「應用催化B:環境」(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李炫錫主持中山大學光電系「奈米能源與介面實驗室」,並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國際計畫,開發高活性、無毒且長期穩定的光觸媒材料。他指出,雖然早在1978年就有學者利用半導體材料做出光觸媒二氧化碳轉化技術的開創性研究,但高效、選擇性和長期穩定性能的光觸媒開發和設計,在近40年來仍然是艱難的挑戰。

李炫錫研究團隊透過熱注法,將合成的超薄石墨氮化碳粉末與硫化銅錫奈米粒子複合材料結合為奈米結構材料。以工程操縱的石墨氮化碳/硫化銅錫奈米複合材料,顯示出每小時每克18.2 μ莫耳數的優異一氧化碳生產率,在波長為500 nm光照下的表觀量子產率為2.2%,這是目前已知的石墨氮化碳/三元金屬硫化物光觸媒材料中最高的。這些優異的性能源自於硫化銅錫材料在超薄石墨氮化碳膜片表面成功結合,並與超薄石墨氮化碳膜片/硫化銅錫界面上獨特氮銅和碳銅雙鍵的形成有關。氮銅和碳銅雙鍵在介面缺陷介導Z型傳導的活化和硫化銅錫奈米粒子中高反應銅活性位的供應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這些氮銅和碳銅雙鍵強化了高效光觸媒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的必要因素,如光吸收、電荷轉移和二氧化碳吸附。

相較於其他已知的光觸媒,此研究製備的光觸媒實現了從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最高的百分之百選擇性產率,透過獨特的氮銅和碳銅雙鍵活化,以有效率的方式產生一氧化碳,製備過程安全、簡單且環保。奈米結構光觸媒可在延長的操作時間內穩定的轉化二氧化碳,並具有高度回收性。在重視全球暖化問題、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的趨勢下,此項研究能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可再生的化學工業原料或燃料。如相關產業或工廠能廣泛應用此種技術,將有助於減少碳排放、實現永續環境綠色能源的可能性,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我們用非常簡單的方法以石墨氮化碳/硫化銅錫奈米結構成功開發了2D/0D光觸媒系統,可以形成獨特的碳銅和氮銅雙鍵加速光觸媒轉化二氧化碳。這項研究將為光觸媒材料和高效二氧化碳轉化的設計開闢一條新途徑,研究團隊將繼續探索新的可能性和解決方案,以解決環境問題。」李炫錫教授強調,將繼續深入研究新材料與結構設計,以尋求更佳優化的光觸媒系統。

【附錄】
「應用催化B:環境」為國際知名頂尖期刊,其2022年學術期刊影響力為22.1。在工程環境類別中,按期刊影響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在55個期刊中排名第1;按期刊引用指標(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在75個期刊中排名第1。

期刊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6337323007464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37期)
●TOP

電機謝東佑副教授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連6年獲核 創新成效受肯定


為實踐教學創新理念,同時強化培育優秀人才使命,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透過補助個別教師的方式,協助教師精進教學方法,解決課堂所面臨的問題,並建立持續性同儕審閱與輔導模式。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謝東佑副教授與企業管理學系王致遠副教授自民國107年起,連續六年獲得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核定補助,教學成效與創新教學方法深受肯定。

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謝東佑專長「可提升數位積體電路之良率與可靠度之電路設計、測試與設計自動化技術之研發」領域。今年,他以「融合認知負荷理論與動態學習掌握確認之互動式教材與教學方法設計及其於提升高教工程全英課程之學生學習成效探究」計畫獲得教育部肯定及補助。在課程,謝東佑加入「評量尺規系統」,讓學生能夠有目標地評估自己的學習成效,同時導入「分段教材」的設計,協助學生檢視知識掌握能力,並在單元結束後設計互動式測驗,以由淺入深的方式建立課程架構,組織完備的知識網絡。

謝東佑表示,英語並非學生母語,而電機工程專業科目難度相對較高。因此,教師如何用非母語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檢視學習成效,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在課堂中,謝東佑引入Kahoot!軟體,利用遊戲式搶答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同時提升學習的投入。此外,他也融合「翻轉教室」的理念,事先提供課前影片,協助學生在正式課堂前建立必要的背景知識和相關技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掌握內容,增進課堂互動。謝東佑期望透過創新靈活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自信心,提前為未來職場做好準備,同時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他相信透過同儕互動,能夠激勵學生共同進步。

