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週年校慶 逾2千名校友回母校吃團圓飯...

電機系陳建志校友、鐘日隆校友 榮獲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小巨人獎...

校友福利-國立中山大學認同卡、G Suite應用服務...

 
歡送電機系李立副教授...

歡送機電系李榮宗教授...

歡送光電系王朝盛副教授...

 
工學院范俊逸院長及光電系林宗賢主任榮獲有庠科技論文獎...

光電團隊研發「多功能薄膜智慧玻璃」 榮獲經濟部新創事業獎...

電機系王朝欽教授與國研院、海下所及台船共組聯盟 研發MIT救援潛艇...

資工團隊開發「人工智慧水下監控養殖系統」 首度進入民間養殖場實證...

機電系林韋至副教授利用仿生「長臂猿」技術 研發「農用穿戴省力機具」上市...

年輕學者最高榮譽 光電系洪勇智副教授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世界口琴冠軍教科技 通訊所陳彥銘助理教授跨域「AI音樂創作」...

 
用人文科技解決社會問題 工院專題競賽登場...

體感電競平台進駐 電機系聯手智崴成立「多維度體感實驗室」...

「智崴I_Ride飛行劇院」英文學伴科技參訪活動...

「美濃民俗村」英文學伴文化參訪活動...

 
教師風采...

學生榮譽...


40週年校慶 逾2千名校友回母校吃團圓飯

國立中山大學40週年校慶於109年11月14日席開200桌、逾2千名校友回母校吃團圓飯,6個學院各自推出精彩表演,其中理學院與管理學院教授群勁歌熱舞,使出渾身解數,舞力全開,燃炸全場!更有國際級表演,由榮獲世界冠軍、工學院通訊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彥銘組成的「天狼星口琴樂團」登台演出,讓人見識到中山大學人才輩出,教授深藏不露,不僅會做研究,更是多才多藝。

餐會在中山大學行政大樓前廣場舉行,在一片燈火通明的夜晚,各屆校友熱絡地互動交流,暢談母校建校40年來的點點滴滴。開場播放中山大學十大冷知識影片,緊接著由管樂團帶來精彩表演、勁舞社學生勁歌熱舞,點燃現場氣氛。吸睛的「國際文化伸展台」表演,由外籍生穿著民族特色服飾上台「走秀」,呈現多元民族文化,展現中山國際化共融氛圍。

為歡迎校友回娘家,6學院皆精心準備表演。文學院演出40週年校慶原創音樂劇《文院廣場跳街舞》,學生透過歌舞及精湛演技,讓校友感受母校人文溫度;理學院院長吳明忠帶領系所主管教授群唱跳「向前行」,高舉「理學院里程碑火車」看板,介紹理學院的學術能量由過去邁向未來,持續推動創新與進步。

工學院由通訊所陳彥銘助理教授與「天狼星口琴樂團」團員,帶來世界級專業口琴演出,琴聲輕快地跳動在每人耳邊,師生校友無不讚嘆連連。管理學院則由院長黃三益率領系所教授同仁,手持非洲鼓進場,表演中,更著潮服與紋身貼紙,大展精妙「舞」功,令現場尖叫聲四起。最後在手機燈海的照耀下,領唱「朋友」,宛如演唱會。社科院與海科院則分別表演魯凱族歌謠、卑南族舞蹈與斯里蘭卡傳統舞蹈康提舞,展現台灣、斯里蘭卡傳統文化,壓軸合唱團高頌中山校歌,讓校友回憶過往校園時光。

校慶餐會上,學校師長與傑出校友手持4把劍:軒轅、倚天、干將、莫邪切開蛋糕,「祝中山大學40歲生日快樂!」現場一片歡呼、2千多名校友一起舉杯慶祝,齊聲說「中山人,一家人」,展現大團結氣勢。

EMBA校友唐鵬凱開心地表示,這次特別帶女兒回母校,讓女兒知道爸爸的母校是多麼的優秀且值得驕傲。海科系畢業校友張志成則說,很感謝學校舉辦校慶餐會,透過這個溫馨的場合,與20年沒見的同學敘舊,回憶求學時光,很珍惜與老師、昔日同窗互動的時刻。

僑聯校友會代表分別是來自馬來西亞的中文系校友葉慧清,及來自印尼的材光系校友丘家秉,他們表示,去年與今年最大的差別在於,這次的餐會是在母校廣場用餐,「很有家的感覺」,讓來自異鄉的校友備感溫馨。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02期)
●TOP

電機系陳建志校友、鐘日隆校友 榮獲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小巨人獎

經濟部於109年11月17日晚上假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2020新創事業獎、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暨小巨人獎」聯合頒獎典禮,經濟部長王美花親自出席頒獎,表揚各個得獎企業致力於不同的專業領域,重視新創研發與自我突破,連結國際局勢。中山大學共有三位校友獲獎,分別是: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北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陳建志總經理(電機系學士班83級、EMBA第21屆)及小巨人獎--流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陳暐仁董事長(APEMBA103級)、碩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鐘日隆董事長(電機系學士班80級)。

今年為經濟部主辦的第19屆新創事業獎、第27屆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以及第23屆小巨人獎,「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以鼓勵中小企業從事創新研究發展、提升技術與服務水準、增強競爭力為宗旨,針對持續以有組織、有系統之方法,自行從事創新研究而有具體成效之中小企業,甄選傑出者予以適當之獎勵,以期技術生根,進而達到產業升級與健全發展之目的。

