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系潘天佑校友榮獲本校112學年度工商類傑出校友...

【媒體專訪】電機系歐陽志宏校友—智崴據點「飛」遍全球 返鄉送繪本至全台900多所偏鄉學校...

【媒體專訪】材光系王英郎校友—挑磚土博士 屢創台積最年輕主管紀錄...

【媒體專訪】機電系徐浩崴校友—學以致用 掀音樂科技革命...

 
光電系林宗賢特聘教授 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資工系范俊逸特聘教授研發團隊榮獲國科會最亮成果獎 全球首創電子病歷加密技術...

通訊所李志鵬特聘教授 榮獲財團法人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

電機系洪子聖講座教授 榮獲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

電機系高崇堯教授偕高醫首創AI預測系統 尿酸結石免開刀...

機電系林韋至副教授研發團隊技轉2科技農機具 農民福音!...

環工所張耿崚副教授研究團隊國際發明展奪銀 創新綠能再生...

光電系李炫錫助理教授研究登國際頂尖期刊 奈米結構光觸媒成減碳解方...

電機系謝東佑副教授榮獲2023年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教學傑出獎...

電機系謝東佑副教授、光電系于欽平副教授榮獲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

材光系邱政維助理教授《ICRT》專訪...

 
工學院產學交流座談會暨112年度院傑出校友頒獎典禮...

助攻MIT次世代半導體材料 晶體研究中心6吋晶體技轉5千萬...

聆聽聲音中的動覺 音樂與電機跨域對談...

郭紹偉院長與蔣酉旺主任帶領材光系學生前往拉脫維亞及德國進行高分子奈米材料國外研修課程...

 
歡送機電系彭昭暐教授...

 
教師風采...

學生榮譽...


電機系潘天佑校友榮獲本校112學年度工商類傑出校友

國立中山大學112學年度傑出校友遴選結果出爐,共選出學術研究類、工商類及社會服務類5位傑出校友,分別為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夏復國、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客席副教授潘天佑、上曜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佑銘、集智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施富川及內政部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徐韶良,將於今年校慶舉行傑出校友頒獎典禮予以表揚。

學術研究類傑出校友為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夏復國,是海洋生物研究所(現海洋科學系)碩士班75級校友,美國馬里蘭大學海洋、河口及環境科學學程博士,專長領域為生物海洋學、河口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等。夏復國長期進行南海時間序列研究,其研究重要發現之一,為海洋表面溫度升高,混合層深度和葉綠素-a濃度均隨之下降,可能導致南海地區嚴重的環境生態和生物危機。曾兩度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107年獲日本生態學會研究獎,自111年起擔任國科會海洋學門召集人。

工商類傑出校友得獎人為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客席副教授潘天佑、上曜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佑銘。潘天佑教授為電機工程學系學士班73級校友、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專長於資訊安全領域,曾成功創立兩家專注於智慧卡晶片和大規模銀行系統的科技公司,擁有多項國際發明專利。曾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帶領中、日、韓團隊致力與大學、研究機構及政府部門間之合作,搭建跨行業溝通平台。他熱衷教育,在學術與科技界積極培育人才,以「推動計算機思維基礎教育成效卓著」獲頒中國教育部「個人突出貢獻獎」、獲選中國教育部「人工智慧專家」及微軟全球「白金講員」等殊榮。

上曜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佑銘為機械工程學系(現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學士班85級、EMBA第13屆校友。大學期間就嶄露商業頭腦,20歲與友人合夥創立保險經紀人公司進入保險市場。隨著時代脈動,投資網路咖啡館,鼎盛時期全台共40家店稱霸業界。迄今共六度創業,橫跨金融保險、連鎖餐飲、建築、化工、化學、電子產業等領域,戮力經營創業的公司,目前為五家上市公司董事長,擅長品牌經營、創意行銷、跨領域經營。曾獲中小企業總經理類國家傑出經理獎,111年榮獲全國創新創業總會第45屆創業楷模獎。

社會服務類傑出校友為集智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施富川及內政部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徐韶良。施富川總經理為資訊管理學系電子商務碩士在職專班94級校友,擔任資管系系友會創會會長及現任會長,105年起擔任國際扶輪3510地區偏鄉數位關懷主委至今,對偏鄉教育著力甚多。施富川結合資訊專長,呼應大學社會責任與ESG理念,推動再生電腦愛送偏鄉計畫,向系友募集二手電腦,號召學弟妹組裝活化二手電腦,捐贈給偏鄉弱勢學生,讓他們在家也有電腦可用。熱心參與社會服務,推動偏鄉英語線上課輔計畫、送高美館到偏鄉、國際學生下鄉服務等,曾榮獲高雄市教育局社會貢獻獎個人奬。

徐韶良處長為海洋資源學系(現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學士班78級校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博士,專長於海洋保護區規劃與權益關係人理論。歷經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技士、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課長、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課長、秘書及副處長,由基層做起,參與多處國家公園規劃與現場管理長達20多年。包括金門國家公園、台灣海洋國家公園系統整體規劃,持續推展東沙環礁與澎湖南方四島等2座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育工作。推動東沙海洋研究中心,結合國科會資源與母校學術能量,提升海洋保育研究。
(摘錄自校友服務中心電子報第91期)
●TOP

【媒體專訪】電機系歐陽志宏校友—智崴據點「飛」遍全球 返鄉送繪本至全台900多所偏鄉學校

全球飛行劇院市佔第一的智崴科技(5263)在據點「飛越」世界各國之後,這次將回饋故里,支持偏鄉兒童課後教育,將《魚你的事》口袋書、《鯨魚與小女孩》送繪本到全台900多所偏鄉學校,鼓勵學童從?讀找到生命的力量,保持想像力,並且養成勇於實踐、不害怕失敗的精神。...more
(摘錄自ETtoday新聞雲)
●TOP

【媒體專訪】材光系王英郎校友—挑磚土博士 屢創台積最年輕主管紀錄

王英郎被半導體業界私下稱為「阿郎」,學經歷在台積電經營團隊相當特殊,他是台灣本土博士,挑磚力爭上游的刻苦成長經歷也傳為美談;他也曾是台積電最年輕的副總經理,尤其在先進製程戰功顯著,由他出任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執行長暨總經理...more
(摘錄自自由時報)
●TOP

【媒體專訪】機電系徐浩崴校友—學以致用 掀音樂科技革命

曾幫玖壹壹、周湯豪、禁藥王與栗子等知名音樂人混音(錄歌時的聲音合成技術)的徐浩崴(藝名Wayson),從未忘記學生時代進入音樂科技領域的理想。他於2022年底創辦集吉映,結合其多年的音樂後製經驗與機電知識,打造出具有專業錄音室品質的「G87」型號麥克風。...more
(摘錄自工商時報)
●TOP

 
光電系林宗賢特聘教授 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111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獲獎人名單公布,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院長兼副校長余明隆與光電系特聘教授林宗賢二度榮獲肯定!余明隆副校長為2021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專長包括消化學、內科學、超音波學、生子生物學、流行病學、B型及C型肝炎、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轉譯醫學等;其致力於C型肝炎微根除策略之創新研發,邁進全國C肝根除,並以全國臨床世代研究,解決後DAA時代C肝未滿足之臨床需求。林宗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液晶光學、光電元件及前瞻顯示技術,他致力於智慧型窗戶創新創業,推動國際學術與產學合作,兩位獲獎人對台灣科學研究貢獻卓著。

