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立首件產學成果!中山大學工學院攜立陶宛開發高功率薄片雷射...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團隊開發創新綠色整治技術 土壤復育成本降五成...

PM2.5導致肝腎中毒! 環工所袁中新教授與長庚研究登國際期刊...

智慧養殖科技 資工系及海科系團隊榮獲第19屆國家新創獎...

 
「贏」戰數位綠能浪潮 中山大學工學院辦工程聯合年會...

提升國際競爭力 工學院聯合專題競賽首推全英參賽...

提升環工競爭力 環工所辦全國環工學會年會暨研討會...

「英語桌遊X一起玩英文」英語學習角落活動...

 
  111學年度第2學期新進教師

材光系王映樵專任助理教授...

 
把駕訓班搬回家! 中山電機系師生打造擬真駕駛訓練器...

 
2023年「台達企業環境倫理研究獎助」,報名時間至2023/05/20止...

 
教師風采...

110學年度第2學期本校「教學優良課程」本院教師名單...

學生榮譽...

110學年度第2學期學士班學生書香獎得獎名單...

 
臺立首件產學成果!中山大學工學院攜立陶宛開發高功率薄片雷射

臺灣與立陶宛合作的第一件產學成果出爐!國立中山大學團隊結合國內大學、企業與立陶宛雷射公司的切磨拋與鍍膜技術,在國科會、教育部及外交部的經費支持下,近日架設與完成驗證第一台高功率薄片型雷射(thin disk laser, TDL),吸引立陶宛雷射協會會長格迪米納斯.拉丘凱蒂斯(Gediminas Račiucaitis)親至中山參訪。雙方除助攻臺立雙邊雷射科研領域,更希冀提升臺灣晶體材料工業、雷射加工與測試等研發能力,共創雙贏。

首任立陶宛駐臺代表盧百利(Paulius Lukauskas)日前抵台履新,立國參訪團中,雷射協會會長格迪米納斯.拉丘凱蒂斯(Gediminas Račiucaitis)至中山大學進行為期三天的深度訪問,由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教授兼國際長周明奇陪同,參訪中山晶體研究中心與光電系超快高功率雷射與高速光學量測中心,包括晶體生長實驗室、光電技術與材料診斷實驗室、理論光電實驗室及光電調變實驗室等。雙方討論除涵蓋雷射與晶體材料技術、相關產業發展需求,也在學生展演實驗時交流解說,助力中山大學光電與材料相關人員與立陶宛科學與技術中心(Center for Physic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FTMC, Lithuania)之間的合作與人才培育。

立陶宛雷射工業與相關技術應用為世界尖端,此次立陶宛雷射協會會長參訪,主要針對近日中山大學團隊,包括材光系教授周明奇、光電系教授李晁逵、副教授林元堯團隊與中央大學教授鍾德元聯手企業研發的第一件臺立產學成果—「薄片型雷射」進行交流與討論。周明奇指出,薄片型雷射為一重要的高功率雷射,體積小、可提供高散熱功能,應用面廣但難度相當高。本次Dr. Račiucaitis提出許多包含散熱、塗層(coating)及黏合(bonding)的建議,也參訪光電系副教授林元堯「旋光雷射(optical angular momentum, OAM)」與工學院副院長邱逸仁「高速矽光子與半導體積體光子」相關實驗。

2022年初中山大學於立陶宛FTMC中心成立臺立半導體暨材料科學中心(Taiwan and Lithuania Center for Semiconductors and Materials Science )。中心的研究議題即聚焦於「次世代化合物半導體的雷射切割」及「開發高功率薄片型雷射晶體」等,結合中山大學的晶體技術與立陶宛的雷射科技等各自優勢,共同發展先進雷射系統。

中山大學已與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維爾紐斯科技大學及考納斯理工大學三所一流高等學府締約,為全國唯一獲外交部「臺灣—立陶宛半導體人才與研究獎學金Taiwan-Lithuania Semiconductor Talent And Research Scholarship Program(STAR Program)」計畫補助的大學。2022年中山已有6名學生至立陶宛交換,立國則有4名學生來中山學習。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25期)
●TOP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團隊開發創新綠色整治技術 土壤復育成本降五成

     
國立中山大學環工所開發創新綠色整治技術,協助國內污染土地之整治復育工作,加速後續活化再利用及開發。甫榮獲教育部第66屆學術獎的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高志明,其團隊研發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處理綠色整治技術及生物復育藥劑,使業者整治成本降低至少五成,並避免產生二次污染,可兼顧經濟和效益。高志明團隊所開發的相關技術,目前亦成功應用在半導體科技大廠綠色整治,復育活化污染土地。

「土水污染整治工作動輒數千萬,若無對症下藥,花費金額相當可觀」,高志明指出,土水污染分三大類,包括重金屬污染、石油碳氫化合物等油品污染,和如乾洗業、製造業、金屬表面處理業等產業使用的含氯有機溶劑污染,業者須按法規整治,但要成功復育並不容易。例如前身為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桃園廠受含氯有機溶劑之三氯乙烯致癌物污染,花費數億元及超過20年之整治,至今仍因諸多因素而尚未解除列管。因此污染場址之整治復育工作,首先必須完成精準污染調查,掌握污染物特性及污染程度和範圍,並選擇適當整治工法,方能加速整治工作,達到整治目標及解除列管。

高志明表示,研究團隊開發之綠色及永續整治技術,以生物整治、被動系統、現地處理及節能減碳概念進行污染改善,綠色整治技術對環境友善且無二次污染問題,具極高發展潛力。除了價格具競爭力,成本較國外相同技術,可降低5成以上,更能針對土水場址的地質條件、水文環境「客製化」藥劑,已成功協助整治國內多處污染場址,使其解除列管,並做到實場化、模組化及自動化。高志明舉例,他們曾調整藥劑黏稠度,令其延長在中部岩層地下水流動快速區域的使用壽命,幫助企業節省用藥量;去年起,他們與和協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生物整治藥劑,協助工程顧問業者與國內半導體科技大廠綠色整治,成效獲業者肯定,並達到預期目標。