「小巨人獎」,具有承先啟後的深遠意義,其所拔擢的企業,不但在產品外銷上有優異的表現,而且經營體質健全,具有發展潛力,對增強我國家競爭力是相當有貢獻的,舉辦本項表揚活動不僅是對中小企業的肯定,更代表了對其未來發展的期許,希望能鼓勵中小企業積極增進經營績效,開拓更寬廣的國際市場空間。
(摘錄自國立中山大學校友服務中心電子報第61期)
●TOP

校友福利-國立中山大學認同卡、G Suite應用服務

國立中山大學認同卡(與王道商業銀行共同發行,網路銀行、線上開戶)。...more

G Suite應用服務(圖書與資訊處知識創新組,07-525-2000 #2522)。...more

其他特約商店優惠訊息。...more

(摘錄自國立中山大學校友服務中心電子報第61期)
●TOP

 
歡送電機系李立副教授

電機系李立副教授於110年2月1日退休,電機系於1月8日電機系暨通訊所聯合系所務會議時舉辦頒贈紀念牌儀式,對老師多年的辛勞表達感謝與祝福之意。
●TOP

歡送機電系李榮宗教授

機電系李榮宗教授於110年2月1日榮退,機電系於110年1月13日舉行退休歡送暨期末聚餐,會中由機電系友會理事長陳培銘先生、機電系主任彭昭暐教授分別致贈紀念品,多位老師及職員們發表感言,期盼老師榮退後人生下半場,有另一場更精彩之人生風景。
●TOP

歡送光電系王朝盛副教授

光電系王朝盛副教授於110年2月1日榮退,光電系於1月6日於海天下舉行退休歡送會,感謝王老師多年來在學術上的傑出表現及對系上貢獻與付出,敬祝老師享受退休後新生活。
●TOP
 

 
工學院范俊逸院長及光電系林宗賢主任榮獲有庠科技論文獎


本院院長范俊逸及光電系主任林宗賢榮獲第18屆「有庠科技論文獎」。本獎項共分為奈米科技、資通訊科技、光電科技、生技醫藥、綠色科技與人工智慧6類,全國137名的參選者中,獲獎者共11人,本校囊括2席佳績,足見研究表現傑出,深獲肯定。

工學院院長范俊逸特聘教授為「資通訊科技」領域得主,得獎論文《資源受限物聯網傳輸中具可證明安全與公開驗證性之通用型簽密機制(Provably Secure and Generalized Signcryption With Public Verifiability for Secure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Resource-Constrained IoT Devices)》,以物聯網的安全性議題,基於無憑證簽章加密(CLSC; certificatelesssigncryption)的概念,提出gCLSC的做法,可在資源受限的物聯網設備上,達到資訊安全所需的真實性與保密性,因具創新實用的學術貢獻,獲得高度重視。該論文曾獲刊《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期刊。

光電系主任林宗賢特聘教授則以《三維液晶光子晶體之電致形變重組 (Reconfigu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liquid-crystalline photonic crystals by electrostriction)》在「光電科技」類勝出。其藉由實驗觀察到藍相液晶的拓墣結構的重組,並深入分析藍相液晶在不同狀態下的自由能,進而展現穩定型的非立方晶型之光子晶體,首次突破性地提出Repetitively-Applied Field(RAF)特殊的施加電場方式來引致不同拓撲缺陷型態,且探討及展現非立方光子晶體的優異光電特性以及應用於各光電領域的可能性,使量身訂製整個可見光範圍內的光子能隙變為可能,在學術貢獻上價值至高,該論文亦曾榮獲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報導。

「有庠科技論文獎」由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所設,秉持著「科技創新」之宗旨,積極投入推動國內科技事務及獎勵科技人才,固定舉辦「有庠科技獎」,設立與頒發「有庠科技講座」、「有庠科技論文獎」及「有庠科技發明獎」;贊助科技相關之研討會及論壇之召開等,為台灣科技界指標獎項。
(摘錄自中山新聞亮點時刻)
●TOP

光電團隊研發「多功能薄膜智慧玻璃」 榮獲經濟部新創事業獎


經濟部2020聯合頒獎典禮盛大舉行,頒發包括新創事業獎、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暨小巨人獎三獎項。國立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液晶光電實驗室師生團隊所創立的新創公司「絢麗光電」,勇奪被譽為企業「最佳新人獎」的新創事業獎。光電系教授林宗賢表示,團隊成功開發出可讓使用者主動調整透光狀態的多功能智慧型窗戶,包括基本的高透視清澈狀態、具隔熱及亮度調整的黑清狀態、及隱私保護的霧狀態等功能。

經濟部新創事業獎是國內唯一以5年內新創事業為主之國家級獎項,今年更以新事業、創新力與擁全球3大特色,經過4個月的嚴格審核,選出16家新創企業,總獎金達240萬元。「學研新創的成功,不僅提供舞台,讓學生發揮所長,更可以締造資源、人才、技術的正循環。」中山大學副校長黃義佑指出,「絢麗光電」以技術入股方式授權光電系教授林宗賢「智慧窗戶與透明顯示裝置」相關專利和技術,並獲得學校近千萬元創業基金投資,開發可直接貼附於不同材質與尺寸玻璃的「薄膜」,同時具有透明、隔熱、遮蔽與影像顯示4種功能,解決現有功能單一且置換玻璃、成本過高等產業困境,是將學術研究成果成功轉譯到產業運用的典範。