C型肝炎為台灣肝硬化、肝癌之重要導因,在台灣盛行率約2至3%,大幅高於鄰近國家,C肝防治在台灣研究上有其重要性與急迫性。余明隆副校長長期致力於C型肝炎致病機轉及防治之研究,研究團隊透過「ERASE-C洗腎HCV micro-elimination計畫」探究「轉介治療」與「在地治療」對HCV micro-elimination之效益與可行性,發現以「在地治療」提供全基因型sofosbuvir/velpatasvir單一療程來增加治療可近性,克服治療障礙,可進一步將治療率提升到93.6%,並證實其安全性,進而達到「無C洗腎(No-C hemodialysis)」的目標。

此外,余明隆副校長研究團隊建立全國性真實世界C肝治療註冊平台,藉由「藥物經濟學」、「外展篩檢」及「在地治療團隊模式」,結合新一代C型肝炎治療藥物,成功發展出「HCV micro-elimination」策略,作為2025年達成國內HCV elimination的標竿,受到國際學術界肯定。余明隆副校長受邀參與2012年、2016年及2019年亞太C型肝炎臨床處置指引的制定,更於2020年受台灣肝臟研究學會之邀,主筆制定台灣新世代之C型肝炎診斷、治療及追蹤指引,並進一步改變慢性腎病病患的C肝臨床處置,被KDIGO列入2022年最新臨床指引。

林宗賢特聘教授在液態光子晶體研究方面有許多突破性的成果,做出可調能隙範圍最大、最大單晶結構、穩定非立方晶型之光子晶體。研究發表於《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Optica》等國際頂尖期刊。成果讓光子能隙的客製化變為可能,為光子晶體應用開啟新視野。

除學術研究,林宗賢特聘教授也帶領學生組成創新創業團隊,專注於新型智慧型窗戶薄膜的設計、研發與生產,並已突破傳統智慧玻璃的思維,成功開發出具有可自由裁剪、直接黏貼的智慧窗戶「薄膜」技術,利用各種液晶操作模式,研發出可任意切換高透光率、隱私保護、作為影像顯示的多功能智慧型窗戶。團隊近兩年獲獎連連,包含「第十五屆國家創新獎」、「經濟部新創事業獎」、「科技部FITI創業傑出獎」、「光寶創新金獎」等多項政府與企業授予新創公司之最大獎肯定,並於2018、2019、2022年連續獲選CES台灣新創館代表隊,2019年獲得CES Innovation Award。林宗賢特聘教授將校園技術推向產業,並成功讓世界百大跨國企業,千萬入股暨技術投資團隊新創公司。他也與學校共同努力,建立了「實驗室-新創公司-學校」的共同合作平台,創造出三方共贏的局勢,締造資源、人才、技術的正循環,讓國家教育、研究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31期)
●TOP

資工系范俊逸特聘教授研發團隊榮獲國科會最亮成果獎 全球首創電子病歷加密技術

當電子病歷上傳雲端交換勢在必行,如何兼顧個人隱私與資安疑慮?國立中山大學「具隱私保護暨安全資料探勘之醫療資料倉儲系統」專案計畫,開發功能性加密技術,全球首創讓快捷式醫療服務互操作資源(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 FHIR)的醫療數據安全上傳雲端。此計畫協助提供安全的醫療數據儲存交換系統,促進電子病歷交換,同步個人醫療數據和病歷,讓醫院與病人雙方皆能降低經濟與時間成本,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前瞻資安科技專案計畫辦公室「最亮成果獎」。

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資訊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范俊逸強調,透過此計畫產學研的鏈結與合作,實現具隱私保護的聯邦式學習,並將醫療數據雲端化,促進電子病歷交換,減少國人轉診耗費的經濟與時間成本。此外,個人電子健康紀錄平台將個人醫療數據與病歷同步,便於醫師進行精準診斷,提升醫療水準,進而使醫療與照護端互通。此項計畫成果也在CYBERSEC 2023臺灣資安大會上展示。

衛生福利部已於2022年7月18日公告修正「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特別著重在醫療AI、資安及遠距醫療面向,並提供電子病歷上傳雲端的法源。范俊逸主持國科會前瞻資安科技專案計畫「具隱私保護暨安全資料探勘之醫療資料倉儲系統」,與共同主持人—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莊承鑫、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徐瑞壕與克拉迪,以及高雄榮民總醫院主治醫師楊宗龍組成跨領域團隊投入研究,除了世界首創的功能性加密技術,協助醫療數據安全上傳雲端之外,發布含隱私保護機制的FHIR實作指引標準文件(Implementation Guide, IG)也為全臺第一,不僅提供安全的醫療數據儲存交換系統,讓醫院能將數據上傳至公有雲、降低維護成本,並開放數據促進醫療產業發展,切合衛福部推動醫療IT發展的電子病歷上傳雲端和FHIR兩大主軸。

范俊逸指出,現行電子病歷交換標準使用VPN與封閉網路,規模小、也難以將數據開放給產業界與學術界共享;同時存在外部惡意攻擊或資訊外洩的安全隱憂,導致醫院須花費巨額成本維護資訊系統,國科會委託的安全醫療資料倉儲系統計畫即著手改善前述缺點,並進一步提供貢獻度驗證等功能。協助病歷以密文形式儲存在公有雲上,且具備屬性加密、同態運算及可搜尋三大特性,並透過聯邦式學習,解決了過去醫療院所只能在自己醫院內訓練模型、導致多家醫療院所間難以相互合作的問題。

此項計畫建立了基於隱私保護快捷式醫療服務互操作資源(Privacy Preserving 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 PPFHIR),實現安全的醫療數據交換系統,並透過可搜尋式屬性同態加密(Searchable Attribute-Based Homomorphic Encryption, SABHE)機制整合加密、密文搜尋、同態運算及存取權限管理,保證醫療數據產生後的儲存、取用、操作及運算皆以密文形式進行,最後達到具隱私保護的雲端化醫療數據儲存交換。最重要的是PPFHIR相容現有FHIR系統,易於系統間的介接和轉換。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33期)
●TOP

通訊所李志鵬特聘教授 榮獲財團法人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

國立中山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李志鵬特聘教授專長於無線通訊、序列設計、數位訊號處理、電腦網路等領域之研究,榮獲112年度財團法人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為中山之光的榮譽榜再添新頁。

李志鵬特聘教授為IEEE會士,研究表現優異,國際頂尖期刊論文發表超過200篇,出版2本專書,申請國內外專利78件,曾獲2020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自2016年起,擔任歐盟計畫(European Commission H2020-ICT Expert)的專家學者;2021年2月借調國科會擔任工程司處長迄今,是國內、外重要的學術學會要員,也是許多重要計畫獎項之主審及審查委員,此番再獲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展現其學研能力備受肯定。