高志明進一步針對含氯有機溶劑污染的生物整治技術說明,生物整治藥劑的核心為開發可做為替代碳源的基質,令其可被微生物利用、強化可分解污染物質的微生物增生。以三氯乙烯為例,生物分解三氯乙烯,需透過氫離子跟氯反應結合,逐步分解為無毒的乙烯,因此整治過程要控制環境,確保氫氣持續產生取代氯離子。然而,基質被生物利用後所產生的副產物有機酸易造成水質酸化,抑制微生物生產氫氣,同時造成水資源污染,因此團隊透過加入酸鹼中和緩衝劑等手法,所開發基質可緩和因厭氧反應造成水體酸鹼值降低的問題,維持環境適當的酸鹼條件,逐步分解有害物質,藉以達到綠色整治目的。

「成本降低可提高業者解決污染問題的意願,加速環境復育、土地活化再利用,友善周邊環境,免背負污染場址惡名,盼能達到民眾、企業及政府三贏。」高志明表示,團隊開發的技術可同時運用摻配奈米鐵之藥劑,使之與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鐵沉澱物,可同時達到還原含氯有機物及沉澱硫化物之目的,以擴大整治面並降低硫化物造成的異味問題。面對重金屬污染,團隊開發植物萃取可溶出重金屬的綠色螯合劑;在油品污染上,則開發加速土壤地下水中微生物生長的基質和藥劑,從污染場址蒐集篩選分解具有可分解油品的微生物,提升油品的分解效率,並利用冷凍乾燥技術將微生物製成易輸送的菌粉,使微生物易於保存並使其壽命顯著提升。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28期)
●TOP

PM2.5導致肝腎中毒! 環工所袁中新教授與長庚研究登國際期刊



若無法正常瀏覽影片,請點選網址
https://youtu.be/J6LXqr18i3k

最新科學證據指出吸入PM2.5可能導致肝、腎中毒!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袁中新攜手高雄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鄭富仁,採集高雄臨海工業區細懸浮微粒PM2.5進行小鼠實驗,發現在高雄冬季空品不佳下呼吸5週所吸入的PM2.5濃度,就足以導致肝臟、腎臟的毒性,2篇研究成果雙雙登上國際頂尖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生態毒理學與環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PM2.5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告的致癌物,許多研究證實對肺部和心臟造成危害,袁中新和鄭富仁研究團隊另闢蹊徑,首度將PM2.5分離成水溶性萃取物和殘留微粒,分別經由氣管灌注到5組實驗小鼠肺部麻醉暴露10次,並觀測PM2.5對肝臟、腎臟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不管是水溶性萃取物或殘留微粒,均會導致肝功能指數上升與早期腎臟病變。」鄭富仁解釋,肝與腎都是處理外來毒素的器官,微粒會使小鼠肝臟白血球浸潤、發炎反應增加,而水溶性萃取物則會導致肝臟不正常增生反應,兩者機轉不同,證實PM2.5是一個複合化合物,不同成分造成不同的健康危害,但均會導致肝毒性。腎臟方面,無論水溶性萃取物或微粒,都會出現發炎增生反應和早期腎臟病變,推測PM2.5會造成腎臟調控失能,血壓上升,進而影響心血管收縮,可作為未來醫學應用的參考依據。

「特別的是,研究中所採用的暴露劑量和正常小鼠在高雄冬天所吸入的PM2.5量差不多,就已能觀察到肝、腎毒性的病變。」袁中新解釋,實驗劑量為每週約吸入44微克PM2.5,並持續暴露5週,而44微克與高雄冬季空品不佳時的PM2.5濃度相近。

不過,PM2.5採集相當不易,一次完整的小鼠暴露實驗共需約3萬微克PM2.5。袁中新指出,冬春季PM2.5濃度較高,經常超標,夏季到秋季相對較低,評估風向與季節,決定在臨海工業區採集PM2.5,共出動4台PM2.5採樣器連續運作1個月才大功告成。分析PM2.5水溶性萃取物中主要含有那些重金屬及離子成份,如:鈦、釩、鎳、鉛及硫酸鹽、硝酸鹽等,而微粒成分則含有有機碳、元素碳、重金屬和其他有機化合物,「我們呼吸的同時,可能也吸入了這些有毒物質。」

袁中新強調,PM2.5除了會導致急性的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惡化、長期暴露的肺癌風險增加以外,也可透過體內循環系統影響到腎臟、肝臟等器官,造成其他病變,除了改善空氣品質以維護健康,也建議民眾在空氣品質不佳、PM2.5濃度高峰期間,減少到戶外劇烈運動,儘量待在室內環境或使用空氣清淨機。

中山大學跟長庚醫院研究計畫合作行之有年,袁中新表示:「跨領域合作研究能大幅提升研究水準」,不只成功在高影響因子期刊發表,對未來環境工程與醫學方面亦提供很好的基礎研究模式,雙方今年也順利獲得國科會研究計畫經費的補助,持續進行PM2.5相關研究。

期刊連結:

Repeated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constituents lead to liver inflammation and proliferative response in mice

Kidney damage induced by repeated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26期)
●TOP

智慧養殖科技 資工系及海科系團隊榮獲第19屆國家新創獎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黃英哲教授、張雲南副教授、鄺獻榮教授、海洋科學系劉莉蓮教授組成「智慧養殖科技團隊」,所研發的「眼見為憑:應用於蝦隻養殖之人工智慧水下影像辨識及智慧投餌技術」榮獲第十九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肯定。

蝦類為底棲生物,白蝦養殖因池水混濁,現階段多以蒐集水質環境資訊作養殖管理,缺乏直接觀察水下白蝦的攝食及生長大小情況等即時生物資訊,可能因誤判或者察覺風險時機延誤而造成重大損失。黃英哲教授說明,團隊開發的人工智慧水下影像辨識及智慧投餌技術具備「AI智慧投餌」、「AI量測蝦隻大小」、「腸線觀察」、「活動力觀察」等功能,可24小時即時觀察水下生物狀況,並以AI大數據分析為蝦農補上完整的生物資訊。