「多功能薄膜智慧玻璃」可應用於不同場合。例如車用玻璃,白天可切換至隔熱狀態以阻隔刺眼的光線與熱能;晚上時,則可切換至透明狀態提供清晰的行車視野。應用於建築玻璃時,使用者能夠主動調控室內外的光線通量,夜晚時也能切換為黑霧狀態以確保生活隱私。多功能智慧型窗戶更可搭配投影設備,在玻璃上呈現高畫質影像,提高擴增實境(AR)的使用體驗。

絢麗光電技術長曾衡逸強調,團隊目前專注於開發前瞻性的液晶技術,應用於智慧窗戶與透明顯示器的領域中,「感謝新創事業獎願意給小公司肯定,讓我們有更多前進的動力面對未來的挑戰。」共同創辦人李承璋說,做科技新創困難重重,學研新創更屬難得,感謝中山大學的青睞,讓團隊可以與學校共享資源,無後顧之憂的進行技術發展。

中山光電師生團隊自2017年成立「絢麗光電」以來,陸續獲得多項國家級大獎,包括科技部「創業傑出獎」、全球華人最大創新設計競賽盛事「光寶創新獎」及I-Zone全國創新競賽最佳發明獎等。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03期)
●TOP

電機系王朝欽教授與國研院、海下所及台船共組聯盟 研發MIT救援潛艇




若無法正常瀏覽影片,請點選網址
https://youtu.be/1d8rKviC2Bo

國立中山大學於1月11日宣示與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結盟,發展國內水下載具的設計研製能量,並攜手培育人才,由校長鄭英耀與台船董事長鄭文隆代表簽署合作備忘錄。鄭英耀校長表示,中山大學擁有台灣唯一科研水下載人載具開發研製團隊,完全沒有引進任何國外技術,「技術自主、技術深耕」;所開發出的水下載具除可進行多樣的海洋科學探測、人文探索、工程作業,未來更將協助台船公司導入AI, 提供聲納、影像傳輸技術,共同研發MIT小型救援潛艇。

空軍F16戰機月前於花蓮外海失事,中山大學水下載具研發團隊協助搜尋殘骸,近1個月期間,以自製水下載具與聲納系統,以及運用深海拖曳式光纖探測系統(FITS)下潛至海下超過千米深度,搜尋失蹤F16黑盒子。中山大學水下載具研發中心主任王朝欽指出,團隊另已在科技部射月計畫經費支持下,開發具有人工智慧的水下無纜式自主運行之AUV(自主式水下載具),目前具有近20種水下物件與生物之辨識能力,辨識成功率高達九成,同時具備深海追蹤和避障功能,未來可轉化為協助水下養殖、探勘與搜救用途。

「中山大學團隊創新研發的『第一代雙載水下載具』(MUV)已在高雄港內測試成功!」王朝欽主任強調,可搭載兩人的水下載人載具目前實測作業時間可達4至8小時,深度水下20米至50米,可應用於探測洋流發電、海洋聲納、海底地形探測、海洋氣膠研究及國防科技;未來將以此為基礎,加入聲納辨識技術、水下通訊調變、防爆震設計等,再以 2至4 年整合各研發系統,並進行開放水域水下實測。與台船合作後的創新規劃方向,除了加入 AI 與深度學習技術,讓台灣在水下無人載具技術有獨立自主的技術根基,進一步更可以自主研發儀器系統提供整合型系統與服務,如水下追蹤、海域調查、深海探勘、敵船辨識、聲納技術及通訊資安等。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表示,對於中山大學水下載具研發實力印象深刻,中山整合工學院與海科院等能量,結合眾多技術,成為真正可用的載具。台船已進行政府潛艦國造計畫達四年,未來將以中山大學為「第一優先合作對象」,期待優異的學術能量與充沛的實務經驗兩塊拼圖扣接後,為國家社會創造更大貢獻。

中山大學於 2006 年開發首艘自製抗洋流水下無人遙控潛航器、2016 年研發深海載具,成為能源國家科技計畫亮點技術。隔年進行海底影像攝影超過300小時,創下國內自主研發載具最大作業水深紀錄,目前已採集到大量海底地質、生態,以及礦藏等研究資料,尤其是在台灣西南海域數千公尺的深海探測海床,以及海床下可能的天然氣水合物可能賦存的區域進行探勘。除了發現甲烷冰之外,也深入超過千米海溝,發現新的生態系統與礦物。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04期)
●TOP

資工團隊開發「人工智慧水下監控養殖系統」 首度進入民間養殖場實證




若無法正常瀏覽影片,請點選網址
https://youtu.be/P2C4m9bX3qY

解密養殖池底的白蝦動態!白蝦一般養殖於混濁的池水中,不易觀察其生長情形,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黃英哲、張雲南及鄺獻榮開發出「人工智慧水下監控養殖系統」,首度進入台肥花蓮養殖場及凱亞林園養殖場實地長期實證,利用水下攝影機獲得生活於養殖池底之白蝦的各種正常及異常的影像,幫助養殖者即時判讀蝦隻生長狀況,達到「池中生活,眼見為憑;掌握先機,池池豐收!」的目標。如今這支影片也首度曝光。