中國工程師學會成立於1912年,是國內歷史最悠久、最具規模的工程學術團體,會員包括個人及團體,人數規模龐大,遍及海內、外。以加強我國與國際工程人才的交流合作,引進工程新技術,推動高科技發展,以及提升國內工程教育環境,鼓勵優秀青年學子精進所學,在各個專業領域貢獻所長,提昇國家競爭力為宗旨。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33期)
●TOP

電機系洪子聖講座教授 榮獲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系洪子聖講座教授以無線系統射頻前端、系統級封裝與雷達感測器等領域的卓越研究,榮獲2023年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全校師生與有榮焉。

洪子聖講座教授的卓越研究深受國內及全球矚目,為國際上系統級封裝(System-in-Package, SiP)之電性研究先驅,推升台灣半導體產業在系統級封裝技術上具有世界級競爭力。2018年與電機系黃立廷教授合著《3D ICs and RF SiPs: Advanced Stacking and Planar Solutions for 5G Mobility》,獲國際著名出版社Wiley出版,該書並獲得國科會2020年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的殊榮。

此外,洪子聖講座教授將其原創之自我注入鎖定(Self-Injection-Locking, SIL)雷達研究成果,落實於產業應用、智財保護、技術移轉,與成立新創公司,獲國內、外專利超過80件,其中約30件專利技術移轉授權給國內外廠商,簽約授權金額累計將近1億元新台幣;發表國際頂尖期刊及會議之論文超過250篇。指導超過20位博士生及120位碩士生,作育英才,不遺餘力。

洪子聖講座曾兩次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以及國科會未來科技獎、教育部教師與產業界合作研發績效卓著獎、日月光講座教授及IEEE會士等榮譽,且因其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獲選為國科會電信學門召集人、經濟部業界科專技審會委員、IEEE期刊編輯等,其研究貢獻享譽國際,獲獎無數。

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為紀念40多年前旅美華人潘文淵,規劃建立我國積體電路工業、帶動台灣資通訊產業的成長與蓬勃發展,及培育年輕科技人才的貢獻而設。基金會每年頒發多項獎項,表揚半導體、資訊及通訊等相關領域傑出華裔人士,並培養具潛力的科技人才。成立27年來,受獎人數已近2000人,肯定獲獎人在科技領域創新傑出的貢獻。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32期)
●TOP

電機系高崇堯教授偕高醫首創AI預測系統 尿酸結石免開刀

腎結石病患有福了!國立中山大學與高雄醫學大學組成跨校跨域研究團隊,開發「免開刀人工智慧尿酸結石預測系統」,突破以往診斷途徑,首創以AI系統事先迅速、精準預測,只需幾秒鐘便可偵測出因尿酸堆積造成腎結石的患者,及早投藥治療,免除開刀之苦。研究團隊除已獲得跨校聯合創意創業競賽奪冠,也在2023「臺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中展出,可望商轉上市。

研究團隊強調,此系統操作簡單方便,只需病患的簡單生理資訊即可檢測;利用AI快速分析,一秒運算不需久候報告,能快速找出尿酸結石精準治療;以非侵入式檢測方法,免拍X光,故無輻射健康疑慮。依據比例估算,每年可為全民健保省下台幣4億5千萬醫療給付支出。

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高崇堯與高雄醫學大學泌尿部醫師陳浩瑋帶領跨校跨領域的研究團隊,共同合作開發「免開刀人工智慧尿酸結石預測系統」,團隊成員囊括中山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助理研究員李容婷博士與電機工程學系博士生魏培修等人。高崇堯表示,研究團隊以機器學習方法建立預測模型,使用常規尿液和血液檢驗即可取得的簡單臨床參數,預測腎結石中的尿酸結石,準確率接近九成。此系統提供方便可靠的方法,在治療前即可區分尿酸結石與其他結石,便於對症精準治療。

陳浩瑋指出,依據醫療統計數據資料顯示,罹患腎結石的人口佔全球10%,相當於有6.5億人受腎結石帶來的劇烈腰痛、血尿,甚至敗血症和洗腎所苦,且台灣一年須花費台幣30億的健保給付腎結石醫療相關支出。腎結石的治療方法不外乎以震波或開刀處理,但其中有15%尿酸結石的病患可吃藥溶解,毋須採取昂貴又傷身的開刀治療。然而,目前臨床上只能憑醫師經驗,預測病人是否罹患尿酸結石,且開刀取出結石後才能確知成分,因此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手術和時間金錢的浪費。

「免開刀人工智慧尿酸結石預測系統」針對腎結石等上泌尿道結石患者提供簡單快速精準的分類檢測,協助醫師診斷治療。此系統獲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與中山高醫合作計畫支持,並在多項創新創意創業競賽中獲獎;目前已完成AI模組系統建置,研發成果撰文刊登於國際期刊,並申請台灣和美國專利。未來規劃繼續進行臨床試驗、醫材取證、推廣參展及法規評估後,可望商轉上市,為腎結石的治療另闢蹊徑。
(摘錄自中山新聞)
●TOP

機電系林韋至副教授研發團隊技轉2科技農機具 農民福音!

為解決台灣農業人力短缺與勞動力老化的隱憂,並降低農業勞動負擔,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韋至率領研發團隊,導入高科技智慧農業,打造省力機具—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兩項專利成果於2022年嘉義農機展、2023年高雄智慧城市展中受邀展示,並與農機公司簽約技轉量產,盼能成為第一線耕作農民的福音,促進台灣智慧農業升級。

中山大學機電系副教授林韋至指出,水蓮為高雄獨有的農產品,高雄市水蓮種植的總面積大約128公頃。種植水蓮的困難之處在於水蓮苗是軟的,不像水稻是直立起來的,所以無法使用插秧機,目前國內外均無相關的適當農機具可供水蓮種植作業使用,農民只能彎腰徒手種植,「以兩分地的水蓮池,兩人一起約需要花費3小時,種完腰根本快要挺不起來!」。若改用團隊開發的「水蓮電動種植機」進行種植,不用彎腰又種得快,不僅可以大幅節省種植的時間,也可改善缺工限制。

林韋至進一步說明,「水蓮電動種植機」可將水蓮苗裝填在透明桶裡,透過送料筒的輸送機制將水蓮苗投遞到下方種植,改變得靠農民彎腰的種植方式。此外,水蓮採收完後,還需要「清潭」載走廢棄料,四個人力協力清理大約得花上4個小時,研究團隊也因應需求開發可以輸送廢棄水蓮的清理車,可以直接將水中的廢棄苗捲到車上;利用這台機器清潭,只需兩個人,並將處理時間縮減為2個小時,大為減輕農民負擔。

「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也是林韋至實地觀察農民需求和遭遇困難後的研發產物。他說,由於目前溫網室的農藥噴灑作業不適合使用無人植保機從空中施藥,因此農民多是採取背負藥桶,或是手拉高壓管的方式噴灑農藥,必須近距離接觸農藥,不僅身體需負重,也易吸入有毒液體。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可應用於溫網室的噴灑作業中,例如木瓜、小番茄及洋香瓜等作物,亦可延伸至戶外果園的香蕉、芭樂等作物上。農民可選擇遙控或影像辨識循線自走的作業方式,只要遠距離操作遙控器,即能以作業車完成施藥噴灑作業,不僅不必背負笨重的藥桶,也降低農民因近距離施藥而吸入過多農藥的風險,保障農民健康與安全。

