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灣 學 海

深化學生自主學習 中山大學「學期16週」新制正式上路
新學期已正式展開,國立中山大學自114學年度起實施學期16週新制,希望落實深化學生自主學習及跨域學習之人才培育目標,並能與多數國際大學採用之學期制度接軌,有助於交換、轉學、學分認列,也更利於與海外學術機構合作或申請國際課程,拓展多元資源與學習成效。
Read more...
迎戰醫師荒 中山大學籲持續公醫制度 積極培育重點科別人才
臺灣醫療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重點科別醫師嚴重流失問題已成為全民健康警訊。國立中山大學指出,近年來小兒科、急重症、罕病等專科人力快速萎縮,不僅醫師招募困難,許多醫師也因高工時與高壓力,選擇提前退休或轉向其他科別,導致第一線醫療人力捉襟見肘,甚至出現主任醫師需親自值夜班、主治醫師難以支撐正常病房運作的情況。
Read more...
國際學術團共探福島核災 推《共生倡議》回應全球危機挑戰
國立中山大學「全球共生與國際漢學研究中心」與國科會「文學一」學門、東京大學「東亞藝文書院」、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近期展開跨國合作,共同前往東京大學與福島核災現場進行學術交流與實地參訪。此次行程聚集來自臺灣、日本、中國、韓國等地的學者,於東京大學召開座談會,共同研討發起《共生倡議》文獻,回應當代多重危機,推動共生思維的國際討論。
Read more...
雙髻鯊的伙食也入境隨俗? 中山大學研究打破食物鏈刻板印象
人們對於鯊魚的想像常停留在「頂級掠食者」,認為一旦食物鏈的底層崩解,鯊魚便會失去獵物而陷入生存危機。國立中山大學最新研究卻發現,雙髻鯊並非如此依賴單一獵物,而是展現了高度的食性彈性——游到哪裡,就吃當地的食物。
Read more...
助推氣膠生醫科技、改善空品 中山大學設新創育成園地
氣膠與生態環境、氣候及人體健康關係密不可分,氣膠醫學及生醫科學更是新興熱門研究領域。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於今(8)日成立「風之獨角獸-氣膠生醫暨空品改善新創產業育成園地」,聚焦於推動氣膠生醫技術、PM2.5預防醫學、空氣品質檢測與改善,及氣膠科學教材教具技術相關領域的新創發展。未來將輔導高潛力團隊與創新技術,期望加速研究成果落地,建立國際化產學合作平台,並協助改善因空氣汙染導致的健康與環境問題。
Read more...
助力大高雄醫療發展 臺大醫學院前副院長許博欽任中山大學副校長
國立中山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及高雄市政府衛生局三方,日前簽署醫療合作契約,整合臨床及學術資源,協助市立民生醫院提升整體醫療服務品質。中山大學今宣布,正式借調臺灣大學醫學院前副院長許博欽出任副校長,並將擔任衛生局所屬市立醫院聯合管理中心委員會召集人,協助建構更完善及全人的醫療照護網絡,推動民生醫院升級轉型,規劃建立完整的附設教學醫院體制。許博欽強調,他將扮演「北臺大、南中山」的橋樑,期許自己將臺大百年醫學院的經驗帶進高雄,為南部醫療扎根。
Read more...中 山 新 聞

