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神碉堡」 工學院LOGO公共藝術落成...

「英國領事館」英文學伴參訪活動...

「南科AI_Robot自造基地」英文學伴參訪活動...

「哈瑪星的船員日常」英文學伴參訪活動...

工學院跨領域教師成長工作坊暨學術倫理講座「避免錯蹈學術研究誤區」...

光電科技結合皮影戲 中山大學光電系師生自創教具「走到哪、演到哪」...

 
【媒體專訪】電機系歐陽志宏校友—升任智崴董座 宣示2020年是新世紀元年(自由時報)...

【媒體專訪】材光系黃耀興校友—升任台肥董座 盼台肥續創佳績(工商時報)...

【媒體專訪】機電系劉邦彥校友—SurveyCake創辦人 學會摔跤才知怎麼站(104掌聲)
      ...
校友福利-校友證特約優惠新增墾丁福華渡假飯店、雄獅旅行社...

 
通訊所教授兼工學院院長李志鵬榮獲傑出研究獎...

中山大學光電系研發微型化「矽光子陀螺儀驅動晶片」 體積僅綠豆大小...

中山大學機電系開發「鏟花工藝」感測器技術 攜手國研院、精機中心育才...

通訊所黃立廷、電機系洪子聖教授著作榮獲科技部「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

環工所袁中新教授榮獲國際空氣暨廢棄物管理學會會士暨環境教育獎...

環工所林淵淙教授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高雄市分會工程教授獎...

資工系約聘助理教授克拉迪(Arijit Karati)榮獲科技部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研究獎...

 
教師風采...

學生榮譽...


打造「精神碉堡」 工學院LOGO公共藝術落成

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於7月14日舉辦「工學院LOGO公共藝術剪綵活動」,院長李志鵬表示,工學院的LOGO是由工學院全體師生共同票選出來的,之後請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曾景濱師生團隊由平面轉為立體公共藝術,前後歷時2年完成,盼此藝術成為工學院的「精神碉堡」,凝聚師生情感,對工學院更有認同感。

全新落成的工學院公共藝術設置於環工大樓與材料大樓一樓中間平台。上午包括校長鄭英耀、國際長郭志文、總務長林淵淙、工學院院長李志鵬、副院長程啟正及謝克昌、電機工程學系主任鄭志強、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主任張六文、曾景濱助理教授等教職員生,皆出席「工學院LOGO公共藝術剪綵活動」。

李志鵬院長致詞表示,他3年前剛擔任工學院院長時,在推動國際化的過程,發現工學院的LOGO只有中文、沒有英文,經開主管會議後決議,重新設計LOGO,先委託設計公司設計出4款樣式,再辦理全院投票活動,「讓所有師生共同參與、增進對工學院的認同感」,最後票選出來的LOGO,以「工」字為設計架構,結合各系所「IC面板」、「光電」、「齒輪」、「分子結構」、「通訊網路」等作為發想進行創作,採簡潔俐落的藍色為主色調,同時加入地球圖案,象徵工學院與國際化接軌。

李志鵬院長說,新LOGO誕生,為替工學院學生建造一座「精神碉堡」,讓學生在畢業前有拍照留念的地方;畢業後成家立業、事業有成,攜家帶眷回母校時也能回憶校園時光,工學院請曾景濱教授師生團隊,將平面的LOGO設計成立體的公共藝術,前後歷經2年,今天終於完成主體860幾公斤、非常堅固耐用的公共藝術。這座公共藝術左右兩側有燈光投射,主基座外圍還有一圈LED燈,入夜後氛圍佳。

鄭英耀校長致詞時表示,在校園裡面透過公共藝術,去創造學生在學習過程的共同記憶,這點非常值得喝采,此次工學院新設的LOGO公共藝術,即是把工學院許多學習的科技意象融入到裡面,展現李院長團隊對工學院發展的自我期許。鄭校長也期許,此藝術是1.0版,未來若要發展2.0版,基於工學院是科技的發源地,可把工學院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裡面,例如:採IC、虛擬實境、觸摸式等方式推廣研究成果,「還有很多想像空間可落實展現」。談到工學院,鄭校長說,工學院從材料、環工、光電、通訊、機械到資工,有許多亮麗的研究成果,「中山規模雖小,可是如果細數中山的亮點,還真數不盡」,盼該公共藝術落成後,該地發展成為更好的場域,為師生創造共同記憶。