林韋至表示,近年來,台灣的農業人力日益短缺,省力省工機具的開發與應用已成為農業重要發展方向。無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或各縣市農業局,均希望朝向智慧農業發展,導入智慧科技等相關技術,期能促進農業升級永續發展。研發團隊已執行多項計畫,包括農委會學界科技計畫「水蓮種植機與採收機之研發應用成果」,以及農委會補助的智慧農業科技計畫「人機協同智慧省工機具之應用與推廣計畫成果」;也克服實際困難,開發設計出「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兩項機具,兼顧省時、省力及省工,保障農民健康。
(摘錄自中山新聞第133期)
●TOP

環工所張耿崚副教授研究團隊國際發明展奪銀 創新綠能再生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副教授張耿崚研究團隊參加2022年馬來西亞永續發展目標國際發明展(Malaysia Technology Expo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MTE-SDG),以綠色製程將生質材料資源轉化為永續平台化學品獲得銀牌獎。

馬來西亞MTE大會從2001年開始辦理各項國際創新與科技展覽,並獲馬來西亞科技創新部和高等教育部支持。為響應近年全球最重視的永續發展議題,自2021年起特別舉辦永續發展目標SDG國際發明競賽,鼓勵為全球面臨的挑戰發展出創新解決方案。2022年為第二屆,共有217件作品參賽,與會者來自12個國家,包括香港、菲律賓、台灣、泰國、中國、英國、美國、葉門、沙烏地阿拉伯、印尼、伊朗及馬來西亞。有別於其它發明競賽,對永續發展具有特殊指標意義,難度和門檻更勝以往。

2022年馬來西亞MTE-SDG國際發明展中,張耿崚帶領中山環工所學生仲崇廷、陳柏沂、陳彥瑜、Quang Tam Huynh及Fezile Bethusile Mkhontfo等人,共同研發綠色雙相反應系統,將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轉化成高值平台化學品,賦予生質材料新的資源化出路。在「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類別,以「透過綠色製程將生質材料資源轉化為永續平台化學品」的創新作品獲得銀牌獎。

擁有多年生物精煉研究經驗的張耿崚表示,很高興獲得國際發明展的獎項肯定。有別於傳統單相反應系統與液體酸催化劑難以重複使用,且會造成環境污染等缺點,研究團隊研發環境友善、可重複利用的綠色製程轉化系統,突破傳統製程低產率、高污染的瓶頸,藉由綠色雙相反應系統實現將生質材料高效轉化為5-羥甲基糠醛(5-HMF)。張耿崚指出,5-羥甲基糠醛被美國能源部譽為沉睡的巨人,並列為生物質基前10名平台化合物,是生質材料連結後續應用的關鍵化學品,在燃料、醫藥、橡膠、精細化學品及高分子材料等眾多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且此類產品具有生物可分解與低碳足跡的特性,有助緩解化石燃料帶來的能源緊張和溫室效應,對改善人類環境與緩解能源危機有重要意義,也符合循環經濟和永續發展的宗旨。

研發團隊在研究過程中曾嘗試多種溶劑,也使用過往研究中成本較高的溶劑來做實驗,但成果皆不盡人意。經多方嘗試後發現,甜菜鹼鹽酸鹽除了能夠提供酸催化的特性外,還能夠重複使用,並藉由多種有機溶劑測試後研究出一套可行的雙相反應系統,不需高價轉化設備與溶劑即可進行反應,達到理想的產率。

在採集轉化材料的過程中,研究團隊發現許多農業廢棄物無處可去,或燃燒農業廢棄物導致空氣污染和排放溫室氣體的情形。因此,將農業廢棄物轉化再利用,不僅能夠賦予生質材料新生命,也能藉由生產高值產品取代石化產品,如燃料、化學品或塑膠等,降低溫室氣體和碳排放,有助於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張耿崚強調,此項綠色轉化系統可應用於各種農業廢棄物(鳳梨果梗、稻稈、蔗渣、玉米稈、筊白筍殼等)或植物(布袋蓮、狐尾藻、微藻等),具有重要的環保價值與意義。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29期)
●TOP

光電系李炫錫助理教授研究登國際頂尖期刊 奈米結構光觸媒成減碳解方


國立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炫錫在奈米結構光觸媒研究上有了重大突破。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硫化錫(SnS)/石墨氮化碳(g-C3N4)奈米結構作為光觸媒,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克服了以塊狀硫化錫為基底的光觸媒的侷限性。「此製備技術非常符合目前的半導體產業基礎設施,應能大規模應用。」李炫錫指出,這項研究可望紓解石化燃料價格不斷上漲的壓力,減緩全球暖化現象。此項新研究近期刊登於國際知名頂尖期刊「應用催化B:環境」(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中。

李炫錫教授帶領「奈米能源與界面實驗室」及博士班學生何莫善(Hossam A. E. Omr)研究光能轉換相關應用,特別是光觸媒系統與奈米結構材料製備,試圖開發儲量豐富、無毒、高效率的吸光材料。此次研究包含奈米結構材料的結合,以雕刻薄膜技術和簡單的浸漬法製備出硫化錫石墨氮化碳微結構的奈米複合薄膜。硫化錫/石墨氮化碳奈米結構光觸媒表現出優異的百分之百選擇性甲烷產率,且可穩定運行超過10小時。由於硫化錫/石墨氮化碳奈米結構間異質接面形成的加乘作用,因此該裝置擁有眾多優異表現,例如極佳的光吸收率、結晶度更高、透過C-S鍵結的高效Z型電荷傳輸、以及硫化錫奈米結構表面的良好物理化學性質等。

李教授指出,光觸媒二氧化碳轉化技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一直以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致力於開發此項技術,包含設計新材料或改進現有材料。然而,運用該技術從二氧化碳轉化出燃料的生產效率和選擇性仍然是巨大的挑戰。此研究則將傳統光觸媒石墨氮化碳與硫化錫結合,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在金屬硫化物為基底的觸媒中產率是最高的。

此研究製備的光觸媒與其他相比,達到了從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最高的百分之百選擇性產率,克服了二氧化碳還原反應的侷限性。與過去的方法相較,這種光觸媒的製備過程簡單、安全且環保,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穩定性高且可回收的甲烷,在全球暖化和環境劇變下,期望能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同時為日常生活提供潔淨且可再生的燃料。若此項技術能廣泛運用在工業中,將會成為減少碳排與實現環保能源可行的解決方案,並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貢獻一份心力。

李炫錫表示,此研究可讓相關領域對奈米結構光觸媒和高效率二氧化碳轉化反應系統有更深刻的理解。此種硫化錫/石墨氮化碳奈米結構光觸媒在薄膜型光觸媒和金屬硫化物/石墨氮化碳複合基光觸媒兩大類型中的產率最高;這項新研究未來可應用於轉化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有效解方。研究團隊也將繼續開發雕刻薄膜技術的相關研究,改善二氧化錫半導體的本質特性,並嘗試提升入射太陽能的最佳量子效率。