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王致遠專攻於科技與創新管理領域,今年以「以合作式問題導向教學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模組化課程設計的發展」為題,獲得教育部肯定及補助。他用堆疊樂高積木的方式,模擬學生學習過程,旨在鼓勵學生跨足不同課程所學的知識,將多元概念結合,如同堆疊樂高積木一般,在探索和建構中尋求答案。王致遠指出,企業管理學系所開設的課程大多屬於「無固定答案」的設計,這些課程引導學生涉足各領域的探索,並在解決問題時需要考量不同的角度。

王致遠表示,「合作式問題導向教學」方法的設計源自學習理論的延伸,他期望透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中不僅逐步提升知識記憶,更能實際應用所學。為此,他在課程中將內容分為多個子單元,並針對每個主題精心設計相對應的實際案例,以個案方式呈現問題,鼓勵學生透過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索解答。此外,王致遠進一步結合「合作式問題導向教學」與「模組化課程設計」的概念,藉由不同領域知識的交叉結合,促使學生將知識從單純的「記憶」提升至「連結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層面。

中山大學教務長林伯樵表示,中山大學積極推動教學創新,並透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南區區域基地及南區雙語教育區域資源中心,建立教師支持網路。王致遠副教授與謝東佑副教授,憑著對教學的熱情,透過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學習成效。他們連續六年獲得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核定補助與肯定,成效卓著。中山大學期盼未來有更多熱血教師加入教學實踐創新行列,共同提升教學品質,培育更多優秀人才。
(摘錄自中山新聞亮點時刻)
●TOP

 
聚焦全球永續 中山大學工學院聯合競賽跨域創新

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年度活動「聯合專題競賽與展示」邁入第六屆,持續拓展規模,今年匯集來自7校19系所學程共147組專題作品,齊聚中山大學理工長廊,盛況空前。本屆競賽逾3成隊伍以全英展示,更結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專題探究主軸,多組作品探討汙染防治、節能環保、綠能科技,接軌全球永續議題。

中山大學工學院院長郭紹偉表示,工學院引頸期盼的聯合專題競賽今年集結「南臺灣國際產學聯盟」盟校高雄大學、高雄醫學大學、義守大學,及南部夥伴學校高雄科技大學、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等6校和業界廠商共襄盛舉。他強調今年具備兩大特色,一是工學院5系均有全英專班,這次競賽逾1/3隊伍採全英語報告,展現英語實力,二則是鼓勵學生以SDGs永續發展議題作為專題探究主軸,於專題海報標註圖示,彰顯作品與永續發展目標的連結。

工學院表示,本屆活動涵蓋多元永續議題,參賽者積極尋找創新的解方與可能,期待將環境危機與風險化為轉機與商機。水汙染防治結合綠能科技方面,環境工程研究所學生張智豪等人作品「以不同鐵系尖晶石複合奈米鈦管(MFe2O4/TiNA, M= Co, Ni, Cu, Zn)異質結之光電效應降解新興污染物與產氫」探究新興污染物乙醯胺酚的汙染及飲用水安全議題,因應國人普遍使用鎮痛解熱劑(主成分為乙醯胺酚),造成低劑量暴露、汙染環境水體,釀健康風險,期能透過結合溶劑熱法及光電化學電池,降解汙染水體中的乙醯胺酚,改善水質,並產生氫氣作為環保能源;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學生余昀蓁等人作品「智慧型魚菜共生系統」整合自動化控制、智慧監測及深度學習技術,監控調節菜葉生長速度及養殖池水質,藉由水循環將魚的排泄物作為氮肥供給植物吸收,達成循環經濟之效,符合「SDG 6淨水及衛生」、「SDG 12責任消費及生產」等永續發展目標。