曾景濱助理教授提到,平面LOGO轉為立體化的過程,有很多需要考量的地方,包含:選位置、 安全性、如何施作、整體景觀,色彩配置等,從與工學院溝通的過程,他也發現工學院對此公共藝術有諸多期許,像是對校園、對學生學習場所認同感的建立,以及老師和學生之間長久關係的醞釀累積等,這些過程讓他深刻感受到「工學院非常重視學生的人文內涵」。
(摘錄自中山新聞)
●TOP

「英國領事館」英文學伴參訪活動

本院與國際碩士學程於5月8日(五)合辦「英國領事館」英文學伴參訪活動,透過即時在地教材,本籍生能從在地視角訓練英文口說能力,外籍生則能增進對高雄本土文化的了解。本活動由幽默風趣的英文導覽帶領學生走訪英國領事館,並安排自我介紹、小組競賽、成果發表等活動,讓本籍生與外籍生互為學伴進行英語交流,參與同學皆積極參與,氣氛融洽熱絡,為彼此留下有趣聯誼經驗與美好回憶。
●TOP

「南科AI_Robot自造基地」英文學伴參訪活動

本院與電力工程及電信工程兩國際碩士學程於6月2日(二)合辦「南科AI_Robot自造基地」英文學伴參訪活動,結合科技參訪與英語學習,兼具專業與趣味。本活動由尤崇智營運長開場,針對金屬中心產業發展做個概述,接著由金屬中心授課教師帶領同學參觀金屬中心儀器與進行「Zenbo Junior圖像式程式教學」,讓同學在全英文環境中學習如何操作古錐的Zenbo Junior機器人,不僅讓學生實際體驗產業環境,也使學生能在專業情境中訓練英語溝通,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及默契,留下有趣聯誼經驗與美好回憶!
●TOP

「哈瑪星的船員日常」英文學伴參訪活動

本院與電力工程及電信工程兩國際碩士學程於6月24日(三)合辦本年度第三次英文學伴參訪活動-「哈瑪星的船員日常」,本活動由專業英文導覽Bryant、Kimi與Tina帶領學生走訪哈瑪星社區,走進時光隧道重回西元1900年,在車水馬龍的哈瑪新市鎮裡,路經代天宮、柯診所與四海之家,一窺日據時期船員們的日常生活,最後在棧二庫回顧本日見聞,並透過聯誼小遊戲增進對彼此的了解,氣氛融洽熱絡,本活動在同學的談笑聲中圓滿落幕。
●TOP

工學院跨領域教師成長工作坊暨學術倫理講座「避免錯蹈學術研究誤區」

本院於5月26日(二)中午12點假工學院4040會議室辦理工學院跨領域教師成長工作坊暨學術倫理講座「避免錯蹈學術研究誤區」,會中邀請臺灣科技大學研發處研發長朱曉萍教授蒞臨,宣導學術活動的基本規範,以推動優良學術倫理涵養及自律,演講內容活潑多元並輔以案例說明,在場教師均受益良多,予以熱烈迴響。
●TOP

光電科技結合皮影戲 中山大學光電系師生自創教具「走到哪、演到哪」

皮影戲是高雄獨特的藝術文化資產,全國僅存的傳統劇團皆位於高雄。為使皮影戲文化得以傳承並向下紮根,中山大學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與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皮影戲館合作,除了在社區共同推動一系列的課程與展演,邀請在地民眾、校園師生感受舊時文化的魅力,也結合校內各系所之專業及課程,進行傳承傳統文化的創新行動,希望讓同學對皮影戲有更多認識,再掀光影潮流。

國立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開設之「光電創新」課程,其中一項課程活動便與該計畫合作,進行皮影教具設計,師生將光電科技結合皮影戲,利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LED燈、投影機、小夜燈等光源,以光電原理創作出6組輕便可攜式的皮影戲教具模組,展現十足創意。學生創意靈感多樣化,有人以「浮空投影」原理作為發想,找來紙箱「搭棚」、用透明資料夾取代傳統皮影戲的「布幕」,運用該原理技術,讓紙偶影像呈現在半空、產生類似幻象的視覺特效。在場所有學生見到成品不禁「哇!」聲連連,師生對於光電科技可用於創意改造皮影戲硬體設備上,感到非常興奮。