【附錄】
「應用催化B:環境」為國際知名頂尖期刊,其2021年學術期刊影響力為24.319。按期刊影響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排名為工程環境類前99.07%,在54個期刊中排名第1;按期刊引用指標(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排名為工程環境類前99.30%,在71個期刊中排名第1。

期刊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6337322011729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30期)
●TOP

電機系謝東佑副教授榮獲2023年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教學傑出獎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謝東佑榮獲2023年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教學傑出獎,成就深受肯定。曾獲得多項校內外教學獎項的他表示,獲得IEET教學傑出獎是很重要的肯定,未來將繼續在課堂中引入相關教學系統和理念,關注解決教學現場中的問題,並進一步改進規劃,努力為未來的教育帶來更多的創新和改進,並使學生的學習之路開啟更多的可能性。

於2011年開始擔任教職的謝東佑致力於培養眾多工程與科技專業人才,曾榮獲105學年度國立中山大學教學傑出教師、103與104學年度教學績優教師,110學年度獲聘中山大學領航教師。107至111學年度連續五年通過並執行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其中在107、109、110年獲得亮點計畫和績優計畫獎項,109學年度更榮獲教育部「智慧聯網技術課程推廣計畫」兩座特優課程獎。

此外,謝東佑曾指導學生參與2023年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並以出色表現獲得全國第三名的佳績。他對學生的指導與教育成果獲得肯定,展現他在積體電路領域的優秀專業能力和教學才華。謝東佑秉持「增加學生學習動機」的理念,立基於教學實踐研究,近年來開設實用數位系統設計、系統晶片測試、高可靠度系統之設計、測試與應用等課程,並透過線上軟體互動,於課堂中導入科技互動環節,促進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提升課堂參與度。同時謝東佑在課程中加入成果導向教學元素,在規劃複雜度和困難度較高的課堂時,他設置評量尺規系統,明確設立各個階段的目標,得以讓學生在進行課堂作業和專題製作時,能夠更有效地執行和掌握計畫進度,並產生具有目標性的自我效能感,此種教學方法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和成就感。

謝東佑的教學方法不僅注重理論學習,還強調實踐和執行能力的培養。他透過創新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並引導他們在實際操作中不斷提升自己,教學成果顯著,受到學生的廣泛好評,也在學術界獲得肯定。謝東佑的努力和創新為學校的教學品質注入了新活力,同時也為培養優秀的科技人才做出重要貢獻。

除專業課程教學,謝東佑積極熱心提倡校際教學活動,目前為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南區區域基地主持人。他期望能夠借助過去的教學經驗,在雙語授課的課堂上有效提升學生參與度和教學品質,未來能與不同領域的教師有更多交流,共同成長也共同努力提升教學品質。

為鼓勵教師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中華工程教學學會設置IEET教學傑出獎,藉以提升國內工程及科技教育品質。遴選以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成效、教學成就等面向,以及五年內之開課清單及教學評量優異表現說明進行評量。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34期)
●TOP

電機系謝東佑副教授、光電系于欽平副教授榮獲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

教育部110年度大專校院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名單公布,國立中山大學共有5位教師獲選,分別為電機系副教授謝東佑、光電系副教授于欽平、中文系副教授鍾志偉、西灣學院博雅教育中心副教授林季怡、公事所副教授謝旭昇。獲選績優計畫教師將列入教育部計畫人才庫,協助教學創新,強化學校培育人才任務。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推動截至今年度,國立中山大學已有12件計畫榮獲績優肯定,排名全國第三。

為落實教學創新,強化學校培育人才任務,教育部於106年度起開始推動「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透過補助個別教師的方式,協助教師精進教學方法、改善課室問題,建立持續性的同儕審閱與輔導模式。110年度全國共有3783件申請大專校院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由教育部評選研究成果完整性,經初審、複審、決審,共有70校、138件計畫獲選。

電機系副教授謝東佑於107年已獲亮點計畫的肯定,109年以工程學門「高教工程大學部學生批判思考傾向與能力之精進」為研究主題,探討促進批判思考的教學法如何有效融入傳統講授類課程,再度獲得肯定,今年則以「成果導向教學於激勵與引導高教工程學生努力方向及提升自我效能感之探究」,三度獲選為績優計畫。謝東佑認為,工程領域有許多開放式的問題,不存在唯一標準答案,需要不斷嘗試,面對失敗,在效能與成本上做出最妥善的取捨與平衡。當學生遇到挫折時,具體導引學生的學習,提供學生明確的努力方向,協助學生養成懂得自我評鑑與規劃努力方向的態度與能力,藉此增加其自信心與自我效能感。

光電系副教授于欽平於108、109、110年連續三年獲選績優計畫,本次以「即時反饋系統與提問教學對工程領域學生於英語授課工程課程之學習投入及學習成效的影響」為主題獲選績優計畫。為了吸引更多國際人才的投入,同時提升本國學生之國際競爭力,國內各大學紛紛規劃推出英語授課課程,中山大學更宣示「全英語授課十年計畫」,預計到119年全校研究所百分之百皆為英語課程、大學部各學系皆提供全英語專班,以呼應政府「2030雙語國家計畫」。對此于欽平認為,修課學生的英語能力差異很大,時常有學生害怕聽不懂課程內容,進而對EMI課程產生畏懼及焦慮,學生課程投入降低,常常出現放空的狀態,並因為害怕被其他同學取笑英文能力,從而迴避課堂老師的提問。針對這部分,于欽平利用教學影片結合分組活動及Kahoot!來迎接教學問題與挑戰,讓學生有充分時間學習EMI課程,並利用小組討論促進互動,讓學生可以先準備好答案,再針對小組討論結果以提問教學法,進一步幫助學生釐清觀念,並以即時反饋系統Kahoot!了解全班學生的學習狀況,再根據回答的統計結果進行進一步學習互動,協助學生降低對於EMI課程的焦慮,加強其對EMI課程的學習信心及學習投入。


中文系副教授鍾志偉以「古典文學的教學突圍:李白詩的知識轉譯與雜誌編寫」為主題,課程以多元評量取代傳統紙筆測驗,並且融入「以概念為本」之創造思考教學法,也就是具備知道、理解、會做等三維度能力。教學歷程上,仍須帶領學生精讀李白詩,探討李白家世生平、生命歷程、性格思想、文學觀念與詩歌風格,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運用類比思維,將李白詩進行文學轉譯,發掘現代意義。由於李白是享譽盛名的偉大詩人,存詩逾900首,涉及淑世、談仙、說道、飲酒、任俠、漫遊、交友、論詩、家庭、詠史及詠美人等類型,豐富素材足以編織多面向的李白。因此,通過全班分組,共同編輯一本主題多元的李白詩雜誌—《醉入李白》作為期末書寫成果,期中亦邀請業師,開設「雜誌編輯工作坊」,為學生建構編輯基本概念與方法,俾利於雜誌出刊。編輯李白詩雜誌,可以提升學生「知識力」、「閱讀力」、「變通力」、「溝通力」、「敘事力」,並檢視學生是否產生學習遷移,而利用雜誌特性包裝知識,其實也更懂得自我行銷,迎向未來職場挑戰,預期達到「品讀文學,包裝書寫,理解世界,行銷自己」之學習目的。