影音》培育3C西灣學子 114學年度總迎新登場
國立中山大學舉辦114學年度大學部新生暨轉學生總迎新活動,始業式規劃「認識中山、認識西灣、認識自我」活動,希望中山人都能達成3C目標,包括Cherish(珍惜弱勢、關懷在地)、Challenge(挑戰大海、面向國際)、Change(改變校園、改變未來),孕育出具備文藝、包容、前瞻、創新等特質的西灣學子,迎接未來各種挑戰。
Read more...
「精實茁壯·中山45」 學術行政主管齊凝共識
國立中山大學舉辦114學年度學術行政主管共識營,本次主題為「精實茁壯·共識願景」。校長李志鵬表示,今年適逢建校45週年,中山大學持續以穩健的步伐展現優異表現,然而,展望未來,任務依然未停歇,包括醫學院教學研究大樓先期設計規劃、深化與高雄市政府所屬市立醫院醫療合作、與高雄大學合校議題的推進、第三週期校務評鑑的實地訪評及新週期的學術單位評鑑等。「當前的高教環境雖充滿競爭與挑戰,但也正是凝聚團隊力量,開創嶄新局面的關鍵時刻,祈望全體同仁攜手並進,讓中山更上層樓。」
Read more...
影音》用最chill的方式與百年歷史相遇 「360藝文空間」路易莎咖啡正式開幕
國立中山大學校園內的古蹟「360藝文空間」日前迎來台灣連鎖咖啡品牌路易莎進駐,短短兩週試營運即展現高人氣。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副校長許博欽、主任秘書李慶男、總務長蔡俊彥、藝文中心主任陳尚盈今攜手路易莎董事長黃銘賢、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中心課長蘇琦雯、招商事業管理中心經理陳茹萍等人正式揭牌,期待師生與民眾都能「用最chill的方式與百年歷史相遇」、「在古蹟裡把生活過成一道風景」。
Read more...
助力新生適應雙語教學模式 中山大學推大一全英銜接課程
為協助大一新生適應全英語授課步調,國立中山大學自112學年起開辦「大一EMI銜接課程」,在開學前由學科教師與語言教師提供一系列先修課程,幫助學生銜接高中與大學間的知識與授課方式落差。114學年度除舉辦多門EMI銜接課程外,亦首次推出2門專業學術英語課程,讓學生也能體驗選修課程內容,提前認識中山的全英課程。
Read more...
影音》中山大學打造海港閱讀風景 旗津tha̍k冊升級版開幕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USR團隊活化位於旗津、廢棄的「海軍第四造船廠單身技工宿舍」,打造「技工舍|旗津社會開創基地」,歷經十年耕耘,已蛻變為涵蓋長照據點居民空間、中山師生永續實踐場域、駐村藝術家工作室、多元友善廚房、大港校CC青年培力站和展示選品等多元複合場域。如今最後一塊拼圖完成,原技工舍第三寢室搖身一變書香滿溢,島上唯一一座獨立書店「旗津tha̍k冊2.0」今(15)正式開幕啟用。
Read more...
培育部落領航者 中山大學國際跨域原民專班揭牌
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國際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今(1)日正式揭牌成立。該學程以「社會實踐」為核心,打破傳統學科界線,期能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跨域整合與深耕部落精神的原住民青年人才,開創臺灣高等教育與原住民族文化傳承的全新篇章。
Read more...
阻億次不當資訊 中山大學守護青少年網路環境
當網際網路日益普及,加上影音媒體迅速發展,兒童與青少年面臨接觸不良網路內容的風險也隨之增加。為了提升臺灣學術網路的內容安全,並守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國立中山大學圖書與資訊處攜手教育部推動「臺灣學術網路(TANet)青少年網路內容防護計畫」,建置「不當資訊防護系統(Taiwan Academic Network Website Protection, TANWP)」防止學術網路環境中兒童與青少年接觸到不適當的資訊,單113年便成功阻擋不良訊息共25億次,目前已過濾逾2兆3千億筆瀏覽次數,並有效阻擋73億次不良資訊連線訪問,成效顯著。中山大學團隊並與教育部將防護技術應用至智慧型手持裝置,期望能協助家長建立家庭端的網路內容防護機制。
Read more...
有聊有料「聲」動經典 中文系文學史Podcast最新季開播
當陶淵明成為「躺平教主」、杜甫穿越時空大談青年危機,而元稹與白居易的唱和詩被當代粉絲「磕CP」,《紅樓夢》成為一本實用的「職場生存指南」,中國文學史還能有多少種被聽見和看見的可能?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的「中國文學史」課程舉辦「好聊好料文學史Podcast」期末成果發表會。學生們化身Podcaster,將深厚的文學知識轉化為一集集充滿創意的聲音節目,不僅讓杜甫、李白等文學巨星「開口說話」,更巧妙地將古典文學與當代社會議題結合,透過新媒體的視角,為經典文學在數位時代找到了新穎的發聲位置。
Read more...
跨世代繪製風土地圖 公事所與大寮義仁社區共創標記
每一幅社區地圖上的標記,都是在地居民生活過的情感印記。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師生團隊攜手義仁社區發展協會,於高雄市大寮區昭明義仁聯合活動中心舉辦「社區共感地圖設計工作坊」。活動由資深社區工作者藍美雅擔任業師,引領學生與社區居民共同討論並繪製「社區風土記憶地圖」。透過跨世代交流與地方故事分享,將社區景點、傳說與日常記憶化為地圖上的獨特元素,具體呈現在地生活脈絡與文化風貌。
Read more...
公視台語台高雄班首開訓! 中山大學聯手共培表演人才
近年來,在母語主體意識覺醒的氛圍下,台語戲劇、小說、音樂、散文等作品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亦在金馬、金鐘、金曲等各獎項多所斬獲。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與公視台語台合作,首度開設台語表演人才高雄培訓班,徵選對表演充滿熱情並具備台語文能力的演員,即日起至9月7日止線上報名。
Read more...
導入參與式設計 中山大學啟用新型標線圓環
為提升校園交通安全與行車秩序,國立中山大學啟用位於校內蓮海路三岔路口的全新「單車道標線圓環」。此改造工程採取「參與式設計」模式,由學生、總務處及專業交通工程技師共同討論方案,簡化原先複雜的車流動線,並制定專屬行駛規則,以降低事故風險。
Read more...國 際 視 野