也有學生在製作過程主打「經濟實惠」,找來生活中容易取得的紙箱、白布、小夜燈及電池等,運用光電原理打造投影效果。也有人突發奇想,以投影機作為光源,拿描圖紙取代布幕,運用光電原理操作後,達到相同的投影效果,成功將光電知識學以致用。相關教具模組未來預計將提供給國中、小學生使用,讓師生可以「走到哪、演到哪」。

光電系副教授于欽平表示,光電系近期新設「光電創新」課程,鼓勵學生運用設計思考模式,嘗試將光電科技與皮影戲作結合。他指出,早期皮影戲演出有一些限制,例如為了光影效果,演出時間在晚上,搭建戲台的過程也很繁複。本次課程學生即發揮創意創作出「皮影戲教具模組」,其隨時隨地可演出的便利性,打破傳統限制框架,適合作為教學推廣使用,讓中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能藉由實際操作,以更生動活潑的方式,使學生體會皮影戲迷人之處、對傳統藝術文化的內涵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中山大學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持續進行港濱文化的在地傳承與跨界創新,在皮影戲的保存與傳承除了本次與光電系合作創作皮影戲教具模組開發外,也與劇藝系林宜誠老師共同辦理皮影戲講座,內容涵蓋台詞和語氣的表現、劇本的起承轉合和戲偶操作技巧等課程,目前正與中文系杜佳倫老師合作推出劇本創作並預計於本校西子灣隧道由學生操偶演出,希望集結中山教學研之能量,賦予在地皮影文化新生命。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97期)
●TOP


【媒體專訪】電機系歐陽志宏校友—升任智崴董座 宣示2020年是新世紀元年(自由時報)


體感設備大廠智崴召開股東會,除通過去年每股發放現金股利5.6元案外,也進行董事改選,由現任執行長歐陽志宏出任董事長,他也宣示,「2020年是智崴新世紀元年」。...more
(摘錄自由時報)
●TOP

【媒體專訪】材光系黃耀興校友—升任台肥董座 盼台肥續創佳績(工商時報)


台灣肥料公司2月12日召開臨時董事會,與會董事一致通過由黃耀興董事接任公司董事長一職,其餘董事及經理人員均無異動,台肥公司以專業為導向的新領導團隊正式成形。...more
(摘錄自工商時報)
●TOP

【媒體專訪】機電系劉邦彥校友—SurveyCake創辦人 學會摔跤才知怎麼站(104掌聲)


新芽網路25sprout的共同創辦人,25歲那年,他用20萬積蓄和學弟郭育廷(應數系98級)一起創業,提供網路技術和雲端應用服務...more
(摘錄自104掌聲)
●TOP

校友福利-校友證特約優惠新增墾丁福華渡假飯店、雄獅旅行社

使用特約商店優惠時,請記得先出示職員證、學生證、校友證或退休人員證。
歡迎校友企業與母校簽訂特約廠商,請洽07-5255012,聯絡人:張小姐。


1.墾丁福華渡假飯店:詳見合約內容

2.雄獅旅行社:
(1)【商務差旅】:國際機票售價以企業廠商優惠價(刷卡不另加手續費)。
(2)【團體旅遊優惠】:東南亞、東北亞、大陸(不含港澳地區)、太平洋小島(不含稅金)、印度優惠$600元/人。
(3)【團體旅遊優惠】:歐洲、亞洲、紐西蘭、澳洲、美、加拿大(不含稅金),優惠$1200元/人。
(4)電話專案服務人員:潘美茹,專線:07-213-707,Email:sammipan@liontravel.com
(5)雄獅旅行社特約:合約書內容

校友證相關優惠[特約廠商]
請至校友服務中心網站瀏覽:https://asc.nsysu.edu.tw/p/412-1010-15654.php?Lang=zh-tw

(摘錄自校友服務中心)
●TOP

 
通訊所教授兼工學院院長李志鵬榮獲傑出研究獎





若無法正常瀏覽影片,請點選網址:
https://youtu.be/hnlcqkCl7dE

國立中山大學通訊所教授兼工學院院長李志鵬與化學系教授謝建台榮獲108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李志鵬教授的研究專長包括無線通訊、序列設計、數位訊號處理及電腦網路等;2019年,他獲得學術科技界權威榮譽─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研究工程師,與科學家領域會士(Fellow)。