團隊表示,此一系統已進行場域實證10家,系統雛型發展成熟度達到 TRL6,核心技術AI影像辨識準確度高達90%。已於東港水試所驗證,可幫助提升育成率20%,提高換肉率6%,產量提升26%。團隊補充,關鍵技術有完整全面的專利佈局,現已開發6項16件專利,包含台灣、美國、中國大陸、東南亞國家。技術已洽談廠商47家,包含養殖場21家,設備廠商11家,太陽能廠商5家,生技廠商4家,物聯網雲端服務廠商2家,其他單位4家,對產業深具影響力。

全球白蝦智慧養殖市場前景樂觀, 2021年全球白蝦產量規模700萬公噸,平均年成長率8%;團隊預估全球智慧養殖科技的市場可達新台幣4,200億(約14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未來有信心立足台灣、佈局全球,以AI影像辨識科技幫助養殖產業智慧化作出貢獻。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27期)
●TOP

 
「贏」戰數位綠能浪潮 中山大學工學院辦工程聯合年會


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主辦中國工程師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及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高雄市分會111年聯合年會,以「贏向數位・AI・綠能新浪潮」為主題,呼應近年國家致力推動的「5+2創新產業」與「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活動近200位工程人士及各界貴賓與會。

本次年會由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負責籌辦,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表示,由於近年數位化、智能化已成為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加上綠能及再生能源日益重要,工學院作為中山大學之重點學院之一,順應全球高科技產業潮流及國家重點領域發展政策,著重發展半導體、綠能、資安等領域的先進技術,致力培育尖端工程人才。期望透過此次聯合年會,藉由工程人才交流,共同提昇國家競爭力。

大會主席、中國工程師學會高雄市分會理事長伏和中感謝中山大學籌辦本次年會,並致謝各界熱情參與。聯合年會報告中國工程師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及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三分會近期會務推動重點,伏和中理事長也邀請民間企業加入學會,持續推廣學會業務。三分會理事長並頒發各類工程獎項,表彰各分會傑出及優秀工程教授、工程師和團體的貢獻。

本次共有2場主題演講,「循環經濟及脫碳供應鏈」呼應全球節能減碳行動,「資訊安全挑戰及展望」則因應「資安即國安」的國家戰略議題。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高志明以「循環經濟及脫碳供應鏈」為題介紹,他談到,「淨零」已成為全球無可迴避的責任,同時也是企業的生存課題,如何能更有效率地運用已經開採出來的資源,避免大量資源的浪費,藉此提高其使用效率,是達成淨零排放的關鍵策略。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范俊逸院長闡述「資訊安全挑戰及展望」,在科技發展的推波助瀾,以及疫情衝擊下的遠距辦公型態,資安挑戰和風險大幅提升,落實資安防護刻不容緩,尤其基礎的軟硬體設備及高階主管,更是資安防護環節中的關鍵角色。

本次年會參訪活動除乘船遊港,藉由海上的視角來欣賞高雄之美,也安排國立中山大學機電系的「智慧製造工廠」,參訪學生實際操作CNC智能加工機、金屬3D列印機、智慧機械手臂等儀器設備,具體體現如何在製造過程中,與新一代數位化科技結合,形成機聯網服務體系並有效優化製程。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27期)
●TOP

提升國際競爭力 工學院聯合專題競賽首推全英參賽


國立中山大學舉辦工學院聯合專題競賽,為工學院師生成果展示及跨域交流平台,師生發揮工程專業,激發多元創新思維,探索社會議題。活動自107年度創辦至今已邁入第五屆,逐年擴大競賽規模,增益競賽的參與層面與多元可能性,自首屆中山大學工學院5學系參賽,擴展至今年4校13系所學程合計共133組參賽作品,五年來累計競賽組數多達680組。2022年為落實雙語教育政策,更鼓勵學生全英語參賽,未來將持續擴大辦理,進一步擴散活動效益。

本屆活動參賽科系包括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資訊工程學系、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光電工程學系、環境工程研究所、通訊工程研究所,並邀請工學院電機電力工程國際碩士學位學程、電信工程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外籍師生參與。跨校單位則有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海洋科學系及電機工程系等,共同參與展示、相互切磋,促成跨領域對話平台,將共學社群效益發揮至最大值。

工學院院長范俊逸教授表示,為營造學以致用的校園國際氛圍,以增益學生國際交流經驗,本屆特別加碼鼓勵使用全英語參賽的隊伍,藉由具體獎勵措施提高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活動承辦單位、中山材光系主任郭紹偉提到,本屆近三分之一學生參與英語專題展示,而為了支持中山雙語政策並展現推動雙語教育決心,材光系全數參賽隊伍皆使用英語進行專題展示,以培養學生專業英語口語簡報能力。未來將持續推廣,厚植學生英語表達及溝通的自信心,進而拓展其國際視野及全球移動力,以提升將來職業生涯之國際競爭力。

聯合專題競賽作品多元,舉凡疫情因應、醫療相關以及永續議題等,隊伍也多有跨校合作。如海軍官校海科系團隊及中山機電系跨校合作,共同發表專題作品「時頻分析技術運用於水面自主無人載具水下噪音分析」,專題整合自走式無人水面載具與水下聽音系統,以蒐集海域環境噪音,並透過時頻分析技術分析水下噪音特徵。海軍官校團隊表示,為確保系統順利運行,會定期在指導教授的陪同下至西子灣等鄰近海域進行實海域測試與水下噪音收集,實際量測結果不僅作為該專題研究數據,提升學生專題研究能量,也可應用於中山學生研究之中,雙方皆從此跨校研究合作中獲益良多。