在這支影片中,可以看到中山大學在台肥養殖場及凱亞養殖場的白蝦專養池,實際安裝水下攝影機搭配觀察架,以及該設備連結到人工智慧水下監控養殖系統雲端主控台的畫面,隨後出現養殖池底的各種白蝦清晰影像,包括:健康的蝦體身體透明、腸線飽滿、活動力佳、進食積極,異常的蝦子則是身體變白、腸線彎曲、不完整或是看不見腸線,業者在撒餌料後,蝦隻進食過程,腸線也逐漸增加、死亡的蝦子則呈現身體變白、姿勢側躺,另外,也在排水孔旁拍到蝦子處於換殼期的狀態,以及活蝦吃死蝦的畫面。

「看見牠!就能提升風險控管的能力」,黃英哲教授指出,台肥、凱亞2家養殖業者藉由這套系統的水下攝影機及智慧技術,突破傳統養殖看不見池底的困境,藉由這些影像及智慧分析,再結合自身的養殖經驗,對蝦池的情況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在蝦子出現異常狀況時及早因應處理。

他舉例,像是影片中拍攝到的白蝦腸線不完整,即提醒業者蝦子沒有進食,需注意投餵時段及投餵量,業者在撒餌投料後,攝影機也即時拍到白蝦進食後腸線呈現飽滿的影像;白蝦的腸線呈現深色,則讓業者知道白蝦的飲食不正常,恐吃正常飼料以外的食物,可提早做出因應措施;另外,影片拍到的白蝦的換殼狀態,則讓業者特別留意投餵量,避免蝦隻互相殘食的狀況發生。活蝦吃死蝦的影像,則幫助業者及早因應,最後順利避免蝦隻折損、傳播疾病的情況發生。

黃英哲教授進一步指出,這些影像除了能發揮預警的功效,也可協助養殖戶日後作科學化的管理,「養殖科學化!」,例如:系統觀察出蝦子在日夜不同環境下的吃餌情形,以及單次大量投餵和少量多次投餵的效果差異後,業者可制定更佳的餵食策略。另外,該系統之人工智慧影像自動分析技術,也能快速提供養殖戶管理所需的關鍵資訊,包括:蝦隻的大小及數量、餌料的殘餘量等,這些資訊會再連結至自動化養殖設備,例如自動投餌機、自動進水、排水裝置等來管理蝦池,幫助業者節省人力、降低成本、提升作業效率,並改善白蝦的品質。

黃英哲教授表示,該系統進入民間養殖場實證後,中山團隊現階段也著手建立蝦子的生長與環境相關模型,以及整合養殖專家的經驗,把成功的養殖策略,轉化為可持續改進及傳承的資料庫及專家系統,盼未來助更多養殖業者從「傳統養蝦」進展到「AI養蝦」。
(摘錄自中山新聞)
●TOP

機電系林韋至副教授利用仿生「長臂猿」技術 研發「農用穿戴省力機具」上市


農委會於1月21日舉辦技術移轉記者會,國立中山大學「仿生科技研究團隊」成果吸睛,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韋至獲得農委會「智慧農業計畫」支持,利用仿生「長臂猿」科技技術,開發三種不同型式的農用「穿戴式省力機具」,今年第1季量產上市。經過專業農民試用並改良的「農用穿戴省力機具」,重量不到2公斤,最適合需要抬起手臂的農活,使用省力機具可節省5、6成肌力的消耗。農委會主秘范美玲表示,「農用穿戴省力機具」未來可望納入農機補助項目。

中山大學積極接軌全球研究時潮,數年前,即整合校內理、工、海學院的相關系所,成立國內少有的「仿生科技研究團隊」,並有優異研究成果。林韋至副教授自英國劍橋大學學成歸國後,在台積電、工研院皆有傑出的表現,其中由農委會補助研發的農用穿戴式省力機具,就是在仿生機械研究成功的顯著案例。林教授透過模仿長臂猿擺盪時,肩關節的骨骼、筋、肌肉結構間的運動關係,仿照並改良製作成為無動力的省力穿戴式裝置,讓農民朋友進行農事時,可以透過此穿戴式裝置提供支撐力,減少手臂的出力,進而降低因手臂反覆抬舉而帶來的疲勞痠痛,減少後續職業傷害的發生。此項研發成果也獲得中華民國「穿戴式上臂人機輔具」、「可調式外骨骼裝置」、「可調式省力裝置」、「穿戴式下肢人機輔具」等四項的發明專利,同時,國外的專利也在進行審查中。

中山大學副校長周明奇指出,近年來,全球仿生科技的相關研究發展迅速。「仿生」顧名思義,就是模仿自然界的生物,包括其結構、行為、器官功能、體內外的物理化學過程、能量的供給與傳遞等等面向,從科技的原理進行分析解構,進而產出設計創想,建構嶄新的科研技術。仿生科技的應用領域極廣,舉凡生物、材料、工程、醫學、機械、農業等等都是,應用仿生科技的相關商品也日漸增多。歐美國家的頂尖大學亦陸續成立仿生科學相關的專業學科,國內農委會導入仿生科技應用於智慧農業的機具開發,是洞燭先機的前瞻作為。他特別感謝農委會多年來挹注中山大學仿生工程相關研究的支持,並表示學校將再補助林教授人機協同與智慧省工機具、水蓮種植機與採收機之研發應用兩項多年期計畫,讓學、研得以密切合作,共同為臺灣農業盡一分心力。

