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灣 學 海

中山大學辦國際金融論壇 共議台灣資產管理未來
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金融研究學院今(2日)舉辦《台灣金融新紀元: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與菁英養成》高峰論壇,匯聚國內外政經領袖與金融產業代表,聚焦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政策規劃與人才培育策略。包括前總統蔡英文、英國國會議員暨前教育部與國防部部長Sir Gavin Williamson及國際經濟合作協會理事長呂桔誠皆出席參與,期能為台灣金融發展注入全新動能,推動高雄成為亞洲資產管理重鎮。
Read more...
用數字與世界對話 中山大學辦國際線性代數學會年會
國立中山大學舉辦「第26屆國際線性代數學會年會」(ILAS 2025),今(23)日起至27日登場,本次年會主題為「經典與傳承」(Legacy and New Spectrum),象徵臺灣憑藉眾多前輩的努力,已準備好與世界一同譜寫未來的篇章。同時進行共10場主題演講,舉辦35個論壇,吸引來自逾40國、近400名國際學者來訪高雄,行銷港都之餘,也讓臺灣成為國際學術交流的平台。
Read more...
獨創微型光纖陀螺儀 中山大學洪勇智國家發明獎奪金
用於導航的光纖陀螺儀,尺寸與成本大進化!國立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洪勇智率研究團隊獨創「矽光子積體電路及光纖陀螺儀裝置」技術,整合多項光電元件於單一矽晶片中,體積較一顆綠豆還小,製造成本大幅降至五分之一,並取得研發專利,全面提升微型光纖陀螺儀應用潛力。洪勇智傑出的產學研究表現榮獲經濟部「國家發明獎」金牌肯定,為學術界唯一獲獎者,獲行政院院長卓榮泰頒獎表揚。
Read more...
污水場、室內都有PM2.5! 中山大學辦氣膠跨域國際論壇
氣膠不僅存在於戶外,也可能存在於室內的各類環境場域。亞洲唯一氣膠中心—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舉辦「2025氣膠跨領域科學國際論壇」,除匯集氣膠中心跨院跨領域教授群分享最新研究新知,更邀請到德國慕尼黑聯邦國防軍大學氣膠專家Prof. Christian J. Kähler和亞洲氣膠聯盟主席暨馬來西亞潔淨空氣學會理事長Dr. Noor Zaitun Yahaya及多名校外專家與會演講。
Read more...
熱議AI跨界應用 中山大學辦健康科技智慧照護研討會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長期照護需求孔急,如何善用AI數位科技因應醫療照護?國立中山大學攜手台灣長期照護管理學會與台灣健康資訊管理學會,舉辦2025第20屆國際健康資訊管理研討會暨第7屆台灣長期照護管理研討會,以「健康科技×智慧照護」為主軸,邀集161名國內外產官學研專家發表研究,吸引超過250名參與者,共同探討智慧健康科技與醫療照護領域的未來發展。
Read more...
中山大學偕中科院、海軍官校、高科大、屏科大 組水下無人載具聯盟
響應國家加速建立我國水下無人載具、推動產業發展政策,並持續擴大、整合研發量能,國立中山大學與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海軍軍官學校、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攜手合作,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針對科學園區人才培育、科研學術合作、以及水下無人載具等議題合組策略聯盟。
Read more...
打造綠色潔淨能源 中山大學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研討會
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攜手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學會、台灣能源協會,以及多家產官學研單位共同舉辦「2025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學術研討會暨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論壇(HEFC2025)」,吸引來自國內外超過30位重量級專題講者與產官學研領域代表、師生共計350人以上踴躍參與,展現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高度關注與技術交流熱度,亦吸引眾多國內領導企業共襄盛舉,為推動台灣邁向淨零碳排、建構綠色氫能經濟奠定堅實的合作基礎。
Read more...
量子計算元件整合二維材料 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邱奎霖為教育部高教深耕「量子運算」潛力研究群的主持人,其團隊長期關注量子材料於量子計算元件的應用。今年三月以中山大學為第一單位,與量子國家隊研究群中研院物理所及清華大學物理系合作,於知名Q1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發表石墨烯超導量子電路與3D共振腔結合的研究成果:石墨烯超導量子電路與3D共振腔的整合(Integration of graphene-based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ircuits in a three-dimensional cavity)。這項研究除了第一次於磁場調控的共振腔頻譜上看到了S-N-S約瑟夫森結獨有的夫朗和斐圖案(Fraunhofer pattern),更將約瑟夫森結之對稱性與3D共振腔微波測量成功對應,顯示約瑟夫森結特性對量子位元的深刻影響。
Read more...中 山 新 聞

