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灣 學 海

影音》直擊花蓮海底揚塵 中山大學助攻近海地震研究

4月3日花蓮強震是繼921大地震後規模最大的地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火速籌組跨領域研究團隊,搭乘新海研3號研究船深入震央區域進行海洋環境變化紀錄,這是臺灣研究團隊首次直擊海底強震歷史紀錄的關鍵鑰匙霧濁層(海底揚塵),成功採集分析樣本,盼助攻致災性強的近海地震研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Read more...

影音》臺灣西南海岸智庫 中山大學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揭牌

國科會攜手國立中山大學成立全國唯一聚焦「西南海岸」的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未來將針對七股地區潟湖生態系統與漁村社區發展,包括漁業資源、環境變化、土地利用及社會結構等,進行全面性的現場監測、資料盤點及分析,針對地方議題,評估人類活動及氣候變遷對生態和社會的影響,以供政府制定永續發展的政策方針。

Read more...

破解30年高溫超導理論模型 中山大學研究登Science

高溫超導體理論模型研究大突破!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鍾佳民與美、德等學術機構合組跨國研究團隊,以數值方法模擬計算高溫超導體理論模型,精準模擬預測實驗結果,成功使過去30年來,全球科學家無解的高溫超導體理論模型得到確定答案,獲登世界權威期刊「科學」(Science)。

Read more...

影音》陽明山發現世界新物種! 中山大學跨國團隊解謎「溫泉紅藻」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玉山青年學者傅瀚儀攜手臺、韓學者,針對於陽明山採獲的一種溫泉紅藻進行基因體定序,確認為新屬新種,將其命名為「陽明山溫泉紅藻」(Cyanidiococcus yangmingshanensis)。跨國研究團隊一舉推翻原先被辨識錯誤的藻株屬種,並指出全球指標性的GenBank基因序列資料庫舊樣本應屬於此新屬新種,為最早以基因體定序進行溫泉紅藻辨識的研究結果之一。傅瀚儀強調,溫泉紅藻具有嗜熱嗜酸與特殊光合作用調節機制等特性,且能吸附重金屬,有助應用於生物科技與仿生技術,未來發展極具潛力,可望作為固碳或廢水處理等綠色材料。

Read more...

臺銀董座呂桔誠 獲頒中山大學名譽博士

國立中山大學今(14)日舉行「名譽博士學位頒授典禮」,由校長鄭英耀授予臺灣銀行董事長呂桔誠名譽管理學博士學位,表彰其對興革我國國營事業,促進金融穩定與金融業務發展,及深耕人才培育的卓越貢獻。

Read more...

精準掌握花期 中山大學「物候調查」20年

愛花人皆知賞花看天,研究證實,今年花景仰賴去年四季。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楊家豪研究生物氣候,受農業部林業與自然保育署委託,監測全球第一個地處亞熱帶雨林的福山森林動態樣區逾20年,助遊客精準掌握福山植物園開花情報,資料彌足珍貴。園內山龍眼夏賞花、冬賞果,資料顯示,嚴冬、暖春促使花朵生命週期加速,暖冬、寒春則令它放慢腳步。這套模型也有助於繪製臺灣追櫻、賞楓地圖。

Read more...

學民產官協力 中山大學辦永續環境與能源管理研討會

為因應2050淨零排放的政策目標,減緩氣候變遷對環境、社會和人類的影響,各界關注永續環境與能源管理的議題,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攜手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台灣PM2.5監測與控制產業發展協會,今(19)日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辦「2024高屏地區永續環境與能源管理研討會」,匯集國內產、官、學、研、民間團體等逾350人,透過再生能源發展、資源循環政策、空氣品質改善、環境教育與民間倡議以及永續環境施政等五大場次,由不同角度剖析台灣走向2050淨零轉型的現況及挑戰,期許找出解決之道,共同探討地球環境生態永續發展的未來。

Read more...

攜高長打造解剖及手術中心 中山大學獲最大單筆捐款3千萬

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位於高雄長庚醫院內的「中山高長解剖及手術模擬創新中心」建置計畫,獲得富林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源林捐資3千萬元。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強調,這是中山大學創校44年來,非校友身份最大金額的單筆捐款,為學校的醫學教育與臨床培訓提供關鍵支持。中山大學醫學院院長兼副校長余明隆更進一步發起「生前自願捐贈遺體」勸募,號召同仁、校友及各界善心人士參與,共同為促進健康福祉的醫學教學與研究盡心力。

Read more...

中 山 新 聞

影音》耀伯祝福茶會 教職員工憶8年點滴

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520將接任教育部長,15日秘書室於嶄新的360藝文空間舉辦祝福茶會,現場佈置鄭校長歷年新春揮毫春聯,以「耀伯仔麵攤」為意象,設置麵攤、耀伯煮食立牌剪影,並以「麵切仔」為鳳凰花花器,象徵「畢業」離情與祝福。

Read more...