本屆專題作品處處可見針對COVID-19疫情引起的生活變遷進行反思,藉由科技創新思維及技術研發,正面迎向與疫情共存之後疫情時代。在居家生活議題方面,為提供居住隔離者有效便捷的居家健身管道,中山機電系團隊開發「智慧動作偵測健身鏡」,透過攝影機捕捉真人運動,利用骨架辨識程式進行姿勢準確度之校準;中山通訊所隊伍基於人工智慧及姿態辨識演算法開發健身APP,可代替指導教練協助健身者獲得姿勢動作的調整建議。此外,為因應疫情下網路購物日漸取代實體購物,中山資工系團隊創建一套3D試衣系統,消費者上傳全身照至系統進行虛擬試裝,藉由系統生成的人體三維模型的立體效果圖,有效模擬著裝效果,可有效降低退貨率,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

除了因應疫情,也有許多專題作品探索醫療相關議題,發展工程技術在醫療臨床實務的跨領域應用。中山光電系專題作品「類骨質3D列印複合材料應用於顳骨及鼻竇手術模擬器」與材光系、高雄長庚耳鼻喉科團隊進行跨系所跨校合作,共同開發類骨質手術模擬器,利用廢棄蚵殼回收製成抗菌粉,添加入樹脂形成類骨質環保抗菌光固化複合材料,未來可望以低成本的列印模型取代大體骨骼器官,成為醫師模擬手術訓練用的利器。中山電機系作品「核磁共振MRI技術應用於地磁定位」則因應日漸增長的磁共振成像分析需求,製作簡易版的核磁共振儀,以地磁量測進行磁共振定位,患者可於任何地方接受磁振造影檢查,不僅讓患者及時受檢,也可減輕醫院核磁共振檢驗室的負擔,造福急症病人、行動不便患者及寵物。中山機電系專題「評估視覺系統控制功能的深度學習方法」、「阿茲海默症人臉對稱性辨識」,藉由檢測被觀察者的眼球運動及臉部對稱性,以利評估罹患阿茲海默症可能性。

此外,為呼應全球節能減碳行動,逐期落實減碳目標,中山大學訂定2048年為碳中和目標年,此次活動多組專題作品可見對環境永續及汙染防治等議題之關注。中山環工所與高大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共推出14組專題作品,內容涵蓋污染物處理技術及綠色能源開發等領域。例如中山環工所專題作品「以還原氧化石墨烯建構Z型異質結CeO2/TiO2光熱催化氣態元素汞之效率探討」,即以開發能於較低溫環境光熱催化氧化Hg0之新型光熱觸媒為研究目標,其研究成果可應用於燃煤電廠排放含汞污染物之處理;高大專題作品「以廢棄資材製備碳化矽應用於廢水處理之研究」,則以降低廢輪胎做為衍生燃料的處理占比,減少碳排放量,並開發不同的綠色去化管道為研究目標,增加且完善整體廢棄資材之循環去化途徑。中山材光系也有多組專題作品探索工業有機污染物解決之道和能源耗竭議題,作品「共價有機骨架應用於光催化降解有機污染物和產氫」透過光催化來降解污染物,將供體-受體型多有機聚合物用於處理污水和產氫的異質光催化,該材料具備出色的光催化降解與產氫能力,有潛力作為染料分子降解和產氫的有機光催化劑。

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聯合專題競賽邀請業界專家與校內教授共同擔任評審,透過展現技轉潛力與學研亮點,學生不僅能深化學習成效,更能練習自我行銷策略,展現專業形象,打造專題品牌。未來工學院系所也將逐步與中山其他院系所合作,組成跨系所研究團隊,培育具備複合性專業知識、創新合作精神及協調統合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26期)
●TOP

提升環工競爭力 環工所辦全國環工學會年會暨研討會

「第三十四屆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年會暨各專門學術研討會」由國立中山大學與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主辦,國科會工程處工程中心、台灣港務公司高雄分公司及南部各大專院校共同協辦,年會除舉辦專門學術研討會、專題論壇、專題演講,並有環保主題競賽、環保主題活動及高雄港遊港。整體規模包括參與人數、投稿數及活動豐富程度為歷屆之最,更凝聚產官學研環工共識。

籌備委員會主席、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袁中新提到,此次年會共辦理7場專門學術研討會,且為增進各專門學術研討會的深度及廣度,特邀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輔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國立高雄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土木工程系,分別辦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廢棄物處理技術研討會、環境資訊與規劃管理研討會、土壤與地下水研討會、環境與安全衛生研討會、環境工程實務技術研討會。各類活動吸引本屆研討會超過800人與會,總投稿篇數達500篇,論文口頭發表總數約為350篇,海報發表總數約為150篇,為歷屆與會人數最多且投稿篇數最多的年會。

兩天年會期間共舉辦7場專題論壇,包括學術論壇「環境材料與前沿科技論壇」和「女性/青年/國際學者論壇」;產業論壇「空氣品質與污染防治論壇」、「再生水資源永續論壇」、「高雄市城市轉型下的土壤地下水治理」;以及政策論壇「淨零排放論壇」與「資源循環論壇」。各論壇分別就學術、政策及產業等議題,邀請學術界、政府單位及產業界先進,就目前國內外政策、措施和作為進行分享及討論,提供產官學界意見交流的平台。

除7場專門學術研討會和7場專題論壇外,大會另安排3場專題演講、2場專題競賽、高中學生環境工程學涯探索活動、氣膠科普活動及高雄港遊港活動。會議活動邀請國內重要產官學研代表出席,包含行政院環保署張子敬署長及蔡鴻德副署長、國立中山大學蔡秀芬副校長及工學院范俊逸院長、高雄市政府環保局張瑞琿局長、南投縣政府環保局李易書局長、基隆市政府環保局賴煥紘局長、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李丁來副總經理、中國鋼鐵公司環保處吳一民處長、國立中央大學環工所歐陽嶠暉榮譽教授及國立台灣大學環工所楊萬發名譽教授等,透過會議成功創造不同環工領域人士多方互動的機會,從而結合產官學研之討論溝通,達到凝聚產官學研共同提升環境工程領域競爭力之目的。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27期)
●TOP