有理想周期性自相關函數之序列,在通訊系統有非常多而且重要的應用,是通訊系統的夢幻序列,所以也稱為完美序列(Perfect Sequence)。歷年來此領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新序列的建構,李志鵬教授是全世界第一位研究這類序列的各種數學特性(2007 IEEE IT)的學者。以往文獻中關於完美序列的建構,全都集中在Poly-phase的序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使用在第四代行動通訊系統的 Zadoff-Chu Sequence(IEEE IT 1962);在整數序列之中,唯一知道的就是(1,1,1,-1)這個長度為4的二維整數序列,更長的二維整數完美序列則經歷了大量電腦搜尋卻毫無所獲,因此數十年來,此領域一直沒有任何進展。

李志鵬教授是全球首位提出完美高斯整數序列(Perfect Gaussian Integer Sequences)數學結構的學者,全世界第一篇相關研究即由李教授發表(2011 IEEE ICC,2012 IEEE TSP)。此外,李教授也使用Finite Field理論建構任意複合數長度的完美高斯整數序列,成果發表在通訊領域的最頂尖期刊(2015 IEEE IT)。學術研究之外,李教授曾擔任歐盟、經濟部、交通部、科技部、教育部、通傳會等多個國內外部會的審查委員/主審,也歷練包括工學院院長、總務長、IEEE旗艦期刊編輯等重要職務,李教授並曾主持多項大型研究計畫、主辦多次國內外大型研討會,歷年指導學生獲得各類獎項共40餘次,對於人才培育貢獻卓著。

【附錄】

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為獎勵研究成果傑出的科學技術人才,鼓勵長期從事基礎或應用研究,以提升我國學術研究水準及國際學術地位,創造社會發展與產業應用效益,增強國家科技實力。申請人除應符合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主持人的資格外,在基礎研究的層面上,其研究成果應具備學術原創性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在應用上,則需對經濟、社會、民生福祉、 環境永續、產業效益等具前瞻科技創新,改善人類生活之知識與技術,具有重大貢獻及有具體事實者,108年度全國共有76名學者及研究人員獲獎。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95期)
●TOP

中山大學光電系研發微型化「矽光子陀螺儀驅動晶片」 體積僅綠豆大小


體積僅綠豆大小,中山大學研發微型化「矽光子陀螺儀驅動晶片」!國立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建立產學研合作模式,開發複合式矽光子陀螺儀模組,研發團隊利用矽光子技術,實現全球第一顆微型化光纖陀螺儀驅動晶片,並具備可量產潛力;整體晶片體積小於5mm2,僅約一顆綠豆大小,成本也大幅降低為原本的三分之一。中山大學光電系教授邱逸仁強調,矽光子陀螺儀模組主要應用於無人載具和空拍機等平台穩定,對於生醫檢測、自動駕駛車輛、智能機器人、航空定位系統、立方衛星等微型化導控有極大的應用市場。

一般市面上流通的光纖陀螺儀為多個零散元件連接形成的系統,以常見的桌上型電腦設備做比喻,需要具備獨立的螢幕、主機、鍵盤等配件結合使用。本研究所開發的陀螺儀驅動晶片就好比是筆記型電腦,將上述配件結合在單一晶片上,大幅縮小體積,不但輕巧且處理功能更有效率。

台灣晶圓廠製程技術具全球領先地位,整體半導體製造產業鏈完整且成熟,矽光子技術先天與晶圓廠製程相匹配,相當適合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兩年前,中山大學邱逸仁教授與劉人仰特聘研究員領軍,和教授王朝欽、林宗賢、李晁逵、魏嘉建、副教授于欽平、洪勇智及助理教授王俊達組成研發團隊,結合台灣半導體中心與科毅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研究能量,爭取並獲得科技部旗艦型矽光子專案計畫,研發「複合式矽光子光纖陀螺儀」。

研發團隊指出,這顆「微型化矽光子陀螺儀驅動晶片」利用先進矽光子光電積體電路平台開發,結合多個創新矽光子元件設計概念,使整體晶片體積大幅微縮,製造成本亦大幅降低,前景無限。矽光子積體電路為近十年來相當受注目的尖端突破性技術,使用光子來傳輸與處理訊號,具有超高頻寬、高解析度、低耗能與不受電磁干擾等優勢,其應用已擴展至光感測系統、高速光連結、物聯網、量子計算與生物醫學領域。國際半導體大廠英特爾、格羅方格、三星等皆投入大量人物力開發此技術,並已有諸多商品化成功案例。