「『農用穿戴省力機具』未來可望納入農機補助項目。」農委會主任秘書范美玲表示,農委會積極推動的智慧農業計畫,樂見中山大學林韋至教授的研究成果能夠轉化為商品,且技轉給廠商生產,讓農民可以直接於市面上購得與使用,降低農民的體力負荷與工作疲勞,對臺灣農業的發展實屬一大福音。她強調,此項研究在農委會輔導處的補助,以及國內五個農業改良場所的協助下,去年已分別在果園完成近50場的實地場域測試和驗證,而且已完成80套省力機具的製作,並分別發放至五區農業改良場,提供農民借用與測試。期許臺灣有更多的研究人員能夠投入智慧農業的研究,開發更多省工、省力,經濟效益更高的的智慧農業機具,嘉惠農民,一方面協助解決目前臺灣農村所面臨的農民高齡化及缺工的問題,同時讓臺灣農業技術能在世界發光。

記者會由農委會范美玲主任秘書代表副主委陳駿季主持,除了中山大學周明奇副校長、農委會科技處王仕賢處長、輔導處陳怡任副處長、農糧署姚志旺副署長、農業試驗改良所蔡致榮副所長,以及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及台東各區的農業改良場場長出席外,許多農民朋友、農機業者也共襄盛舉,展現對學研成功連結「科技與生活」的支持。
(摘錄自中山新聞)
●TOP

年輕學者最高榮譽 光電系洪勇智副教授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國立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洪勇智榮獲109年度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洪勇智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半導體光電元件、光積體電路、矽光子、全像光子晶體、太陽能電池及光纖通訊。洪副教授於102年成立積體光電元件實驗室。他的團隊與台積電矽光子研發部門合作,協助開發矽光子平台,聯合開發計畫(Joint Development Project, JDP),計劃已邁入第4年,團隊的兩名學生在學時即獲得台積電矽光子研發部門預聘,畢業後立刻進入產業界,為矽光子元件開發而努力。

除積極培育領域人才,洪副教授與系上多位教授共同獲得科技部旗艦型矽光子專案計畫,計劃目標為開發單晶片矽光子光纖陀螺儀與微型化模組,預計將可應用於高端穩定平台如空拍機、無人機等,對於生醫檢測、自動駕駛車輛、智能機器人、航空定位系統、立方衛星等微型化導控有極大的應用市場。

此外,洪副教授團隊成功開發雷射干涉微影系統與自動化晶圓級光柵參數擷取系統,成功在3吋半導體雷射磊晶片製作高品質光柵結構,並大幅提升光柵製程與檢測效率,降低整體製造成本,受到專業磊晶片製造商─聯亞光電重視並完成技轉,現在為生產線很重要的設施。

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設立目的,是為培育青年研究人員,獎助並鼓勵國家未來學術菁英長期投入學術研究與持續提升學術表現。科技部自當年度執行專題研究計畫之主持人中遴選42歲以下,研究成果優異的副教授、副研究員或相當職級以下者。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00期)
●TOP

世界口琴冠軍教科技 通訊所陳彥銘助理教授跨域「AI音樂創作」



若無法正常瀏覽影片,請點選網址
https://youtu.be/Lx4wMcb3l_g

大學校園裡藏著世界口琴冠軍!國立中山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彥銘在校教授「無線通訊」、「錯誤更正碼」等科技課程,直至上個月學校歡慶40週年校慶,他代表工學院率「天狼星口琴樂團」登台演出,全校師生才發現他竟是世界口琴大賽冠軍!陳彥銘表示,跨域已成趨勢,最近他計畫將多年的音樂素養結合科研專長,推動「AI音樂創作」,期能激發學生在學研上更多的可能性。

陳彥銘教學認真,在研究上表現亮眼,今年更榮獲學術科技界權威榮譽─國際電機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簡稱IEEE)頒發台南分會最佳年輕會員獎(IEEE Tainan Section Best Young Professional Member Award)。他從高中開始學習口琴,大學時與朋友合組「天狼星口琴樂團」征戰國際各大比賽,除曾在「超級星光大道」節目中,與歌手魏如昀同台演出,更橫掃國內外各項比賽獎項、應邀至多國演奏,2017年摘下「世界口琴節大賽」小合奏組世界冠軍。

既執教鞭也是口琴高手,陳彥銘笑說,雖在課餘醉心於口琴演奏,但追求學術卓越是他心之所向,對他來說,兩者互不衝突且相輔相成,「音樂的節拍都是在幾秒之間轉換,這樣的速度感,在學術領域上,正好可以激蕩腦力的反應」。