中山大學國金學院攜手高雄銀行 打造國際資產管理人才
因應高雄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重大政策契機,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金融研究學院與高雄銀行自115年度起,展開長期且深度的合作。高雄銀行每年將捐贈新台幣200萬元支持金融高等教育,並推薦優秀行員進修就讀,期盼透過產學合作模式,培育兼具國際視野與實務能力的金融專業人才,進一步提升台灣整體金融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Read more...
推水下無人機研發應用 中山大學攜國海院辦育才論壇
近年來,空拍無人機發展迅速,水下無人機也急起直追。國立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攜手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舉辦「2025水下遙控無人載具(ROV)人才培育論壇」,邀集產官學專家針對ROV科學探究、營運培訓、職能發展、人才培育、國際認證規範、實務操作經驗分享、訓練介紹、產品開發等議題進行交流討論。中山大學海下所教授王兆璋特別提及水下遙控無人載具的特性與操作困難度,呼籲各界重視專業人才培育的迫切性。
Read more...
打造永續閱讀智慧校園 二手書交換平台推動綠色知識循環
為落實教育部推動校園節能減碳政策,國立中山大學圖書與資訊處於2015年開發「二手書交換平台」,致力於促進書籍再利用、減輕學生經濟負擔,並強化智慧財產權意識。歷經多年使用經驗與使用者回饋後,平台於去年推出2.0升級版,功能更完善、資訊更安全,展現永續校園實踐力道。
Read more...
從輪椅視角檢視人行道 全台唯一服學課程加入群眾標記
為了協助改善高雄市交通與人行環境,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服務學習:人本交通環境促進」課程在高教深耕「公民社會與民主創新共學計畫」經費支持下,於本學期與非營利組織公民幫推協會合作,帶領學生加入美國華盛頓大學所發展出的Project Sidewalk群眾標記平台,對高雄市的人行交通環境進行標記和檢核。標記過程是從輪椅族視角為街道與人行環境評分,學生藉此深入反思城市空間規劃設計,也協助累積高雄市的街道通行環境基礎資料,並於學期末進行成果發表。
Read more...
地方創生培力青年返鄉 中山大學踏查屏東見學
面對青年人才外流、城鄉差距擴大的挑戰,地方該如何因應?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郭瑞坤帶領跨系所學生,前往屏東踏查地方創生推動經驗。師生走訪萬巒鄉「Kelju!革路聚聚」認識推動青銀共創與部落長照服務的過程、探究勝利新村「繫。本屋」如何透過獨立書店與策展經營模式深耕屏東、以及了解幕後推手屏東縣政府如何建構地方創生支持系統。此行結合課堂知識與地方現場見學,深入探討多方關係人如何吸引青年返鄉合作共創、實踐地方共榮的樣貌。
Read more...
超越傳統劇本劇場 劇藝課程探索表藝多元性
打破劇場框架,探索表演的邊界!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約書亞沙發兒(Joshua Sofaer)開設兩門戲劇藝術課程:「表演與行為藝術」與「文本與空間敘事」,強調實驗精神、倫理參與以及藝術風險的承擔,課程設計帶領學生超越傳統劇本劇場的限制,勇敢探索表演藝術的更多可能。
Read more...
宋代書院魂再現 中文系「西子灣書院講會」打造沉浸式學習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吳孟謙開設「近思錄」課程,日前舉辦兩梯次「西子灣書院講會」活動,將宋代書院的精神融入當代課堂,引導學生運用理學家「切問近思」的讀書方法,將古典智慧與大學生的生活經驗深度結合,以期達到學習遷移的教育目標。
Read more...國 際 視 野

中山大學助力外交部計畫 推促立陶宛高教科技鏈結
為深化台立雙邊教育與科技合作,由外交部補助、國立中山大學主辦的「2025年立陶宛台灣半導體研習團」邀請來自立陶宛的24位師生來台進行為期九天的研習與交流活動。此行聚焦半導體教育與產業實務,並結合文化體驗,期盼促進雙方更密切的交流合作。
Read more...
歐盟與東亞關係 中山大學國際研討全球秩序變遷
國立中山大學與教育部臺灣研究講座計畫、比利時根特大學、國立臺灣大學聯合舉辦「全球秩序變遷下的歐盟與東亞關係」研討會(EU-East Asia Relations in a Shifting Global Order),此次研討會於比利時召開,分為3場論文發表及1場圓桌論壇,全英發表10篇論文。內容聚焦於歐盟與兩岸關係、地緣政治衝突議題、規範性權力、能源經濟永續議題。
Read more...陽 光 青 年

幼銀共創漫畫提案 首屆美猴獎見證跨世代協作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舉辦首屆「2025美猴獎-美好生活社會創新競賽」,來自全台超過百位國小生與長輩共同組隊參與,透過漫畫形式發揮創意、觀察生活、共創提案,展現跨世代合作的溫暖力量。得獎者與長輩於頒獎典禮分享溫馨故事,許多孩子首次登台面對全場,帶著自信訴說與長輩的共創歷程,現場洋溢著笑聲與感動。
Read more...
廢蚵棚架、宿舍工廠大變身 中山大學踏查地方創生
地方創生點石成金!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郭瑞坤帶領29名學生,前往嘉義進行實地踏查,深入了解在地青年如何與地方串連。透過參訪「好美船屋」、「台灣田野學校」的嘉義市舊監獄宿舍群及「將才工場」三個代表性場域,認識如何利用廢棄蚵棚架築籬擋沙、將破敗老宿舍與舊式醬菜工廠變身青年培力空間。師生從環境優化、文化保存及青年人才培育面向觀察在地發展實務、汲取經驗,並探究地方支持系統的多元運作模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