中山光電系長期研究光電半導體、投入矽光子發展技術,協助工研院電光所建立矽光子被動元件設計資料庫,並執行全台灣第一個矽光子研究的國家型計畫,奠定矽光子技術紮實的發展基礎。多年來中山光電系團隊協助半導體廠台積電與外商歐西普亞洲開發矽光子關鍵元件與系統,與聯亞光電發展高速雷射與調變器,更與日本產業綜合研究所AIST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發展異質整合矽光子技術。中山光電系與比利時根特大學已簽訂碩博士雙聯學位,以此結合歐洲最大矽光子製程機構IMEC,培育世界級矽光子人才。

【附錄】

科技部工程司於107年提出國家級矽光子專案計畫,加速國內矽光子研究的發展,中山大學光電系團隊雀屏中選。在此計畫中,中山光電團隊由前系主任邱逸仁教授擔任總計畫主持人並負責寬頻譜光源技術的開發,其延攬光纖陀螺儀專家劉人仰博士擔任共同計畫主持人,並注入產業界動能,發展陀螺儀封裝技術與微型化光纖環,同時邀請中山電機系王朝欽教授發展閉迴路電子晶片。矽光子陀螺晶片的開發則由系上于欽平、林宗賢、洪勇智及王俊達教授共同發展;低損耗光波導線圈的研究由李晁逵教授主導;系統量測與降雜訊技術開發則由魏嘉建教授負責,兩年內即有優異的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相關期刊及知名國際研討會OFC 2020和CLEO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97期)
●TOP

中山大學機電系開發「鏟花工藝」感測器技術 攜手國研院、精機中心育才


搶救精密機械人才斷層危機!國立中山大學、國家實驗研究院、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舉辦「鏟花工藝傳承・感測器扮演要角」合作協議簽署儀式,透過中山大學機電系團隊開發的鏟花工藝感測器技術,運用感測器與虛擬實境體感系統,紀錄精密機械技術「鏟花工藝」數位資訊,可縮短人員培訓時程、協助鏟花技術人才培育,以科學方法傳承老師傅的寶貴經驗,再續台灣產業競爭力。

一般的機械加工技術無法製作出毫無瑕疵的金屬平面,因此需要透過鏟花技術人員進行人工切削。鏟花技術需經過長時間經驗累積、重複微調姿勢動作並掌握手部、腳步及腰力施力點與控制鏟花點,以精密機械組裝為例,鏟花工藝是調整與修正機械幾何精度、提升精密機械關鍵零組件性能與壽命不可或缺的手工技術。然而,近年來隨著有豐富經驗的鏟花師傅陸續退休,精密機械組裝關鍵技術「鏟花工藝」的傳承已有出現缺口的危機。

在科技部「智慧機械感測器專案計畫」催生之下,中山大學機電系教授潘正堂團隊發展柔性力量感測器搭配虛擬實境體感系統,並與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合作,將力量與姿態感測器安裝於鏟花工具與鏟花教師所穿的鞋子內,藉由姿態與力量的即時回饋數位化資訊,作為鏟花教師培訓學員與我國鏟花技術發展與推動的重要依據,將傳統人力工藝及經驗累積的鏟花技術與感測器結合,藉此傳承老師傅的「鏟花工藝」技術經驗。

中山大學副校長黃義佑表示,中山大學開發觸覺感測器應用於鏟花技藝並分析技師的操作力量資料,結合虛擬實境擷取技師操作姿態,做為精密機械鏟花發展中心在教學方式上的參考依據,此次與國研院、精密機械研發中心共同建立此一新穎的教育訓練系統,有別於傳統的師徒制現場教學,期望以鏟花工藝技術傳承為開端,未來透過學研單位與法人機構協同合作模式,將學界的感測器技術經由法人加值落實到產業界應用,促進感測器在地化發展。

合作協議簽署儀式由中山大學副校長黃義佑、國研院代理院長吳光鐘、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賴永祥共同簽署,現場邀請科技部工程技術研究發展司司長徐碩鴻、國研院代理副院長暨半導體中心主任葉文冠、國研院儀科中心主任楊燿州共同見證台灣法人機構與學研單位建立雙軌併行的合作模式。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98期)
●TOP