西灣學院博雅教育中心副教授林季怡以「跨領域能力的教學實踐研究:永續創新專題導向學習(PjBL)設計」為教學實踐研究主題,研究目的探討如何應用專題導向學習方法,提升溝通合作的能力,透過與不同學科背景合作,認知永續發展不同面向。林季怡深覺未來世代的學生要學習與他人溝通合作,但是要如何提升學生與不同社群的溝通互動呢?此計畫在教學規劃上,主要參考Clark與Button(2011)提出永續跨科際教育模式(Sustainability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Model, STEM),強調不同領域間的對話,與真實情境的接觸,來引發行動與改變。專題導向的學習在本質上是創造型的學習,也著重多元學習經驗的整合。課程設計模式提出AKIS:藝術arts、知識連結knowledge network、社會議題issues、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之課程規劃,強調跨領域知識統整與永續發展內涵,透過學習與溝通,發展包容的價值觀。

公事所副教授謝旭昇的計畫主題為「知行落差的消弭:主動式做中學的環境意識與行為轉變」,在永續都市環境行為及心理學課程上應用,引導學生設計並實施改變他者環境行為的說服性溝通,以使教學能實踐「主動式做中學」的精神,並評估「主動式做中學」對於消弭學生於利環境行為上之「知行落差」的效果;謝昇旭認為環境教育應納入「主動式做中學」之教學策略,可增強學生從事「環境傷害行為」所產生之負面情緒,從而提升利環境意識並藉此達成行為轉變,促進學生的永續行動。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南區區域基地主持人、中山大學副教務長謝東佑表示,中山大學積極推動教學創新及雙語校園,並透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南區區域基地及南區雙語教育區域資源中心建構教師支持網絡,期盼有更多教師加入教學實踐與雙語教育的創新行列,共同提升教學品質並培育人才。
(摘錄自中山新聞)
●TOP

材光系邱政維助理教授《ICRT》專訪


國立中山大學材料及光電科學學系助理教授邱政維接受ICRT(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專訪,分享中山大學全英語教學計畫推動概況及全校性英語學習資源。

中山大學於民國110年獲選為教育部「重點培育雙語大學」,目標在於「強化學生英語力、推動全英語 EMI 課程和提升高教國際競爭力」。為此,中山大學積極打造全方位雙語學習環境,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同時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互動,為學生提供更多與世界接軌的機會。邱政維指出,雙語環境的營造不僅僅是語言的學習,文化價值、社會觀點和生活色彩等,也都是值得交流之處。學生一旦進入中山大學,就可以探索各種不同的國際資源,如English club、西灣學院辦理的各類工作坊、英文寫作及演講比賽等等多元活動。可藉機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生以及異國文化,開啟更廣闊的人生,並進一步激發將來出國交換、留學或是修讀雙聯學位的動機。

此外,中山大學也和全球超過286所姊妹校簽訂合作協議,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持有興趣出國的學生,透過交換計畫到姊妹校研修,更有機會加入國際研究團隊、參與國際專案。邱政維以自身任教的材光系為例,系上引進了多位國際教師,並積極建立海外聯繫以吸引更多優秀的外國學生入學就讀。全英語教學計畫不僅帶動了國內外的文化交流,更建立了國際學術界密切的合作關係,為學生帶來豐富的國際機會。

最後邱政維也勉勵年輕學子,如果有機會,一定要申請就讀全英語專班課程。不僅僅是語言能力的提升,學生也因此能獲得許多擴展國際視野和文化交流的機會,為自己開創更理想的職涯道路。中山大學也會提供資源幫助學生克服各種學習上的困難,因此學生不需要特別擔心全英語授課會較難理解;反之應該把它看做是練習技能、增加未來競爭力的機會。

中山大學自110學年度開設7學系全英語專班,包括電機工程學系、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化學系、應用數學系、物理系量子科技組、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及管理學院國際經營管理全英語學士學位學程。112學年度即將新增全英語專班包括材料及光電科學學系、光電工程學系、資訊工程學系及生物科學系。


國立中山大學材料及光電科學學系助理教授邱政維ICRT專訪
(摘錄自中山新聞)
●TOP
 

工學院產學交流座談會暨112年度院傑出校友頒獎典禮


本院於112年6月29日辦理產學交流餐會暨112年度院傑出校友頒獎典禮,促進業界精英夥伴、本校優秀的教師及工學院傑出校友彼此間的連結,並邀請伊雲谷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林啟雄董事長、普鴻資訊林群國董事長、尚承科技賴育承董事長、中研院資創中心黃彥男主任等貴賓與會,本校鄭英耀校長、余明隆副校長、郭志文副校長、蔡秀芬副校長、陳英忠教授等校內師長及工學院各系所學程教師亦共襄盛舉,也恭喜工學院112年度院傑出校友得獎人,碩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鐘日隆執行長兼董事長、微軟亞洲研究院潘天佑副院長及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綠能與系統整合研究發展處檢測與電磁技術組楊詠宜正研究員,三位得獎人皆親自蒞臨會場領獎,一同參與盛會,此次餐會熱鬧非凡。
●TOP

助攻MIT次世代半導體材料 晶體研究中心6吋晶體技轉5千萬


晶片荒已蔓延全球數年,長晶速度與穩定品質成為決勝關鍵!國立中山大學晶體研究中心是台灣唯一能生長次世代半導體碳化矽(SiC)的實驗室,已率先成功生長出直徑6吋的碳化矽晶體塊材。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教授兼晶體研究中心主任周明奇指出,研發過程結合中鋼、中鋼碳素等國內企業專業,除在石墨隔熱材料、坩堝及晶體生長設備等領域助攻MIT產業升級,今年7月起更技轉台灣應用晶體公司及其所屬集團,簽訂5年5千萬技術移轉案,助攻台灣半導體材料領航優勢。

第三類(次世代)半導體材料碳化矽(SiC)已發展數十年,具備低耗損、高功率、低雜訊、散熱佳等不可取代的特性,但晶體生長的技術門檻高。周明奇強調,第三類半導體材料碳化矽晶體是國家的重要戰略物資,可多元應用於電動車、光電、衛星通訊、國防、生醫等領域,中山大學團隊創全國學研單位之先,已取得晶體生長關鍵突破,成功生長6吋導電型(n-type)4H碳化矽單晶,並在品質穩定、生長速度等面向持續優化。

在研發過程中,中山大學團隊攜手台灣企業共同創新,例如長晶設備包括電源供應器及電腦控制系統等軟硬體100%MIT,長晶爐是由中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孵化的企業所打造,坩堝(存放碳化矽原物料的容器)及石墨等隔熱材料更有賴高雄在地企業的應援。德國、日本廠商已投入坩堝研發生產數十年,特別感謝包括中鋼與中碳的專業支援!周明奇強調,由於兩大企業同處於高雄的地利之便,在坩堝的隔熱材料與熱場設計相關技術改善過程中,提供許多協助。

周明奇表示,今年7月起,中山大學將6吋碳化矽晶體相關技術移轉至台灣應用晶體公司及其所屬集團,並簽訂5年5千萬的高額技轉案,以每年1千萬專屬授權的買斷合約形式進行,這也代表該集團正式跨入次世代半導體領域。雙方於未來5年在6吋、8吋大尺寸的導電型(n-type)與半絕緣型(Semi-insulating Silicon Carbide; SI.-SiC)4H、6H碳化矽單晶,都將攜手合作。