「英語桌遊X一起玩英文」英語學習角落活動

本院與機電系合辦之英語學習角落系列活動-「英語桌遊X一起玩英文」,邀請到點滴救英文Ryo老師擔任活動講師,講師以自身經驗傳授學生如何使用不同的媒介學習英文,並藉由聚會類桌遊讓學生使用英文溝通、學習新單字和文法,在遊戲的過程中,同學們自然而然地使用英語和同組組員互動對話,過程中利用手機字典查詢沒有學過的新單字或文法,也讓學生有更多學習的機會,學生也熱烈回饋,並表示:透過遊戲方式能讓他們勇敢地用英語和其他人互動溝通,還希望遊戲時間能更長,十分意猶未盡!
●TOP

 
材光系王映樵專任助理教授


Dr. Ying-Chiao Wang is currently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and Optoelectronic Science (MOES),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NSYSU), Taiwan.He pursued his Ph.D.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the area of Material Science in 2015. Afterwards he joined distinguished young researcher position at the Ningbo Institute of Materi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rom 2016 to 2018. After that, he worked as the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School of Engineering, Nagoya University in 2018. In the same year, he was selected as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Young Scientists (ICYS) Research Fellow at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 (NIMS), which is a competitive position for young researchers to conduct independent research at NIMS. From 2022 to 2023, Dr. Wang continued his postdoctoral research at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Materials Nanoarchitectonics (MANA), NIMS, and in May 2023, he worked as a materials engineer at iLab, Foxconn Technology Group. His research interests have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lution‐processed nanomaterials and thei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
●TOP
 

 

把駕訓班搬回家! 中山電機系師生打造擬真駕駛訓練器



若無法正常瀏覽影片,請點選網址
https://youtu.be/UI-N4ZZqBVg

若無法正常瀏覽影片,請點選網址
https://youtu.be/uzcDI0TyWGYg

不用到駕訓班風吹日曬,在家也能學開車!?體感科技風潮席捲全球,國立中山大學聯手全球體感娛樂設備龍頭智崴集團成立「多維度體感實驗室」推動跨領域人才培育,電機工程學系師生運用虛擬實境科技與3D遊戲基礎軟體,建構擬真駕駛訓練機和音準練習器,前者百分百還原駕訓班細節,彷彿身歷其境。

「啊,又撞到了!」遊戲開始,玩家化身駕駛,手握方向盤、腳踩油門煞車、D檔前行,依序完成路邊停車、倒車入庫、S形彎道、上下坡等關卡,也要停等紅綠燈、平交道停看聽,與駕訓路線別無二致,更如真實考試一般,滿70分才能順利「考取駕照」。

電機系碩二生王奕翔表示,他在駕訓班練習過程中,發想近年有愈來愈多用來訓練飛行員和賽車手的飛行和賽車模擬器,不只能在舒適環境進行基礎訓練,也能避免在不熟練的過程中操作不當而暴衝,減少真實傷害,因此與同學組隊研究,耗時半年透過遊戲製作軟體unity 3D建構遊戲。

「為了擬真場景,我們去駕訓班實際考察」,王奕翔表示,團隊仿照真實路線圖換算比例尺,路寬3.2公尺換算成25格座標,遵循應考核心項目扣分,如路邊停車為扣16分且只扣一次,闖紅燈者扣32分等。車輛則使用現成3D模型,自行設計汽車性能,並考量遊戲是第一人稱視角,製作3個後照鏡,並使用照相機產生鏡相相反的視角,達成後視鏡的影像效果。

王奕翔說,最困難的部分是調整車輛的轉向與加速能力,讓駕駛體驗更貼近現實,避免煞車不靈敏或急速煞停。不過因預算有限,使用的市售賽車遊戲方向盤轉0.5圈約等同汽車方向盤轉1.5圈,手感有差,視角上需用方向盤上的方向鍵或者頭盔轉動,較為受限。他指出,未來可新增路駕情境,模擬更多突發狀況,更加實用有趣,也有機會幫助駕訓班成本減少、增加訓練人數,還可以將系統與真車進行連結,使用攝影機和其他感測器,使駕駛可以遠端對車子進行控制,可以應用到運送危險物品等,減少駕駛風險。

此外,已畢業的電機系碩士班學生還設計出一款小遊戲「音準練習器」,遊戲呈現惡龍正在追逐玩家,為了戰勝惡龍,玩家要對麥克風唱出樂譜,音準有在預設範圍內,就能成功對惡龍發出攻擊光波,若走音,則惡龍會吐出烈火攻擊,直到一方血條歸零。

碩二生趙晨皓表示,其理念是將兒童學音樂過程中枯燥乏味的爬音階練習,透過這款小遊戲的,希望讓練習音準的過程更有趣。其設計原理是使用unity與麥克風連接,收到聲音後,利用快速傅立葉變換的演算法,過濾出需要的頻率區間,並透過音波最大振幅區域的頻率換算音階,在濾波器的設計上需反覆調整與改良,才能做到只消除雜音並正確判讀人聲音階。趙晨皓表示,未來希望能增加音階範圍與歌曲數量,讓遊戲互動性更高。

電機系副教授邱日清表示,新型態體驗經濟引領著龐大商機,成為各界爭相投入的新領域新藍海,整合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MR(混合實境)等創新應用導入教育、醫療、博物館等不同領域,他也開設「多維度媒體實務」課程,以專題引導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基礎知識背景,並每學期帶領學生前往智崴集團觀摩,上述的例子,就是學生精彩的研究與專題成果。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24期)
●TOP

 

2023年「台達企業環境倫理研究獎助」,報名時間至2023/05/20止


為培育台灣學界於企業環境倫理議題相關人才,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委託社團法人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遴選國內大專院校企業環境倫理相關學科優秀教師,獎助其在國外短期研究(以六個月為原則),以擴大其在企業倫理及環境永續議題上的見聞與學養,為台灣企業環境倫理教育紮根落實,進而促使產學界更加重視企業環境倫理。