為在音樂與科技領域間搭起橋樑,陳彥銘最近計畫帶領學生投入跨域創新實作「AI音樂創作」。他指出,「AI音樂創作」的研究發想,是希望透過研究設計,讓機器依創作者的需求,自行生成旋律線、和弦行進,做出各式氛圍的音樂。希望透過師生團隊研發,可自如地運用科技,創作多元曲風的音樂。此外,他也樂意將「口琴與樂團現場舞台演出」的相關經驗與音樂系學生分享。他提到,相關涵蓋的面向包括演奏技術、舞台設計、音響技術、器材使用,而可能的曲風則有融合爵士、吉普賽爵士、探戈等,與古典音樂有很大差異,期待未來教學相長,呈現多元音樂風貌。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04期)
●TOP
 


用人文科技解決社會問題 工院專題競賽登場

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舉辦第三屆聯合專題競賽,共吸引128組、來自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光電工程學系、資訊工程學系、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及環境工程研所的隊伍比拚。6系所學生不約而同運用所學,發揮各自專長為不同社會議題發聲。例如資訊工程學系的蔡柏廷、康家揚及林以薰察覺到偏鄉孩童缺少練習棒球的機會,進而開發結合深度學習的應用程式,讓對棒球有興趣的學生儘管沒有足夠的練球資源,也可以透過程式的評分回饋而持續練習。

光電工程學系學生廖宏任和賈煜騰也體悟到醫療人員短缺的困境,他們投入研發非侵入性、高準確的穿戴式手腕彎曲感測器,一方面協助患者得到充分的照料及監測,一方面減少醫療服務系統的負擔。就讀電機工程學系的許銘森及林哲偉則從生活中找到痛點,以獼猴亂闖校園的角度切入,研發結合人工智慧及影像分析等技術的「智能驅猴器」,有效嚇阻獼猴破壞學生財產。未來可延伸應用到農作物保護上,驅趕其他對於農作物有害的生物。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參賽組別都不約而同地著重在「區塊鏈」技術,開始研發無人商店庫存管理系統、語音辨識緊急通報系統、腳踏車租借系統。基於物聯網的特點,也有不少參賽組別投入智慧家電、節能插頭及AloT智慧垃圾桶。

中山大學工學院院長范俊逸表示,從這幾年的展出可發現,學生的專題成果不再是閉門造車,而是能確實呼應產業趨勢,十分「接地氣」。希望藉由此次活動鼓勵學生進行跨領域的合作,參賽學生未來若能深入改進自己的作品,可望將專業技術商品化或是申請專利,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工學院聯合專題競賽當日共近700人觀展,除提供不同專業的技術人才交流機會,也邀請來自產、官、學界各領域專家擔任評審,讓學生對於實務面的操作有更更進一步的認識。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97期)
●TOP

體感電競平台進駐 電機系聯手智崴成立「多維度體感實驗室」

國立中山大學聯手全球體感娛樂設備龍頭智崴集團,成立「多維度體感實驗室」,並邀請智崴「體感電競平台」進駐,於109年9月29日盛大揭牌。未來雙方將強化體感科技研發,納入5G通訊與擴展實境等先進技術,導入生活、進而創新,一同研發體感科技,並推動跨領域人才培育。

中山大學暨智崴資訊科技聯合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電機系教授鄧人豪指出,本次智崴進駐兩台「體感電競平台」,此平台擁有細緻的體感操控與極致的G力回授功能,以此平台所開發受歡迎的作品包括閃電對決體感電競平台、賽車對決體感電競平台等,更可用於實現高精準的戰機模擬駕控平台。透過成立「多維度體感實驗室」與「體感電競平台」進駐,未來將可結合5G通訊、人工智慧與沉浸式體驗等技術,應用於包括遠距體感控制、醫療輔具、情緒感受評估、器械擬真等方面,更實質的整合體感虛實技術並推動體感科技產業。

「研發能量是產業能否成功的最重要推手之一」,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強調,中山與智崴合作多年,於2016年成立「國立中山大學暨智崴資訊科技聯合研究發展中心」,在體感訊號偵測技術上結合AI,開發了姿態識別、腦波、心電圖與心音等人體訊號偵測的軟硬體;在數位內容設計發展方面,與中山大學劇藝、音樂與資訊等相關科系研發如西灣樂園、西灣迴廊、射箭模擬等作品;於體感平台開發上,更設計製作空間迷向多軸運動平台。

中山大學副校長黃義佑提到,透過產學研的合作,可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大綜效。中山智崴中心致力於整合學校各系所的教授專長,組成跨領域體感技術團隊,讓體感科技融入真實生活進而迸發新的文化。中山大學傑出校友、智崴集團董事長歐陽志宏表示,希望藉由學校資源帶動企業成長,此次產學合作意義非凡,「多維度體感實驗室」成立後,搭配「體感電競平台」,更能聚集學校研發團隊的能量,作為業界後盾,對公司產品價值提昇及國際競爭力有相當助益。期盼透過此次研發合作,深耕南台灣,跨足全世界。

智崴集團橫跨多媒體與通信兩大產業,體感仿真劇場與5G雲端體感電競系統的產品開發,執世界之牛耳,其中明星體感設備產品飛行劇院在全世界的市場佔有率超過85%,穩居全球冠軍寶座。今日出席貴賓包括中山大學副校長黃義佑、蔡秀芬、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陳英忠、智崴中心主任鄧人豪、國際長郭志文、教務長李志鵬、產學長林哲信、文學院院長游淙祺、工學院院長范俊逸、電機系副教授邱日清、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高鎮遠、智崴集團董事長歐陽志宏、智崴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登鴻、總工程師黃翊中、經濟部高雄加工出口區管理處組長陳世昌、智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長莊景文等人。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101期)
●TOP