中山大學攜手孔敬大學 創設泰國專班招生基地
為因應近年臺灣大專院校招生不易與多重產業嚴重缺工的雙重挑戰,教育部推出「國際產業人才教育專班(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alents Education Special Program,簡稱 INTENSE Program,又稱新型專班)」。這項計畫結合政府、企業與大學的力量,依照產業需求來培養人才,吸引優秀的國際學生來臺灣念書,並在畢業後留下工作。重點領域鎖定在理工、金融與半導體等臺灣最需要的人才方向。為實地推動計畫,中山大學國際長李明軒率領理學院院長李志聰、化學系主任謝淑貞、泰國計畫專案經理王芊灃與國際處同仁前往泰國東北地區的孔敬大學(Khon Kaen University)勘察環境,並與孔敬大學簽署合作協定。雙方以「國際產業人才教育專班」為合作契機,期待深化學術與產業的交流。

深化臺日教育交流 中山大學師培生拓展國際素養
在教育部「有教無界 未來無限 Borderless Teachers」專案計畫支持下,中山大學「2025 中山雙語師培全球教育視野計畫——臺灣與日本國際教育跨文化交流」由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張至慶帶隊與9位師培生前往日本進行為期兩週的教育見習。此次行程橫跨京都與名古屋地區,拜訪京都大學、京都花園中學、京都教育大學附屬中小學、名城大學附屬中學等教育機構,透過參訪、觀課、試教與文化交流,全方位體驗日本教育體系與校園文化的豐富樣貌。中山教育所暨師培中心此次再與花園中學簽訂合作協議,希望培養具備國際素養、文化理解、人文關懷、國際視野與語言能力之師培生,並為未來深化臺日間的學術合作與交流奠定基礎。
Read more...
大阪世博會「彩蛋」壓軸登場 中山大學導演呈獻「島嶼之聲」
由文化部策劃的《島嶼之聲—廟埕前的謝神戲》以獲日本大阪世博正式邀請的「彩蛋演出」壓軸亮相,昨(26)日起至28日於大阪世博夢洲會場的「Pop-Up Stage北」連演3天,演出時間為下午5點到6點,為臺灣文化首次以酬神儀式劇場進入國際焦點舞臺的里程碑。該節目由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杜思慧擔任總導演,音樂學系校友卓士堯擔任音樂總監,與策展人吳季娟等9組團隊和個人,5大篇章呈現臺灣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天地、神明的感恩之情。
Read more...
臺日學者齊聚高雄 TJCAS 2025引領跨國IC設計新視野
國立中山大學8月28日舉辦「2025臺日電路與系統研討會」(Taiwan–Japan Conference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TJCAS 2025),為期3天的盛會在高雄登場。本屆研討會吸引來自臺灣、日本、中國、印度、印尼與立陶宛等地逾150名師生與產業專家參與,發表83篇論文、舉辦3場主題演講與Invited Talks(WiCAS/Young Professional)論壇,展現跨國學術交流的深度與廣度,也凸顯高雄在國際半導體與電路系統研究舞臺上的地位。
Read more...
中山大學承辦歐洲官員訪臺研習 首次走出臺北深化交流夥伴關係
為深化臺歐雙邊交流與合作,教育部邀請來自16個歐洲國家的35位政府官員,展開為期12天的訪臺研習活動。此次研習計畫由國立中山大學策劃與執行,內容涵蓋臺灣教育、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等多元議題,並舉辦臺歐關係交流座談,協助與會官員深入理解臺灣現況、政策走向及社會發展。
Read more...陽 光 青 年

「大展猴圖」拼出精采人生 114學年度社團聯展登場
為協助國立中山大學新生認識各類社團並促進社團招生,學生會主辦、學務處校園組協辦「114學年度社團聯展」,在國父銅像前廣場及兩側長廊熱鬧展開。本次活動以「大展猴圖」為主題,取「拼圖」意象,象徵每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塊拼圖,唯有積極探索、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才能共同拼湊出完整且繽紛的大學生活藍圖。
Read more...
浪起中山白袍啟程 後醫系第二屆授袍宣誓
國立中山大學學士後醫學系舉行第二屆授袍典禮,以「浪起中山 白袍啟程」為主題,象徵醫學生在中山大學扎根學識,迎向臨床新航程。典禮莊嚴隆重,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副校長暨醫學院院長陳彥旭、學士後醫學系教師群與學生親友共同出席,見證學子披上白袍、宣讀醫師誓詞,正式承接醫療使命。
Read more...
偏鄉服務再升級 中山大學馬雅各醫療團深入屏南義診衛教
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馬雅各醫療服務團今年再度前進屏東縣枋山鄉與滿州鄉,在中山大學副校長暨醫學院院長陳彥旭與學士後醫學系主任陳秀玲帶領下,展開為期6天的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結合義診篩檢服務與健康促進活動,落實學士後醫學系以「培育具人文關懷素養之良醫」為使命的教育目標,積極回應台灣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朝向「醫療無偏鄉」之願景邁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