通訊所黃立廷、電機系洪子聖教授著作榮獲科技部「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


科技部首次舉辦「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徵選,國立中山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教授黃立廷、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洪子聖,2人共同編寫的全英語著作「三維晶片與射頻系統級封裝,用於5G移動的先進堆疊與平面解決方案(3D IC and RF SiPs, Advanced Stacking and Planar Solutions for 5G Mobility)」,榮獲「工程技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堪稱最佳「研」值。2位教授為將多年積累的學術精華傳授給莘莘學子,於5月13日行政會議中贈予該著作給學校圖書館,供全校師生員與民眾閱覽,由鄭英耀校長代表受贈。

鄭英耀校長強調,此次徵選分4大領域進行,從188本研究專書中選出20本,其中「工程技術」領域是經過2階段嚴謹的徵選作業,最後才從28本中選出6本,2位教授的著作脫穎而出獲選,充分展現中山頂尖的學術研究能量。工學院院長李志鵬進一步提到中山通訊工程研究所電波組堅強的師資研發能量,他指出,該所電波組共有7位教授,其中有3位是IEEE Fellow(國際電機與電子工程師學會之研究工程師與科學家領域會士),在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被認可是具有重要成就的傑出科學家;2位曾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若論單一學校在電波領域的研究實力,中山數一數二」。

科技部日前舉辦「工程技術領域2020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推薦結果揭曉記者會,2位教授從科技部部長陳良基手上接獲殊榮。黃立廷教授分享此書精華,他說,3D IC其實就是手機的運算中心,RF SiPs則是負責無線的發送與接收,這兩者是手機裡面最重要的單元,這本書敘述用於第五代移動載具上的封裝技術,陳述單一系統化的量產生產過程。移動(或行動)意即人可以自由地到處漫遊。而第五代移動則包含:省電、微小化、量產—買得起等3大要素。因應今年是5G元年,這本書所帶來的價值包括:可協助業界工程師增進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術,對學生而言則像是一具羅盤,指引他們掌握5G技術發展方向。

洪子聖教授表示,在電信學門及科技部研究計畫長期支持下,他與黃立廷教授長期共同研究三維晶片與RF(射頻)系統封裝,並將其應用於5G行動通訊裝置,此次獲選對他們而言無疑是一大鼓勵。

科技部「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徵選領域包含:「自然科學及永續」、「工程技術」、「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等4大項,其中「工程技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的推薦作業,以近5年出版之中英文研究專書為範圍,徵選項目包含「學術影響力」、「科學影響力」、「專業貢獻度」、「社會影響力」及「獲獎紀錄」等5項特色。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96期)
●TOP

環工所袁中新教授榮獲國際空氣暨廢棄物管理學會會士暨環境教育獎


本校環境工程研究所袁中新特聘教授榮獲2020年國際空氣暨廢棄物管理學會(Air and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A&WMA)會士(Fellow Award)及環境教育奬(Lyman A Ripperton Environmental Educator Award),打破該國際學會成立113年以來的紀錄,為首位同時獲頒兩個奬項的環保學者。

A&WMA是國際知名且歷史久遠的環境領域國際學會,該學會擁有近萬名會員,分別來自全球各國的環境科學家、政府決策者及環境工程師,並且以空氣汚染控制及廢棄物處理為該學會的主要領域,長期以來對於美國及各國政府的環保政策,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多位美國環保署署長均出自該學會會員。

袁中新教授在就讀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IUC)博士期間即加入該學會密西根湖分會(Lake Michigan Section)學生分會,積極參與學會相關學術活動;返台任教後與台灣大學公共衞生學院詹長權院長共同創設該學會台灣分會,並擔任台灣分會的首任會長(Chair of Taiwan Setion)。過去三十多年期間,袁教授多次組團參加該國際學會年會,曾擔任該學會國際合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目前並擔任該學會國際SCI期刊(JA&WMA)副編輯。

袁教授在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任教超過30年,作育英才無數,學而優則仕,曾借調擔任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局長,對於改善高雄市的環境空氣品質著有卓越貢獻。由於A&WMA歷年皆為單人獲獎,今年由袁教授和美國哈佛大學環境衛生系Petros Koutrakis教授共同獲得本屆環境教育獎,競爭激烈可見一斑。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96期)
●TOP

環工所林淵淙教授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高雄市分會工程教授獎


本校環境工程研究所林淵淙特聘教授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高雄市分會109年工程教授獎,表揚其對我國工程實務或工程教育之傑出貢獻,頒獎典禮將於8月舉行。