在節能環保議題方面,電機工程學系學生黃泊頡等人作品「無線功率傳輸系統之中繼線圈架構分析」探究中繼線圈於無線充電傳輸(WPT)之應用,無線充電輸過程會有能量損失問題,引入中繼線圈可增加磁通量進而擴大傳輸範圍,有效提升無線電能傳輸技術效率;資訊工程學系學生蔡明軒等人專題作品「零成本代理神經架構搜尋用於智慧電網異常用電偵測」解決智慧電網系統潛在的傳輸線損害、電力盜竊等電力損失問題,可協助公用電力事業提高電力系統穩定性,減少能源浪費,有望推動高效能源儲存及利用,符合「SDG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SDG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SDG 11永續城鄉」等永續發展目標。

在能源轉型方面,高雄大學學生劉冠樑等人專題作品「以磺酸基修飾椰子殼轉製之還原氧化石墨烯並應用於轉換廢食用油為生質柴油」運用椰子殼製成之還原氧化石墨烯,優化廢食用油轉製成生質柴油的轉酯化過程,減少游離脂肪酸在鹼性條件下生成之皂化物,有效提高其化學反應轉化率,穩定生質柴油品質,可降低提煉成本並維持市場競爭力;高雄科技大學學生彭婕瑜等人作品「微波共焙燒浸漬柳丁皮與廢食用油以產製生物炭」探究生物炭產製技術,以取代化石燃料同時減緩環境污染,該研究以柳丁皮及廢食用油作為原料,並結合低耗能且高效率的微波焙燒技術,以產製高品質生物炭,可作為綠色潔淨的可再生生質能源。相關作品嘗試開發或優化生質燃料製程,兼具能源與環保雙重貢獻,符合「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SDG 13 氣候行動」等永續發展目標。

本屆活動邀請副校長蔡秀芬、郭志文及半導體及重點科技研究學院院長黃義佑致詞勉勵,均肯定聯合專題競賽不僅可強化學生工程領域專業,深化學習成效,更激發學生斜槓潛能與多元創意,厚植學生整合科技思維及跨域合作實務,期望未來能持續擴大辦理,增益競賽的參與層面與多元可能性。開幕式亦邀請中山大學112學年度傑出校友潘天佑博士致詞,以學長身分勉勵在場學弟妹,分享從40年職涯中領悟到的三個心法,分別是「研究(Research)」、「創新(Innovation)」、「經營管理(Business)」,意即保持好奇心與求知慾,深度探究專業領域的潛力與可能性,以前人研究作為開發基礎進行科技創新,勇於跨足商業管理技術,常保對環境與社會的關懷。

為呼應永續發展之國際趨勢,高等教育接軌全球永續發展議題刻不容緩。工學院「聯合專題競賽與展示」活動藉由跨域共學之成果展示平台,推動議題導向的多元跨界專題實務,使校園教育接軌全球永續議題,展現學生對於全球及國家議題之認知、詮釋、轉譯、跨域及應用,探討議題涵蓋「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等永續發展三大面向,蘊含永續發展教育之精神內涵。未來將持續鼓勵學生以SDGs永續發展議題作為專題探究主軸,培養學生對於環境保護、健康福祉、在地經濟、永續城市等公共議題之探究心及實踐力,以期日後成為具環境素養與責任的公民。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38期)
●TOP

智崴科技「i-Ride飛行劇院」體驗-英語學習角落活動

工學院與跨領域智慧製造共學群於112年11月17日帶領學生前往智崴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訪(全英導覽)及體驗「i-Ride飛行劇院」,導覽員全程以英語介紹智崴體感科技產業發展及體感設備,讓學生能沉浸式處於英語學習環境,過程中也不時可以看到外籍生及本籍生透過英語交流設備使用方式及情境,學生都紛紛表示很開心有這個難得的機會可以參與體驗,希望下次還有更多類似的活動可以參加。
●TOP

 
電機系康斯証(Sei Zhen Khong)專任副教授


Sei Zhen Khong received the Bachelor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gree (with first class honours) and the Ph.D. degre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He has held research positions at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Automatic Control, Lund University, Sweden, Institute for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 USA, and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network control, robust control, systems theory, and optimiz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power systems and synthetic biology.
●TOP

電機系哈菲茲(Hafiz Furqan Ahmed)專任助理教授


Hafiz Furqan Ahmed earned his B.E. (with Honors) degree in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from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NUST), Islamabad, Pakistan, in 2012. He then obtained a combined M.S.-Ph.D. degree in Energy Engineering, specializing in Power Electronics, from 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in 2017. From the end of 2018 to 2021, he served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at Khalifa University, United Arab Emirates (UAE). He worked as a Contract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Taiwan, from February 2022 to January 2024. He is now transitioned to a full-time 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position in February 2024.