本獎助為國內唯一贊助大專院校教授於企業環境倫理相關研究,將提供優秀教師每位美金壹萬貳仟元整(USD12,000),供其在國外短期進修之需,並致贈獎牌一座。有興趣申請之教師需符合下列條件:

一、國內任教企業倫理或環境永續相關學科三年以上,並有意開設或撰寫企業與環境相關課程或論文為優先。

二、研究主題須與企業環境倫理等議題相關。

三、每年度名額以二位為上限。

申請時間即日起至112年5月20日止。請將申請文件(一式三份)郵寄至社團法人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台達企業環境倫理研究獎助金專案」(台北市110信義區信義路五段100號9樓)收,申請文件需含申請書、推薦書、研究計畫書、出國行程表、預算表。

活動詳情詳見網頁(https://www.delta-foundation.org.tw/newsdetail/592)。

詳情可洽聯絡窗口: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02-27557666#90248;cbeea@cbeea.org.tw;110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100號9樓。

2023台達企業環境倫理研究獎助申請書
2023台達企業環境倫理研究獎助徵件辦法
(摘錄自電機系網頁)
●TOP

 
教師風采

◆本院教師榮獲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1)名單:
單位 教師 教師 教師 教師
電機系9位 翁金輅 鄧人豪 林惠民 陳朝順
王朝欽 洪子聖 盧展南 莫清賢
劉承宗
機電系4位 潘正堂 謝曉星 魏蓬生 黃永茂
資工系4位 蔡崇煒 林俊宏 王友群 范俊逸
材光系3位 Klaus H.Ploog 高伯威 郭紹偉
光電系1位 魏嘉建
環工所2位 高志明 楊金鐘
通訊所1位 溫朝凱
◆2022年8月1日起新上任之主管如下:
  (一)副校長:通訊所郭志文教授
  (二)半導體及重點科技研究學院院長:電機系黃義佑教授
  (三)國際長:材光系周明奇教授
  (四)副總務長:機電系王郁仁教授
  (五)資工系主任:王友群教授
◆以下老師110學年度第2學期通過升等!!
  (一)電機系施信毓老師升等為副教授
  (二)機電系王郁仁老師升等為教授
  (三)電機電力工程學程蘇健翔老師升等為副教授
◆以下老師111學年度第1學期通過升等!!
  (一)電機系陳伯煒老師升等為副教授
  (二)機電系胡龍豪老師升等為教授
  (三)機電系李卓昱老師升等為副教授
  (四)材光系王致傑老師升等為副教授
◆電機系盧展南教授及環工所袁中新教授榮獲日月光集團講座教授。
◆電機系翁金輅教授團隊「6G學術研發中心先期規劃計畫」獲國科會核定通過。
◆電機系盧展南教授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111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
◆電機系盧展南教授榮獲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2022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教育典範獎」。
◆電機系劉漢胤助理教授榮獲「IEEE Best Young Professional Member Award」。
◆機電系林哲信教授、機電系潘正堂教授及材光系黃志青教授榮獲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2022 Annual Best Paper Award
◆機電系李卓昱助理教授參加國科會工程處111年度「產學計畫成果發表暨績效考評會」,榮獲產學成果-海報組特優獎。
◆機電系蔡尚南助理教授榮獲2022第五屆先進複合材料國際會議(ICACM 2022)傑出口頭報告。
◆資工系黃英哲、張雲南、鄺獻榮三位教授及海科院研究團隊榮獲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第19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
◆資工系陳坤志副教授榮獲教育部111年度智慧晶片系統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成果發表「示範模組教材獎」。
◆材光系陳智彥助理教授榮獲「111年材料科學學會MRS-T」優秀年輕學者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榮獲「教育部第66屆學術獎」。
◆環工所林淵淙特聘教授榮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環工學門召集人。
◆通訊所溫朝凱教授入選為2022高被引學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
●TOP

110學年度第2學期本校「教學優良課程」本院教師名單

單位教師 課號課程名稱
電機系 劉漢胤EE3113化合物半導體概論
EE5142高速電子與光電元件
吳珮歆 EE1201微分方程
李宗哲 EE5712高等類比積體電路設計
陳昶孝 EE4108微電子技術
EE5139醫用電子
魏家博 EE5737電腦視覺
EE5809三維視覺
馬誠佑 EE5112固態電子元件(二)
莊豐任 EE4107半導體元件(二)
EE5105光電元件
施信毓 EE5710系統晶片設計
EE5732超大型積體電路數位訊號處理
謝東佑 EE4718高可靠度系統之設計、測試與應用
高崇堯 EE2200B線性代數
莊子肇 EE1201微分方程
謝耀慶 EE5430諧振式電力電子轉換器
周孜燦 EE5326演算法設計及分析
李錫智 EE3314類神經網路導論
EE5303人工智慧(二)
洪子聖 EE5514射頻通訊電路設計
陳伯煒 EE3310離散數學
鄧人豪 EE5409電力系統可靠度
盧展南 EE2400電路學(一)
機電系 王郁仁 MEME572機電傳動系統
MEME328A機械設計原理(二)
MEME208A機動學
何應勤 GEAI1303工程倫理
莊婉君 GEAI1345半導體製程導論
林哲信 GEAI1366應用電子學
GEAI1333工程化學
郭振坤 MEME505高等熱力學
胡龍豪 MEME106機電材料
許煜亮 MEME209應用電子學
MEME552深度學習理論與應用
劉耿豪 MEME206A工程數學(二)
MEME542隨機過程與模式
謝曉星 MEME307A熱傳學
潘正堂 MEME210微機電製程實務
蔡尚南 MEME202A應用力學(二)
楊儒 MEME509太陽能工程
彭昭暐 MEME545非線性系統及控制
郭清德 MEME202應用力學(二)
MEME5110先進功能材料於生命科學應用
黃永茂 MEME106A機電材料
MEME531塑性加工學
MEME415工程日文(二)
鄭威利 MEME307熱傳學
嚴成文 MEME547數位訊號處理
資工系 鄺獻榮CSE570電子系統層級設計與驗證
蔡崇煒 CSE223資料探勘
CSE608群體智慧
希家史提夫 CSE282Python 程式設計
王智弘 CSE513安全密碼協定
蔣依吾 CSS134智慧城市與智慧運輸趨勢、發展及課題研析
賴威光 CSE350電腦網路
楊昌彪 CSE290高等程式設計與實作
陳坤志 CSE122微積分(二)
陳嘉平 CSE280機率學
徐瑞壕 CSE490安全電子商務
GEAE2406現今科技與社會
洪宗貝 CSE572模糊理論
張玉盈 CSE360編譯器製作
CSE585資料庫系統
材光系 曼哈迪 MOES233有機化學(二)
羅承慈 MOES319高分子物理
光電系 黃文堯EO5034光電實驗(一)
李炫錫 EO2018電子學實驗(二)
王俊達 EO1046光電替代能源概論
于欽平 EO1054創新資訊科技應用與創業
EO2020電磁學(二)
GEAE2616光電生活與能源永續
EO5016積體光電元件原理與設計
林宗賢 EO2016幾何光學實驗
環工所 高志明 ENVE765地下水污染與整治
施育仁 ENVE521書報討論
袁中新 ENVE543空氣污染物採樣與分析
ENVE721書報討論
GEAE2624污染防治與環境管理
林淵淙 CE103自來水工程導論
張耿崚 ENVE924專題演講(一)
黃柏榮 ENVE599儀器分析
ENVE553廢棄物資源回收及再生
ENVE925專題演講(二)
陳威翔 ENVE533理化處理
張耿崚 ENVE566異味及揮發性有機物控制技術
彭彥彬 ENVE535環境流體力學
通訊所 溫朝凱ICE539深度學習
陳彥銘 ICE519多重輸入輸出無線通訊系統
ICE538現代錯誤更正編碼技術
曾凡碩 ICE502隨機過程
ICE519多重輸入輸出無線通訊系統
電機電力工程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蘇健翔 EE2400B電路學(一)
電信工程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黃婉甄ICE519A多重輸入輸出無線通訊系統
新可夫 ICE504數位通訊
(摘錄自教務處公告)
●TOP