中山大學向來嚴選產學合作企業,談起產學合作的原則,周明奇直言,合作的企業注重研發、人才培育、專利及Know-How,且同屬產業鏈最上游的原料供應端,現有產線運作與碳化矽長晶相似, 7月起該企業的工程師每周都將參加我們召開的技術會議,未來建廠期間也將持續攜手,平順地將技術從實驗室承接至全新廠區。」

「除了在第三類半導體材料碳化矽晶體的優勢,中山大學同步研發第四類半導體氧化鎵(Ga2O3)的單晶塊材(Bulk Crystal)。」周明奇說,在硬體設備上,中山大學晶體研究中心已有兩台6吋長晶爐,將於9月新增一台6吋與兩台8寸長晶爐。下一階段有機會導入化工專業領域的集團成為合作夥伴,從半導體產業鏈最上游的稀土原物料純化及廢料處理等創新研發著力,持續協助MIT企業優化產能並提高台灣國際競爭力。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35期)
●TOP

聆聽聲音中的動覺 音樂與電機跨域對談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與音樂系所共同主辦「聽出端倪,聊表心意」永續對話的新音樂創作理念分享暨跨域對談,系列活動第二場「聆聽聲音中的動覺」由中山大學音樂學系助理教授陳以軒主持,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邱日清、余祥華共同與談。陳以軒表示,藉由「聆聽」作為主導來連動到其他視覺或者一些故事的關聯性,透過介紹以聲響及時處理(live-processing)為主的電聲(Electroacoustic)作品,與視覺跟肢體產生互動,試圖創造一種音樂與其他素材的一種平等對話的關係。活動分享關於設備操作及互動原理,並討論進行音樂跨領域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

陳以軒分享去年在臺灣聲響實驗室(C-Lab)發表的作品《點聲漣》,此部作品編制為兩把小提琴、打擊樂、電聲及手勢互動裝置Leapmotion,並於創作時將「聲音空間化(Spatialization)」視為首要考量,如何在聲響實驗室中,用49聲道來創造出聲音的空間感,藉由「手勢互動裝置Leapmotion」操控聲音在監聽喇叭之間移動,產生聲響在空間移動之錯覺,並透過「手部移動的幅度」操控不一樣的聲音效果,相對於抽象的旋律而言,聲響在物理空間的移動或許更能被直觀地感知。過程也實際在現場示範手勢互動裝置Leapmotion的操作,運用紅外線偵測手部的運動過程,透過手部在空間移動、伸縮來調整參數,再藉由這個參數將手部的移動與聲音的變化做結合。

講座邀請計畫合作人邱日清介紹了毫米波感測器現階段所能帶來的可能性。毫米波技術為一種運用60GHz左右的超高頻段雷達,以雷達反射原理來偵測物體或人的動態、距離、姿勢等,相較於攝影機,不會牽扯隱私問題,未來亦可運用在長照領域上,作為觀察老年人的安全監控等應用,甚至可偵測到微小的心臟脈動。除此之外,豪迷波也可以運用在航道領域,作出精準的定位。以該技術為基礎,此次講座更提到了互動音樂在未來可與精準度高的毫米波感測器結合,以更細微、直覺式的聲音操作來創造新的聲響體感技術。

余祥華則談到將自己專長的電路領域與電吉他做結合,成為新的教學方式,希望藉由樂器這個方向,成為吸引學生學習的動機。他也提及對和諧聲音的看法,分析有關電吉他電路與和諧聲響。以數學角度而言,發出來的頻率若與它產生的泛音波形重疊愈高,聽起來越和諧。在一般情況下大家對聲響和諧的感覺或許是一致的,然而在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下,有時個人對和諧的感受會違背數學的標準,因此不能單以數學公式定論。透過「聆聽聲音中的動覺」講座,與會者不但認識到創作音樂不僅限於樂器發出來的聲響,更可以結合許多不同的裝置、機器,帶來多元的聲響體驗。
(摘錄自中山新聞)
●TOP

郭紹偉院長與蔣酉旺主任帶領材光系學生前往拉脫維亞及德國進行高分子奈米材料國外研修課程


材光系於今年7月開設短期出國研修課程「高分子奈米材料」,由工學院院長郭紹偉教授及本系系主任蔣酉旺教授帶領19位學生前往拉脫維亞大學固態物理中心(Institute of Solid State Physics, University of Latvia)、里加工業大學(Riga Technical University)以及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armstadt)進行為期兩週之國外研修課程。

本次課程有幸邀請到三所大學之Prof. Sergejs Gaidukovs, Dr. Krisjanis Smits, Prof. Evgeny Barkanov, Dr. Arturs Bundulis以及Prof. Lambert Alff等多位研究員與教授為學生提供材料領域相關課程。

在拉脫維亞的學習之旅中,除了高分子合成、新穎高分子分析技術、高機械性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光子晶體平臺、高分子材料之基層製造等課程講授外,也安排豐富的實驗室參訪,詳盡地介紹實驗室中所有的實驗量測與分析測儀器之外,也讓學生實際進入無塵室中體驗。此外,材光系也有幸邀請到拉脫維亞大學固態物理中心Prof. Laima Trinkler及Dr. Ramūnas Nedzinskas、里加工業大學Prof. Sergejs Gaidukovs擔任嚮導,帶領學生一同到圖雷達城堡、波羅的海、尤爾馬拉美術館等處體驗當地特色與文化,陶冶人文藝術氣息。團隊在里加期間也拜訪了駐拉脫維亞代表處,並與李憲章代表面對面座談,李代表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外交經驗分享,並給予學生諸多勉勵,並肯定本校在國際合作上的努力。而學生藉此難得的機會首次瞭解外交人員晨興夜寐的辛苦與不辭辛勞地為國家拓展國際事務的努力,紛紛對代表處成員由衷地肅然起敬。

於德國期間,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安排了一系列主題演講,包括非金屬無機材料、先進薄膜技術、材料建模、物理冶金、電池研究、材料性質模擬等共13個主題,也請當地台灣交換學生分享在德國交換的學習經驗。同時安排非常豐富的實驗室參觀介紹,學生在參訪實驗室期間,對於各項精密的儀器裝備以及德國學生能自行設計改裝設備的能力感到嘆為觀止,深刻地體認到德國著名的工藝精神。

材光系每年皆有同學前往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交換,呂德(Johann Lüder)教授也在此次訪問中進一步與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討論雙方碩博士生雙聯學位計畫的簽訂,未來材光系學生未來將有很大機會到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攻讀學位,同時取得本校與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雙學位。系每年皆有同學前往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交換,本系呂德(Johann Lüder)教授也在此次訪問中進一步與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討論雙方碩博士生雙聯學位計畫的簽訂,未來本系學生未來將有很大機會到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攻讀學位,同時取得本校與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雙學位。系每年皆有同學前往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交換,本系呂德(Johann Lüder)教授也在此次訪問中進一步與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討論雙方碩博士生雙聯學位計畫的簽訂,未來本系學生未來將有很大機會到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攻讀學位,同時取得本校與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雙學位。