Dr. Ahmed has authored and co-authored more than 55 technical papers published in variou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IEEE Transactions. He was the recipient of the IEEE Best Paper Award in 2015, and the Best Researcher Awards from “Brain Korea” BK in 2016. He has also received scholarships and awards from the NICT R&D Fund Pakistan, NUST, and 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high-efficiency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inverters, direct ac-ac converters for grid power quality improvement, solid-state transformers, and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TOP

環工所陳則綸專任助理教授


陳則綸博士於2021年1月獲得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學位,博士論文主要研究領域為整合式空氣污染防制技術開發與評估,曾於相關產業應用此研究內容,主要係建立空污防制之示範模廠。陳博士自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曾至德國「斯圖加特大學」訪學三個月 (2019/7~2019/9),執行醇胺吸收二氧化碳示範模廠操作最佳化與程序模擬等研究;而後至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訪學一年 (2019/10~2020/9),開發新穎樹脂晶圓電去離子技術於二氧化碳分離與純化之應用。博士畢業後於臺大環工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2021/3-2022/7),主要進行空氣污染即時分析與監測之相關研究。陳博士於2022年獲得國科會博士後千里馬計畫以及Swiss Government Excellence Postdoctoral Scholarships補助,前往瑞士蘇黎世理工學院 (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 ETH Zürich) 擔任博士後研究員(2022/8-2023/9),從事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轉化等相關研究工作,主要針對二氧化碳電催化技術進行反應器設計,以及系統優化與評估。陳博士於2024年2月加入中山環工所團隊,未來研究將結合本身專業與淨零排放、空氣污染與氣候變遷等議題。
Dr. Chen Tse-Lun obtained his doctoral degree from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January 2021. His doctoral thesis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Integrated Ai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ies”. Dr. Chen applied the research content in related industries, mainly establishing a demonstration plant for high-gravity air pollution control. During his doctoral program, Dr. Chen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He conducted a three-month research visit at the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in Germany (2019/7-2019/9), where he optimized the operation and process simulation of amine absorption carbon dioxide demonstration plant. Subsequently, he embarked on a one-year research visit at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9/10-2020/9), focusing on the application of novel resin wafer electrodialysis technology in carbon di-oxid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After completing his doctorate, Dr. Chen worked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21/2-2022/7), mainly conducting research related to real-time data analysis and air quality monitoring. Afterward, Dr. Chen was awarded Swiss Government Excellence Postdoctoral Schol-arships and the Postdoctoral Research Abroad Program of NSTC, Taiwan. He joined ETH Zurich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2022/8-2023/9), where he engaged in research on carbon dioxid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and conversion. His work mainly focused on reactor design for carbon dioxide electrocatalysis technology, as well as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evaluation. In February 2024, Dr. Chen joined the team at th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t NSYSU. His fu-ture research will combine his expertise with issues including net-zero emissions, air pol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
●TOP
 

 

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提供113年度取得碩士班入學資格同學獎助學金(113/5/17止)

國艦國造 / 離岸風電 / 智慧自駕船舶 船舶設計、海洋產業專才就是您!