「智崴I_Ride飛行劇院」英文學伴科技參訪活動

本院與電機電力工程、電信工程兩國際碩士學程於109年11月3日合辦本年度第四次英文學伴活動-「智崴I_Ride飛行劇院」科技參訪,由機電系彭昭暐主任與英文導覽Carol、Matilda帶隊,帶領學生前往智崴i-Ride體驗中心,聆聽智崴中心專員之簡報,體驗5D飛行劇院與Q-Ride體感平台等模擬科技,了解沉浸式體驗與遠距體感控制等技術。最後在高雄軟體園區鄰近IKEA享用下午茶與回顧本日見聞,氣氛融洽熱絡,本活動在同學的談笑聲中圓滿落幕。

英文新聞連結:https://www.nsysu.edu.tw/p/406-1000-246993,r3244.php?Lang=en
●TOP

「美濃民俗村」英文學伴文化參訪活動

本院與電機電力工程、電信工程兩國際碩士學程於109年11月25日合辦本年度壓軸英文學伴活動-「美濃民俗村」文化參訪,由電機系蘇健翔老師與英文導覽Jill、Molly帶隊,前往美濃竹子門發電廠、美濃民俗村、廣進勝油紙傘、中正湖等名勝,學習電廠相關知識與體驗美濃風情。透過擂茶DIY與彩繪油紙傘等體驗活動,本國生與外籍生不僅增進對客家本土文化之了解,亦於客家脈絡文化的全英語情境中自然互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及默契,留下有趣聯誼經驗與美好回憶!

英文新聞連結: https://www.nsysu.edu.tw/p/406-1000-248427,r3244.php?Lang=en
●TOP

 
教師風采

◆本院院長范俊逸特聘教授及光電系主任林宗賢特聘教授榮獲第18屆「有庠科技論文獎」。
◆通訊所李志鵬教授榮任科技部工程技術研究發展司司長。
◆以下教師榮獲本校「團隊績優教師」獎勵:
  (一)電機系黃義佑教授參與校內合作團隊「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二)電機系李宗璘教授參與校內合作團隊「射月計畫」。
  (三)資工系陳坤志助理教授參與校內合作團隊「射月計畫」。
  (四)光電系邱逸仁教授參與校內合作團隊「矽光子計畫」。
  (五)通訊所黃婉甄副教授及曾凡碩副教授參與校內合作團隊「B5G/6G無線通訊系統之基頻關鍵技
  術開發」。
◆通訊所黃立廷教授榮獲日月光集團講座教授。
◆電機系馬誠佑副教授榮獲「108學年度本校教學傑出獎」。
◆電機系莊子肇副教授、電機系莊豐任副教授、機電系程啟正教授、機電系莊婉君助理教授、資工
  系楊昌彪教授、材光系林仕鑫助理教授榮獲「108學年度本校教學績優教師」。
◆電機系洪子聖教授及機電系王郁仁副教授榮獲科技部2020未來科技獎。
◆電機系洪子聖教授、王復康助理教授榮獲經濟部頒發的國家發明獎銀牌。
◆電機系謝東佑副教授榮獲 IEEE Tainan Section Macronix Award。
◆電機系劉漢胤助理教授於研討會「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 Materials Symposium
  2020」榮獲傑出論文獎。
◆機電系謝曉星國家講座主持人榮獲109年度中技社機械學術獎。
◆機電系林韋至副教授成功研發出「果樹穿戴式省力輔具」。
◆資工系范俊逸教授榮獲 IEEE Tainan Section 2020 Outstanding 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
◆資工系陳坤志助理教授榮獲 IEEE Tainan Section 2020 Best Young Professional Member
  Award。
◆光電系林宗賢教授師生團隊榮獲2020新創事業獎。
◆光電系洪勇智副教授榮獲「109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光電系洪勇智副教授榮獲本校「特聘年輕學者」。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及許藝騰博士榮獲美國土木工程學會2020 Rudolph Hering 獎章。
◆通訊所陳彥銘助理教授榮獲 IEEE Tainan Section 2020 Best Young Professional Member
  Award。
●TOP