學生榮譽

◆材光系許盈培同學及光電系林冠吾同學榮獲111年度華立集團獎學金。
◆電機系李貫源同學、資工系林柏均同學及電信學程亞斯旺Jetti Yaswanth同學榮獲「111學年度葉公節教授紀念獎學金」。
◆電機系劉莫翰博士榮獲本校110學年度博士生優秀畢業論文獎。
◆電機系許蒼嶺教授指導學生許維倫、王博弘、周大源、謝欣叡、劉德隆、李柏毅榮獲TANET 2022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最佳論文獎。
◆電機系王朝欽教授指導研究生S. Reddy及R. G. B. Sangalang榮獲2022 IEEE ICICD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C Design and Technology)最佳論文獎。
◆電機系施信毓副教授指導大學部學生陳柔均及呂貞頤同學榮獲 IET ICETA 2022之Best Paper Award。
◆電機系施信毓副教授指導黃繼平同學榮獲 2022大學校院積體電路設計競賽標準單元設計組(研究所組)「設計完整獎」。
◆機電系程啟正教授與資工系陳嘉平教授指導機電系楊震騰、廖秋棻、石承昕、資工系譚丞岡、張郁祥等以上同學共同榮獲2022第六屆創創AIOT競賽「智慧場館組佳作」。
◆機電系李卓昱助理教授指導研究生洪詩涵參加2022全國大專院校產學創新實作競賽,榮獲最佳創新獎。
◆資工系林俊宏教授指導博士生洪詮盛與樹德科技大學團隊共同榮獲2022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電商與金融科技第二名。
◆資工系黃英哲教授指導碩士生黃銓斌、大學生黃彥揚、李哲瑋、許正岡同學榮獲資策會2022第一屆沙崙資安新秀大賽第一名。
◆資工系張雲南副教授指導碩士生夏國豪、邱昱馨及翁郁棋榮獲2022年教育部智慧晶片系統應用創新專題實作競賽智慧環境組「金獎」。
◆資工系楊昌彪教授指導碩士生李子旭榮獲2022年離島資訊技術與應用研討會「論文佳作獎」。
◆資工系楊昌彪教授指導碩士生李紹瑄榮獲2022年組合數學與計算理論研討會「論文佳作獎」。
◆資工系楊昌彪教授指導碩士生蔡元修榮獲演算法與計算理論學會「2022年碩士論文優等獎」。
◆資工系楊昌彪教授指導碩士生朱可欣獲得演算法與計算理論學會「2022年碩士論文優等獎」。
◆材光系郭紹偉教授指導碩士生張湘宜參加中國材料科學學會111年年會,榮獲海報競賽「高分子/軟物質材料領域」優勝。
◆材光系郭紹偉教授指導碩士生官彥伶參加中國材料科學學會111年年會,榮獲海報競賽「高分子/軟物質材料領域」優等。
◆材光系曼哈迪助理教授指導碩士生王靖涵參加中國材料科學學會111年年會,榮獲海報競賽 「光電與光學材料領域 」優等。
◆材光系陳智彥助理教授指導大學生張弘宜、蘇子菱、藍尹辰、劉士匯組成團隊「材光廢柴不想努力了」,榮獲第六屆全國材料知識學堂競賽優等奬。
◆光電系洪勇智教授指導碩士生郭子榕、沈柔萱榮獲OPTIC 2022 student Paper Oral Award。
◆光電系林宗賢教授指導碩士生呂致毅榮獲OPTIC 2022 student Paper Oral Award。
◆光電系于欽平副教授指導碩士生李恩碩榮獲OPTIC 2022 student Paper Oral Award。
◆光電系李晁逵教授指導碩士生黃瓏榮獲OPTIC 2022 student Paper Poster Award。
◆光電系林煒淳助理教授指導碩士生王嫚瑩榮獲TVS-2022 台灣真空年會口頭論文競賽-特優。
◆光電系林煒淳助理教授指導碩士生王繼增榮獲TVS-2022 台灣真空年會口頭論文競賽-優等。
◆光電系林煒淳助理教授指導碩士生朱伯芝榮獲TVS-2022 台灣真空年會口頭論文競賽-優等。
◆光電系林煒淳助理教授指導碩士生黃珮禎榮獲TVS-2022 台灣真空年會口頭論文競賽-佳作。
◆袁中新教授指導江冠臻碩士生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
◆環工所袁中新教授指導研究生曾佑綸、黃國威發表學術論文「 Chemical Fingerprints and Source Resolution of Atmospheric Fine Particles (PM2.5) in an East Asian Industrial Seaport Based on Regular Measurement Data」,榮獲2023 Theory, and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Chiang Mai, Thailand-[DISTINGUISHED ORAL PRESENTATION]。
◆環工所袁中新教授指導研究生顏柏軒、曾俊浩、黃子佑、江冠臻、杜宜潔、曾佑綸發表學術論文「 Temporospatial Varia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ource Resolution of Fine Particles (PM2.5) in the Southeastern Taiwan Island」,榮獲2023 Theory and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Environment—[DISTINGUISHED POSTER PRESENTATION]。