招募對象:
取得碩士班之入學資格者
電機、造船、輪機、土木、機械、 電子 、 自動控制 、 資通訊 、資訊工程、 海洋工程等各領域專才 皆可報名

獎助金額:
碩士班研究生於就學期間
每月補助新台幣一萬伍仟元以上,以二年為限

招募期限:113/5/17截止

權利及義務:
1.補助對象應於學士畢業後及碩士第一學年之寒暑假,在本中心實習至少20個工作日,並至本中心服務前在本中心實習累計滿40 個工作日,實習期間每日發給勞動部公布之基本工資。
2.補助對象應承諾畢業後或役畢一個月內,進入本中心服務。
3.服務時間不少於領受獎學金之時間(月數)。

◆相關辦法請至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網站(https://www.soic.org.tw)首頁點選「中心消息-113年菁英助學獎助學金」

請參閱附件:113年船舶中心獎助學金簡章

113年船舶中心獎助學金簡章
(摘錄自電機系、光電系、環工所及通訊所網頁)
●TOP

2024通訊大賽【通訊天線系統設計競賽】(3/11中午12:00止)

◆ 競賽語言:中文

◆ 新世代5G⁺實作賽|競賽資格:
1.大專院校在學生/應屆畢業生,每隊1~2人(不含指導老師)。
2.參賽團隊如欲同時參加5G⁺實作賽與5G通訊應用賽,請以不同作品報名。
3.在學生/應屆畢業生即各國教育單位認可之公/私立學校設立之大專院校,含二/四年制學士、研究所碩士、博士。
4.5G⁺實作賽參賽資格,不接受當年度同時任職產學研界之在(兼)職生,包括顧問、教師、研究技術人員…等工作。
5.參賽者不得跨隊,指導老師可跨隊,且指導老師不得參與決賽簡報會議。

◆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3月11日中午12點止。

◆ 賽制說明:
1.依產業趨勢需求,可挑戰企業出題或自訂類別之天線設計,著重鼓勵學界、新創團隊依產業趨勢需求及無線通訊系統整合,配合終端產品應用情境之天線系統開發應用。
2.著重企業與團隊一對一技術交流團隊有機會可與資通訊大廠企業媒合並進行6個月產學交流合作,競爭深化合作獎或共創合作獎。

◆ 邀請對象:
1.大專院校在學生/應屆畢業生。
2.社會人士/新創團隊。

◆ 競賽最高獎金:新台幣30萬元整

◆ 競賽活動訊息請至官方網站查詢,網址https://mobilehero.com/zh-Hant/antenna

◆ 或洽本案聯絡人吳泓宸先生,電話07-9700910分機66,電子郵件信箱:blacktea1996@g-mail.nsysu.edu.tw

競賽說明
(摘錄自電機系網頁)
●TOP

 
教師風采

◆本院教師榮獲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3)名單:
單位 教師 教師 教師 教師
電機系13位 翁金輅 鄧人豪 陳朝順 王朝欽
洪子聖 盧展南 莫清賢 劉承宗
高崇堯 謝耀慶 陳遵立 李宗璘
華志強(註1)
機電系4位 潘正堂 謝曉星 魏蓬生 光灼華
資工系4位 蔡崇煒 王友群 范俊逸 洪宗貝(註2)
材光系2位 郭紹偉 Klaus H.Ploog(註3)
光電系1位 魏嘉建
環工所2位 高志明 楊金鐘
通訊所1位 溫朝凱
註1:本校博士班畢業
註2:與高雄大學合聘
註3:榮譽講座教授
(資料來源:研發處)
◆資工系范俊逸教授研究團隊、光電系洪勇智教授及魏嘉建教授研究團隊皆榮獲「國科會2023未來科技獎」。
◆電機系翁金輅傑出講座教授榮獲教育部第27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獲任終身榮譽國家講座。
◆電機系黃國勝教授榮獲112年度「中華民國自動控制學會卓越服務貢獻獎」。
◆電機系劉漢胤副教授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
◆電機系劉漢胤副教授榮獲台綜大年輕學者創新研發成果選拔-優等獎。
◆電機系劉漢胤副教授榮獲台灣電子材料與元件協會傑出青年獎。
◆電機系施信毓副教授榮獲International Young Scientist Awards Best Researcher Award。
◆電機系李宗哲助理教授榮獲第一屆全國EMI創新教學課程影片競賽-互動與成果組優等獎。
◆機電系郭振坤教授擔任「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學會」第十屆理事長。
◆機電系汪正祺教授榮獲國科會工程處112年度產學合作計畫成果發表暨績效考評會議產學成果海報組「特優獎」。
◆機電系許煜亮助理教授榮獲「2023旺宏金矽獎半導體設計與應用大賽」最佳指導教授獎。
◆機電系蔡尚南助理教授參加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materials and Advanced Composites (NAC2023)研討會,榮獲Best Paper Presentation Awards in Oral (3rd)獎。
◆資工系黃英哲教授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12年度「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
◆資工系黃英哲教授參加於香港舉行之2023 ASIA PACIFIC ICT ALLIANCE AWARD競賽榮獲Merit Awa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of the Year。
◆資工系楊昌彪教授與所指導學生陳冠庭合著之論文榮獲 2023年全國計算機會議最佳論文獎。
◆材光系王映樵助理教授榮獲112年教育部國際優秀人才獎。
◆光電系邱逸仁教授榮獲光電學會會士。
◆光電系洪勇智教授榮獲光電學會光電科技貢獻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獲選為美國土木工程學會傑出會員。
◆環工所張耿崚副教授研究團隊榮獲日本JDIE真夏設計創意暨發明展金牌與羅馬尼亞特別獎。
◆通訊所李志鵬教授榮獲日月光集團講座教授。
◆通訊所溫朝凱教授榮獲2024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
●TOP