林淵淙特聘教授長年致力於綠色能源、空氣污染物減量及循環經濟等研究,除曾囊括本校教學、學術研究及產學研究三項績優教師獎,校外榮譽多不勝數,曾獲華沙、波蘭、烏克蘭國際發明展金牌獎,2016年榮獲香港創新科技國際發明展、澳門國際創新發明展金牌,以及日本東京世界創新天才發明展銀牌等。

學而優則仕,林特聘教授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間擔任臺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局長,積極改善臺南市環境品質,且受邀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5屆締約方大會(COP25),分享臺南市推動能源轉型及空氣治理,讓臺南市走向永續發展與韌性海綿城市,歸建後現擔任總務長及新興污染研究中心主任。
(摘錄自中山新聞)
●TOP

資工系約聘助理教授克拉迪(Arijit Karati)榮獲科技部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研究獎


本校資訊工程學系約聘助理教授克拉迪(Arijit Karati)日前榮獲科技部108年度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研究獎。

克拉迪老師為印度理工學院丹巴德分校資工博士,2018年8月起至本校資工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今年2月起為本校約聘助理教授。其研究專長為應用密碼學、網路安全、網路與通訊保護、汽車安全、去中心化數據隱私。

為鼓勵博士後研究人員發表優質重要學術著作,展現研究創新成果,以獎助國家未來學術科菁英長期深入科技研究,科技部設立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研究獎。
(摘錄自中山新聞電子報第97期)
●TOP
 

 
教師風采

◆109年8月1日起新上任之主管如下:
  (1)工學院院長:范俊逸教授。
  (2)機電系主任:彭昭暐教授。
◆李志鵬院長榮獲108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通訊所黃立廷教授與電機系洪子聖教授共同編寫的全英語著作《三維晶片與射頻系統級封裝,用
  於5G移動的先進堆疊與平面解決方案(3D IC and RF SiPs,Advanced Stacking and Planar
   Solutions for 5G Mobility)》,榮獲科技部今年首次舉行「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工程技術領
  域專著。
◆資工系陳坤志老師、機電系王郁仁老師、光電系王俊達老師榮獲108學年度全校優良導師。
◆電機系馬誠佑導師、機電系王郁仁導師、資工系陳坤志導師、資工系張雲南導師、光電系林元堯
  導師、光電系王俊達導師、通訊所陳彥銘導師榮獲108學年度工學院優良導師。
◆機電系魏蓬生講座教授榮獲2020 Elihu Thomson Resistance Welding Award。
◆資工系范俊逸教授榮獲第十八屆有庠科技論文獎。
◆資工系陳坤志教授榮獲教育部「108學年度智慧聯網技術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課程優良獎」。
◆資工系約聘助理教授克拉迪榮獲科技部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研究獎。
◆環工所高志明講座教授獲聘本校「西灣講座」。
◆環工所袁中新特聘教授榮獲國際空氣與廢棄物管理學會(A&WMA)2020年Fellow Award。
◆環工所高志明教講座授榮獲美國環境工程學院(AAEES)傑出國際會員獎章。
◆環工所袁中新特聘教授獲頒2020年國際空氣與廢棄物管理學會年度環境教育獎。
●TOP

學生榮譽

◆電機系林旻慧、材光系林俊曲、材光系陳穩仲、光電系郭端毅、光電系陳日友、光電系黃馨平
  榮獲「108學年度博士生研究績優獎勵金」。
◆電機所蔡京燁同學、機電所劉家瑀同學、材光系尤佳蒨同學、光電所馮渟懋同學、通訊所李郁文
  同學榮獲 109年度優秀教學助理。
◆資工系張郢展、曾煜鈞(資工系資訊安全碩士班)與陳縵欣(資工系學士班) 三位同學,榮獲國立成功
  大學資通安全研究與教學中心主辦「2020 T貓盃全國資安基礎實務能力競賽」大專院校組冠
  軍。。
◆資工系范俊逸教授指導博士生黃政嘉榮獲社團法人臺灣雲端計算學會108年度博碩士論文獎之最
  佳博士論文獎。
◆光電系盧冠宇、侯翰廷同學榮獲物理年會壁報佳作。
●TOP
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校友通訊
聯絡人:劉玥妏
E-mail: aex@mail.nsysu.edu.tw
電話:07-5252000轉4001-4004
傳真:07-5254009
通訊地址: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