永續金融創新 產官學研齊聚國金學院論壇

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金融研究學院舉辦「2024數位與永續金融創新論壇」,活動聚集金融科技、永續發展以及環境社會治理(ESG)各領域專家,深入探討數位技術和永續金融的融合應用,並呈現金融科技在促進永續發展方面的重大機遇與挑戰。

Read more...

社會策展與行銷撇步 2024鹽夏不夜埕共學實踐

由國立中山大學「創意街區發展實務與藝術管理」課程學生於鹽埕區主辦的年度創意街區活動「鹽夏不夜埕」將於5月18日至25日登場,為了讓策展團隊對於社區擾動、活動行銷有更成熟的表現,課程邀請麻豆大地藝術季共同策展人洪榆橙與左腦創意行銷執行長程詩郁分享寶貴的經驗。

Read more...

文學•山海•行旅 臺馬三校中文系工作坊共學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屏東大學中文系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聯合開設共學講座,舉辦「山海島語」工作坊系列活動陸續登場,分別邀請知名作家陳黎、劉克襄暢談文學、在地、自然與歷史人文之間的關係。

Read more...

職人作風探索 西灣微學分課程協拍日劇劇組

中山大學西灣學院約聘助理教授伊藤佳代開設微學分課程「日本職人作風:探索製作日劇的一流人才」,課程與日本知名電視劇《獨活女子的守則》劇組合作,於劇組來台拍攝期間,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實際的拍攝工作,並深入了解台灣的在地文化。

Read more...

國 際 視 野

中山大學締約美四大學 共育全球科技跨域人才

為強化國際連結與合作交流,培育更多國際化科技人才,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率領學術與行政主管等14人組團前往美國,與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艾克朗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kron)、紐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及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學院(Baruch College,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等四所大學締結合作、共商交流細節。此行聚焦於化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及商業金融領域合作,為學生爭取更多獲得美國知名大學碩士學位與跨國交流的機會。

Read more...

大學之道重磅演講 2英代表剖析臺英關係

國立中山大學邀請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鄧元翰和臺灣英國文化協會處長羅瑞福蒞校演講,兩人分別見證英國與臺灣關係的蓬勃發展,並分享臺英關係多方位的深入見解。

Read more...

自由的追尋 文學院辦思想史大師林毓生國際論壇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舉辦「自由的追尋:林毓生教授的思想遺產」國際論壇,透過回顧研究「五四運動」著名學者——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榮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毓生(1934 – 2022)之中英作品,反思「自由主義」在台灣乃至於整個華人世界的歷史意義及發展前景。為由不同學科視角探討議題,論壇邀請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學系教授丘慧芬(Josephine Chiu-Duke)發表主題演講、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戴遠雄、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莫加南、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林毓凱進行與談,從不同的學科領域和不同世代經驗的觀點來回應此次主題。

Read more...

國際共學實踐 台日師生協力名寄地方創生

為培育國際跨域人才,國立中山大學、USR「邁向永續轉型: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計畫、東海大學與日本北海道名寄市立大學跨國開設跨域地域協作課程,三校除線上共課,台灣師生並前往名寄市促進地域協作與文化交流。除了與在地學校、組織、青農等單位見學,學生也在市民文化講座介紹台灣宗教、飲食、地方文化等,並向名寄市役所提供觀光服務提案、協助日本名寄市觀光協會導覽手冊的中文翻譯,落實國際共學與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

Read more...

陽 光 青 年

推廣臺灣海洋經驗 人科學生蘇宸儀獲選聯合國海洋十年會議青年代表

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大四學生蘇宸儀長期投入海洋永續議題,代表國立中山大學、亞洲教育者協會(AMEA),與海洋委員會國際發展處副處長李珊瑩、國家海洋研究院綜合規劃及人力培訓中心主任嚴佳代,一同前往西班牙巴塞隆納參與「2024聯合國海洋十年會議」。

Read more...

打造遠距心輔診療平台 中山學生團隊攜手遠傳ATCC奪銅

中山大學跨院系學生組成「猴小孩」團隊,參加第21屆ATCC全國商業競賽,從200多組團隊中脫穎而出,成為遠傳電信代表隊,團隊以5G遠距診療平台打造「心聲音」企劃,提供年輕世代心理陪伴需求,個案發想獲得全國季軍榮耀,未來將參與遠傳規劃落地執行。

Read more...

(最新期數 第144期 2024年5月17日)
發行單位:中山大學秘書室 公共事務組 發行人:鄭英耀
資訊聯絡人:公共事務組,07-5252000分機2731
隱私權宣告/資訊安全宣告 Copyright c 2011 Epaper of NSYSU.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為中山新聞電子報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