111學年度第2學期本校「教學優良課程」本院教師名單

單位教師 課號課程名稱
電機系 劉漢胤EE2101B電子學(二)
EE5142高速電子與光電元件
吳珮歆 EE1201微分方程
李宗哲 EE5712高等類比積體電路設計
陳昶孝 EE4108微電子技術
EE5139醫用電子
EE4010電工實驗(四)
魏家博 EE5737電腦視覺
EE5809三維視覺
馬誠佑 EE5112固態電子元件(二)
EE2101電子學(二)
莊豐任 EE4107半導體元件(二)
EE5105光電元件
王復康 EE5542雷達系統導論
哈菲茲 EE3402B電機機械
謝東佑 EE2007電工實驗(二)
EE2007B電工實驗(二)
EE3705實用數位系統設計
EE4718高可靠度系統之設計、測試與應用
曾乙立 EE5806生醫訊號處理
莊子肇 EE1201A微分方程
蔡舜宏 EE5232圖訊識別
陳有德 EE2007電工實驗(二)
EE3607機率與統計
陳伯煒 EE3310離散數學
鄧人豪 EE5413電力系統運轉
盧展南 EE2400電路學(一)
機電系 王郁仁 MEME572機電傳動系統
MEME210 微機電製程實務
李伯軒 MEME106機電材料
何應勤 GEAI1303工程倫理
莊婉君 GEAI1345半導體製程導論
林哲信 GEAI1366應用電子學
MEME210微機電製程實務
MEME437真空技術與應用
MEME5112煉鋼製程設備技術導論
李卓昱 MEME508燃燒理論
何應勤 MEME552深度學習理論與應用
胡龍豪 MEME106B機電材料
MEME328A機械設計原理(二)
許煜亮 MEME209應用電子學
MEME209B應用電子學
劉耿豪 MEME206A工程數學(二)
MEME542隨機過程與模式
蔡尚南 MEME202A應用力學(二)
許聖彥 MEME307A熱傳學
郭清德 MEME5110先進功能材料於生命科學應用
黃永茂 MEME531塑性加工學
鄭威利 MEME517流體進程之數學建模
MEME307熱傳學
資工系 鄺獻榮CSE240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概論
李淑敏 CSE680核心基礎的機器學習
林俊宏 CSE497JAVA物件導向程式設計
希家史提夫 CSE282Python程式設計
蔡崇煒 CSE223資料探勘
GEAE2406現今科技與社會
CSE608群體智慧
柯正雯 CSE103C程式設計實驗(二)
黃英哲 CSE260計算機組織
徐瑞壕 CSE490安全電子商務
洪宗貝 CSE572模糊理論
材光系 王映樵 MOES319高分子物理
周明奇 MOES556光電晶體的生長
林仕鑫 MOES526差排理論
邱政維 MOES452專題討論
MOES504冶金熱力學
張六文 MOES107材料科學導論
MOES522材料集合組織與非等向性
郭哲男 MOES333材料機械性質
MOES447材料製程與設計
郭紹偉 MOES534鋼鐵製程
MOES538高分子光譜學
陳致光 MOES514高分子物性
光電系 黃文堯EO5040有機太陽能電池
李炫錫 EO2017電子學(二)
洪勇智 EO5101光纖通信系統
EO5141半導體雷射原理與應用
于欽平 EO1054創新資訊科技應用
EO2020電磁學(二)
GEAE2616光電生活與能源永續
洪裕涵 EO5265微波光子學
張美濙 GEAE2406現今科技與社會
EO5075書報討論(二)
環工所 高志明 ENVE791英文論文寫作
施育仁 ENVE521書報討論
陳威翔 ENVE533理化處理
林淵淙 ENVE581永續環境規劃
高志明 ENVE557地下水污染場址之調查與分析
林淵淙 CE103自來水工程導論
張耿崚 ENVE925專題演講(二)
ENVE566異味及揮發性有機物控制技術
彭彥彬 ENVE535環境流體力學
ENVE593噪音工程學
ENVE925A專題演講(二)
通訊所 溫朝凱ICE535機器學習
電信工程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黃婉甄 ICE506統計通信理論
(摘錄自教務處公告)
●TOP