學生榮譽

◆電機系阮品勳同學、材光系林義銘同學、材光系鄭宇哲同學及光電系黃資勝同學榮獲109學年度
  華立集團獎學金。
◆電機系Rezki El Arif同學、機電系李子臻同學及材光系凃泓邑同學榮獲109學年度葉公節教授紀
  念獎學金。
◆電機系王致皓博士及機電系張竣傑博士榮獲108學年度博士研究生優秀畢業論文獎。
◆電機系洪子聖教授及王復康助理教授指導石如吟、許智捷、蘇瑋智、阮品勳研究生榮獲
  2020APMC(亞太微波會議)最佳論文獎(系統類)。
◆機電系黃永茂教授指導碩士生王貫宇、蔡耘豪榮獲2020鍛造製成設計與CAE模擬分析競賽佳
  作。
◆機電系王郁仁教授指導何杰霖碩士生榮獲機械工程學會碩士論文獎。
◆機電系楊峻騰、廖柏勛及邱品勳同學參加教育部109年度大專校院推行節能減碳競賽,榮獲學校
  師生行動類特優。
◆機電系彭昭暐教授指導博士生蔡佳明榮獲國家海洋研究院第一屆「智慧海洋」黑客松佳作。
◆機電系彭昭暐教授指導碩士生李子臻、郭張瑋、鄭亞欣榮獲第九屆中興大學精密工具機與智慧化
  技術專題實作競賽暨程泰集團精密工具機與智慧化技術專題實作獎大專生組第一名優等獎。
◆資工系范俊逸教授指導碩士畢業生陳佑瑜榮獲「2020台灣網路智能學會」最佳碩士論文獎。
◆資工系范俊逸教授指導博士生黃政嘉榮獲「中華民國資訊學會碩博士最佳論文獎」之博士論文佳
  作獎。
◆資工系范俊逸教授指導博士生曾一凡及碩士生黃彥霖榮獲「The 15th Asia Joint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AsiaJCIS 2020)」會議最佳論文獎。
◆資工系陳坤志教授指導碩士畢業生廖元豪榮獲IEEE ISCAS 2020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資工系陳坤志教授指導研究生梁靖玟及學士班古若喬、戴湘羚、王睿成榮獲「第四屆創創AIoT競
  賽」冠軍。
◆資工系陳嘉平教授指導碩士生黃育嘉榮獲「第32屆自然語言與語音處理研討會」最佳論文獎。
◆資工系陳坤志教授指導碩士生廖元豪、蔡承剛榮獲「108學年度全國大專院校積體電路(IC)設計競
  賽研究所標準元件數位電路設計組」設計完成獎。
◆資工系徐瑞壕教授指導碩士生王翊丞榮獲 TIEEE第10屆最佳博碩士論文獎之「碩士論文獎(理論
  組)佳作獎」及「碩士論文獎(理論組)佳作指導獎」。
◆資工系徐瑞壕教授指導碩士生柯炳承榮獲「第30屆全國資訊安全會議」最佳學生論文獎佳作獎。
◆材光系陳智彥教授指導碩士生曾嘉頡榮獲「台灣顯微鏡學會109年度會議暨 第40屆學術研討會
  -顯微攝影競賽」第一名。
◆光電系顏子翔博士生榮獲「OECC2020國際研討會最佳學生論文獎」。
◆光電系黃馨平博士生榮獲2020TSIA半導體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及許藝騰博後指導研究生王致傑及余英良,榮獲環工學會環境工程實務技術研
  討會傑出論文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及許藝騰博後指導研究生王致傑及余英良,榮獲環工學會土壤及地下水研討會
  最佳論文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及許藝騰博後指導研究生鄭芸青、何詠詩及羅凱泓,榮獲環工學會環境工程實
  務技術研討會傑出論文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及許藝騰博後指導研究生陳韋廷、羅凱泓、李信佳及許蕙文,榮獲環工學會環
  境工程實務技術研討會傑出論文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及許藝騰博後指導研究生陳韋廷、羅凱泓、李信佳及許蕙文,榮獲環工學會土
  壤及地下水研討會最佳論文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許藝騰博後、歐峻豪及李信佳研究生,榮獲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
◆環工所高志明教授指導研究生卓禹杉、王致傑、夏國芳,榮獲科技部產學合作計畫成果發表「特
  優」。
◆袁中新教授指導研究生楊鈞筑發表學術論文「在多重污染氣體及較高溫度環境下CeO2/TiO2及
  CuO/TiO2光熱觸媒對氣態元素汞氧化效率及反應機制之探討」,獲頒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2020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碩士生論文競賽「特優論文獎」。
◆環工所袁中新教授及高雄大學袁菁教授共同指導研究生林祖貝,參與台灣永續供應協會Green
  Circular創新技研競賽榮獲「佳作」。
◆環工所黃柏榮助理教授指導研究生陳怡豪,榮獲環工學會廢棄物處理技術研討會最佳論文獎。
◆環工所黃柏榮助理教授指導研究生林宗億榮獲第38屆台灣觸媒暨反應工程研討會壁報論文競賽
  「優等」。
◆環工所陳威翔副教授指導研究生黃道成榮獲第十七屆環境保護與奈米科技研討會論文競賽碩博組
  「佳作」。
◆環工所彭彥彬副教授指導研究生陳嘉浤,榮獲2020台灣水務發展研討會潛力新人獎。
◆環工所施育仁助理教授指導研究生吳至倫,榮獲2020台灣水務發展研討會潛力新人獎。
◆環工所施育仁助理教授指導研究生Seto Sugianto,榮獲環工學會環境工程實務技術研討會傑出
  海報論文獎。
◆環工所施育仁助理教授指導研究生陳執善,榮獲環工學會2020碩士論文競賽佳作。
◆環工所施育仁助理教授指導研究生吳至倫,榮獲環工學會2020博士論文競賽佳作。
◆環工所施育仁助理教授指導研究生吳至倫,榮獲環工學會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最佳論文獎。
◆環工所施育仁助理教授指導研究生陳韵茹,榮獲環工學會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最佳論文獎。
●TOP
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校友通訊
聯絡人:劉玥妏
E-mail: aex@mail.nsysu.edu.tw
電話:07-5252000轉4001-4004
傳真:07-5254009
通訊地址: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