本趟旅程中,許多學生為首次出國,學生表示本趟旅程讓他們了解國外授課的方式與特色、拓展了國際視野、體驗不同國家的人文與民情,此期間受到兩個國家非常相異的歷史文化薰陶,更增加了英文聽說能力。學生皆表示對歐洲之旅流連忘返,許多學生積極地詢問雙聯學位的取得方式,並表示積極考慮未來的雙聯學位,對留住本系學生持續攻讀碩博學位是相當有信服力。未來將持續推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並同步結合學生交換方式,增加材光系教師國際合作研究的能量以及培養學生之國際移動力與競爭力。
(摘錄自材光系網頁)
●TOP

 
歡送機電系彭昭暐教授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彭昭暐教授因家庭因素回新竹,於112學年度第1學期(112年8月1日)前往國立交通陽明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任教,機電系於7月31日辦理新舊任系主任交接,並由新任王郁仁系主任致贈工學院及機電系致謝獎牌,感謝教授15年多來對機電學子的教導與行政上的付出,敬祝彭教授身體早日康復,未來在陽明交大繼續培育更多優秀學生。
●TOP
 

 
教師風采

◆2023年8月1日起新上任之主管如下:
  (一)院長:材光系郭紹偉教授
  (二)副院長:機電系郭振坤教授
  (三)副院長:環工所陳威翔教授
  (四)機電系主任:王郁仁教授
  (五)材光系主任:蔣酉旺教授
  (六)環工所所長:陳威翔教授
◆以下老師111學年度第2學期通過升等!!
  (一)環工所彭彥彬老師升等為教授
  (二)電機系劉漢胤老師升等為副教授
  (三)電機系王復康老師升等為副教授
  (四)機電系劉耿豪老師升等為副教授
  (五)材光系陳智彥老師升等為副教授
  (六)光電系王俊達老師升等為副教授
◆機電系郭清德導師、資工系蔡崇煒導師、資工系程正傑導師、材光系郭哲男導師、光電系魏嘉建導師、通訊所曾凡碩導師榮獲本院111學年度優良導師。
◆電機系洪子聖教授榮獲2023年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
◆電機系謝東佑副教授榮獲「111學年度本校教學傑出獎」。
◆電機系謝東佑副教授榮獲IEET傑出教學獎。
◆機電系蔡尚南助理教授參加台灣機電工程國際學會2023第八屆全國學術研討會,榮獲論壇論文競賽組別最佳論文獎。
◆機電系蔡尚南助理教授榮獲2023 AWMFT & APSTP YOUNG SCIENTIST AWARD。
◆資工系范俊逸教授、徐瑞壕助理教授、克拉迪Arijit Karati助理教授及團隊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前瞻資安科技專案計畫辦公室「最亮成果獎」。
◆資工系楊昌彪教授與指導碩士生林鑫成共同榮獲 2023年第40屆組合數學與計算理論研討會最佳論文獎。
◆資工系楊昌彪教授與指導碩士生廖郁儒共同榮獲 2023年第17屆智慧生活科技研討會論文佳作獎。
◆材光系黃冠榮助理教授榮獲財團法人潘文淵文教基金會「2023考察研究獎助金」。
◆光電系林宗賢教授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TOP

學生榮譽

◆資工所蔡智閔、材光所葛默、光電所何善莫、 環工所顏柏軒、通訊所哈莉卡榮獲本校「111學年度博士生研究績優獎勵金」。
◆電機所陳璽丞同學、機電所吳晉宇同學、資工所陳佑旻同學、材光所洪佶廷同學、光電所蕭仲鍏同學、通訊所施尚伶同學榮獲112年度優秀教學助理。
◆電機系施信毓副教授指導學生邱堯榮獲112年中華民國消費電子學會碩士論文獎之優等獎。
◆資工系張玉盈教授指導畢業生林琪智、李迦恩、沈俊宏獲中央研究院2022年JISE論文獎第三名(佳作)。
◆資工系黃英哲教授指導碩士生黃銓斌、大學生黃彥揚、李哲瑋、許正岡獲得晶心科技2022晶心盃RISC-V創意大賽佳作。
◆材光系郭紹偉教授指導碩士生胡渙渝榮獲2023高分子年會海報論文競賽光焱永續研究獎 「Construction of Ultrastable Conjugated Microporous PolymersContaining Thiophene and Fluorene for Metal Ion Sensing andEnergy Storage」。
◆材光系郭紹偉教授指導碩士生周鼎智榮獲2023高分子年會海報論文競賽優等獎「利用雙官能基半倍矽氧烷籠狀寡聚物為基礎與雙嵌段共聚物進行混參的複合奈米中孔洞材料」。
◆材光系蔣酉旺教授指導碩士生項遠榮獲2023高分子年會英文口頭論文報告競賽優等獎 「Ultrafast to Fabricate Block Copolymer Photonic Crystals with Tunable UV-to-Visible Bandgaps」。
◆材光系蔣酉旺教授指導碩士生馬克丞榮獲2023高分子年會海報論文競賽優等獎 「Nanoporous Network-Structured Materials from Homopolymer Blends」。
◆材光系陳致光副教授指導碩士生陳冠霖、大四生廖元皓榮獲2023高分子年會海報論文競賽優等獎「應用於基因傳遞之具有 polyethylene glycol 修飾之 charged polylactide 之化學結構最佳化」。
◆材光系曼哈迪助理教授指導碩士生王靖涵榮獲2023高分子年會英文口頭論文報告競賽優等獎「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for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and Hydrogen Evolution from Water」。
◆光電系王璿森博士生榮獲EPS-QEOD Travel Grant Student Award (TGSA)。
◆光電系朱伯芝同學榮獲6th ACS Taiwan Graduate Student Conference 優秀口頭報告獎。
◆光電系李晁逵教授指導杜哲武碩士生榮獲2023物理年會佳作。
◆光電系碩士班陳彥勳同學、大學部葉元任同學榮獲111學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團體組-管樂合奏-大專團體A組特優。
◆光電系大學部蔡承益同學榮獲111學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團體組-國樂合奏-大專團體B組優等。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指導研究生余英良、何詠詩及李信佳,榮獲大專校院綠色化學創意競賽佳作。
◆環工所陳威翔教授、袁中新教授指導畢業生陳冠甫博士、郭浩安、林鈺豪、陶文君、賈雅婷、李佩芯、林貞妤榮獲2023精準環境醫學國際研討會:環境荷爾蒙的生物監測與臨床轉譯(ISPEM)壁報論文優秀獎。
◆環工所林淵淙教授指導研究生程培正及卡西恩,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112年第73屆工程論文獎。
◆環工所林淵淙教授指導研究生程培正及卡西恩,榮獲112年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論文獎。
◆環工所彭彥彬副教授指導研究生陳武興,榮獲2023年第37屆環境分析化學研討會優良口頭論文獎
●TOP
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校友通訊
聯絡人:劉玥妏
E-mail: aex@mail.nsysu.edu.tw
電話:07-5252000轉4001-4004
傳真:07-5254009
通訊地址: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