學生榮譽

◆電機系阮品勳同學及資工系邱義閔同學榮獲本校111學年度博士生優秀畢業論文獎。
◆電機系吳鵬宇同學及電機系桑佳藍同學榮獲「112學年度葉公節教授紀念獎學金」。
◆電機系林吉聰教授指導學生戴瑋亨參加2023 IEE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C榮獲Excellent Student Paper Certificate of Honor。
◆電機系蔡舜宏教授指導碩士班學生蔡昊恩榮獲鴻海獎學金。
◆電機系邱日清副教授指導學生林慶祐參加2023 IEEE 5th Eurasia Conference on IoT, Communication and Engineering (IEEE ECICE 2023)榮獲Best Conference Paper Award。
◆電機系謝東佑副教授指導博士班學生趙偉霽同學榮獲113年度「國科會千里馬計畫」赴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進行12個月研究。
◆電機系施信毓副教授指導研究生吳祥恩和李佑辰同學榮獲2023第26屆大學校院積體電路(IC)設計競賽B組設計完成獎。
◆電機系施信毓副教授指導大學部黃詩婷和徐邦紘同學榮獲2023第26屆大學校院積體電路(IC)設計競賽E組設計完成獎。
◆電機系李宗哲助理教授指導碩士班學生Mohammad Rizwan榮獲ECICE 2023研討會Best Conference Paper Award。
◆電機系李宗哲助理教授指導碩士班學生羅尹彣榮獲ISOCC 2023研討會Siliconmitus Paper Award。
◆電機系李宗哲助理教授指導研究生鄧亦廷同學參與WiPDA-Asia 2023研討會榮獲Best Student Poster Award。
◆機電系郭清德教授指導陳宏瑜同學榮獲2023迅得智慧製造科技論文獎-佳作。
◆機電系許煜亮助理教授指導學生羅鈺明榮獲「2023旺宏金矽獎半導體設計與應用大賽」金獎。
◆資工系林俊宏教授指導博士生洪詮盛獲臺北市電腦公會資料創新應用競賽第三名。
◆資工系林俊宏教授指導博士生洪詮盛獲2023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生電腦創新作品賽「二等獎」榮譽。
◆材光系116級丁于恩同學榮獲2023年上海世界自由式輪滑錦標賽成年女子速度過樁競賽銀牌。
◆材光系丁于恩同學榮獲杭州亞運滑輪溜冰女子自由式速度過樁銅牌。
◆材光系丁于恩同學榮獲第19屆北戴河亞洲輪滑錦標賽成年女子速度過樁第三名。
◆材光系郭紹偉教授指導之博士生杜維庭榮獲2023 MRSTIC暨材料年會海報競賽特優獎。
◆材光系郭紹偉教授指導之博士生杜維庭參加113年歐盟大型儀器培訓計畫(HERCULES)補助案,經臺法雙方甄選通過獲補助經費20萬。
◆材光系王致傑副教授指導之碩士生張家瑜榮獲2023 MRSTIC暨材料年會海報競賽優等獎。
◆材光系郭哲男助理教授指導之碩士生張哲光榮獲2023 MRSTIC暨材料年會海報競賽優等獎。
◆光電系曾昱云碩士生榮獲2023OPTIC學生論文獎。
◆光電系林佳柔碩士生榮獲光電年會student poster award。
◆光電系郭婷瑄同學榮獲MOC2023 學生論文獎。
◆光電系楊庭嘉同學榮獲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2023年大學生暑期研究成果發表會壁報論文獎銀牌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指導碩士生廖恩琪榮獲第九屆日月光環保學術碩博士論文獎助。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及歐峻豪博士,指導研究生陳韋廷、余英良、鍾鏵濱及Chathura Dhanasinghe ,榮獲東元2023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佳作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指導研究生廖恩琪、陳韋廷、歐峻豪、許藝騰,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2年環境工程實務技術研討會「傑出論文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指導研究生黃炫豪、陳韋廷、歐峻豪、李信佳,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2年環境工程實務技術研討會「優等論文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指導研究生廖恩琪、陳韋廷、歐峻豪、許藝騰,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2年土壤與地下水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指導研究生林暐哲,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2年環境保護主題簡報比賽碩士組第一名。
◆環工所袁中新教授指導博士生顏柏軒及研究生黃子祐,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2年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環工所林淵淙教授指導研究生蔡宜恬,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2年環境保護主題簡報比賽碩士組「佳作論文獎」。
◆環工所林淵淙教授及張鈺淇博士指導研究生王昱証,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2年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佳作論文獎」。
◆環工所陳威翔教授指導博士生Iresha,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2年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環工所陳威翔教授指導博士生何明全榮獲第九屆日月光環保學術碩博士論文獎助。
◆環工所彭彥彬教授指導博士生陳嘉浤,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2年環境工程實務技術研討會「優等論文獎」。
◆環工所彭彥彬教授指導研究生鄭惇仁,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2年環境工程實務技術研討會「優等論文獎」。
◆環工所施育仁副教授指導研究生劉于瑄及林聖凱,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2年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特優論文獎」。
◆環工所施育仁副教授指導研究生劉于瑄,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2年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佳作論文獎」。
◆環工所張耿崚副教授指導研究生黃裕文、黃光潭、陳柏沂,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2年環境工程實務技術研討會「傑出論文獎」。
◆環工所張耿崚副教授指導研究生林郁芳,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2年環境工程實務競賽「海報競賽獎」。
●TOP