◆袁中新教授指導鄭吉仁博士生、蔡子揚碩士生發表學術論文「添加rGO結合CeO2/TiO2 複合光(熱)觸媒在高溫環境下有效提高氣態元素汞(Hg0)之氧化效率」,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2022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指導研究生林育霆,榮獲財團法人慶恩教育基金會2022「綠色科技論文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指導研究生林育霆,榮獲榮獲第八屆日月光環保學術碩博士論文獎助。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指導研究生余英良及Chathura U. Dhanasinghe,榮獲永續創新土壤及地下水整治研究競賽Superior Prize。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指導研究生余英良,榮獲2022年海峽城市環境高峰論壇「青年可持續創新論壇」三等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及歐俊豪博士指導研究生陳韋廷及陳浩禎,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1年工程實務競賽「傑出論文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及歐俊豪博士指導研究生陳韋廷及陳浩禎,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1年土水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及許藝騰博士指導研究生何詠詩,榮獲土水協會論文發表競賽佳作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指導研究生陳浩禎、陳韋廷、李信佳,榮獲土水協會論文發表競賽優勝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歐峻豪博士及陳韋廷同學,榮獲美國水環境學會(WEF) McKee Medal。
◆環工所陳威翔教授指導研究生Iresha Premarathne,榮獲2022年台灣化學工程學會69週年年會英語簡報比賽「佳作」。
◆環工所陳威翔教授指導研究生林宜鋒,榮獲財團法人慶恩教育基金會2022「綠色科技論文獎」。
◆環工所陳威翔教授及黃柏榮教授指導研究生黃奕智、王冠捷、葉志峰、黃宗賢,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1年水處理技術研討會「佳作論文獎」。
◆環工所陳威翔教授及黃柏榮教授指導研究生黃奕智、王冠捷、葉志峰、黃宗賢,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1年環境工程實務技術研討會「傑出海報論文獎」。
◆環工所彭彥彬副教授及虎尾科技大學賴嘉祥教授共同指導研究生陳妍如,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1年環境工程實務技術研討會「優等論文獎」。
◆環工所彭彥彬副教授指導研究生陳武興,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1年環境工程實務技術研討會「傑出海報論文獎」。
◆環工所彭彥彬副教授指導研究生簡伯諺,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1年環境保護主題簡報比賽碩士組「第一名」。
◆環工所彭彥彬副教授指導研究生陳嘉浤、江語哲、鄭惇仁、蔣昕妤,榮獲2022年智慧永續循環技術研討會暨專題競賽「最佳海報獎」。
◆環工所彭彥彬副教授實驗室,榮獲2022年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研討會口頭論文發表佳作。
◆環工所彭彥彬副教授指導研究生蔡幸芸,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
◆環工所張耿崚副教授指導研究生黃彥儒,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1年環境保護主題簡報比賽碩士組「佳作」。
◆環工所張耿崚副教授指導研究生陳伯沂,榮獲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11年環境保護主題簡報比賽碩士組「佳作」。
◆環工所張耿崚副教授指導研究生仲崇廷、陳柏沂、Quang Tam Huynh、Fezile Bethusile Mkhontfo、陳彥瑜,榮獲2022年智慧永續循環技術研討會暨專題競賽「競賽大學組銅獎」。
●TOP

110學年度第2學期學士班學生書香獎得獎名單

系別/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電機系
甲班
蕭家妮
陳岱威
鄭丞淯
陳晉毅
樊亮廷
鍾欣倫
郭婕榆
莊家政
吳冠佑
蘇彥龍
電機系
乙班
黃麗穎
張佑丞
蔡宗翰
黃柏翰
李信寬
陳堂瑋
謝武宏
吳承蒼
陳俐蓉
電機系
全英班
葉米亞
甘奎辰
機電系
甲班
田承中 李宗恩
高廣鈞
陳昱維
劉芷妘
陳婕榆
蘇怡緁
機電系
乙班
陳昱安
蘇竟捷
林芷筠
施丞蔚
邱昱凱
許柏瑋
吳怡萱
王哲咸
詹恆瑜
機電系
全英班
滕彥宜
李冠緯


資工系 謝承翰
柯哲元
楊貽婷
廖藝涵
蔡明軒
程琪薰
吳國成
黃子譯
蔡昀燁
陳柏翰
賴琮翰
材光系 林以翔
林芳宇
郭冠佑
張朝傑
張靖苹
張新捷君
施博升
劉士滙
黃芷妤
光電系 吳德聖
梁芸碩
宋易柔
蔡議德
楊于萱
王禹程
方璽鈞
黃柏誠
鍾政威
黃懷槿
朱伯芝
(摘錄自教務處公告)
●TOP
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學生與家長通訊
聯絡人:劉玥妏
E-mail: aex@mail.nsysu.edu.tw
電話:07-5252000轉4001-4004
傳真:07-5254009
通訊地址: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