111學年度第2學期學士班學生書香獎得獎名單

系別/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電機系
甲班
羅郁霖
蔣承璟
王貞凱
鄭丞淯
陳岱威
余睿家
鍾欣倫
伍思愷
電機系
乙班
林家薰
鄭雅云
鄞振祐
張佑丞
黃麗穎
李信寬
湯心妤
陳耕玫
電機系
全英班
楊福麟
楊安喬
王御愷
甘奎辰
賴佳莘
機電系
甲班
吳坤維
柳宏威
曾繁君
郭冠霆
賴筱文
李宗恩
陳筠潔
機電系
乙班
賴彥銘
周承熹
張祐榮
林子翔
陳昱安
邱昱凱
郭達樺
林宥辰
機電系
全英班
陳師佳
陳威志
張栩睿
李冠緯

資工系 鍾承恩
林之謙
盧彥凱
謝承翰
黃嘉彥
周安
蔡明軒
宋沂靜
郭晏涵
材光系 許庭瑋
曾偉誠
蔡靜紋
陳庭語
黃彰敏
李易舜
詹語瑤
劉竣銘
黃筱芸
光電系 魏永承
林華薪
黃琮凱
鄭宇倫
黃詩睛
吳德聖
林佳柔
林聖傑
郭安晟
楊于萱
方璽鈞
(摘錄自教務處公告)
●TOP
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學生與家長通訊
聯絡人:劉玥妏
E-mail: aex@mail.nsysu.edu.tw
電話:07-5252000轉4001-4004
傳真:07-5254009
通訊地址: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