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灣 學 海

影音》聚焦封測、電子零組件 中山大學半導體學院簽約揭牌

國立中山大學半導體及重點科技研究學院今(22日)盛大舉行揭牌典禮暨簽約儀式,總統蔡英文、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國發會副主委游建華與日月光、國巨、雷科、華泰電子、穎崴科技、台虹科技及興勤電子七大國際企業代表及高雄市長陳其邁等逾300位產官學研代表皆出席共襄盛舉。

Read more...

中山大學醫學院成立 余明隆出任首任院長

國立中山大學18日獲教育部通過成立醫學院,首任院長由生物醫學研究所合聘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講座教授兼醫學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余明隆出任。余明隆投入醫界逾30年,除出掌中山大學醫學院,也將兼任中山大學副校長,他期待未來醫學院的教育能塑造出關懷病患的良醫。

Read more...

中山大學聘陳彥旭掌後醫系 培育跨域創新良醫

國立中山大學成立學士後醫學系,111學年度將禮聘醫學科技研究所合聘教授、高雄醫學大醫學系暨醫研所教授陳彥旭出任系主任,借重其在醫界30年的豐厚經驗,領軍中山大學後醫系。陳彥旭表示,盼藉由綜合大學多元化的薰陶,培養具跨域創新與人文素養的良醫,而非醫匠。

Read more...

影音》球艙有空調! 中山大學迷你潛艇首載2人下水成功

台灣第一艘MIT迷你潛艇設備再升級!由國立中山大學開發的「科研用水下載人載具」,繼完成水下維生系統後,成功新設空調,優化「舒適系統」,除了維持艙內正常氧氣與二氧化碳濃度之外,也讓艙內維持人體舒適的溫濕度;此外,更首次由「2位操作員」同時入艙,於高雄港下水實測成功,寫下進化新頁。

Read more...

影片》成本降至千分之一 中山大學獨創綠氫催化技術

全球夏天不斷突破高溫紀錄,俄烏戰爭也凸顯歐洲在天然氣等能源需求與民生經濟的兩難,為減少使用石化燃料,降低全球暖化與環境問題,發展乾淨且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刻不容緩。利用綠色電力如太陽能、風力等電解水所產生的氫氣(又稱為綠氫),是減少碳排放與儲能的利器。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陳軍互團隊獨創「酸性氧化還原輔助沉積」技術,創造出最新一代的複雜氧化物催化劑(complex oxide electrocatalyst)。其活性除了高出常用的鎳催化劑4.6倍,也明顯優於貴金屬釕催化劑。這類新型催化劑主要使用鐵與錳兩種元素,使成本大幅降低至千分之一,研究成果榮登國際頂尖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ACS Energy Letters)。

Read more...

熱議環境永續共生 中山大學設「潔淨空氣&人類與地球健康永續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90%的人口暴露於空氣污染中,每年更有高達約700萬人死因可歸於空氣污染。另一方面,新冠肺炎於2019年持續延燒至今,已證實氣膠傳播(又稱氣溶膠傳播或空氣傳播)為病毒主要傳播途徑,凸顯出呼吸潔淨無污染、不含病原體的空氣的重要性。為喚起各界對於潔淨空氣和人類及地球健康福祉的重視,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與科技部推動的臺灣永續棧合作設置「潔淨空氣&人類與地球健康永續棧」,今(20日)舉行揭牌儀式並開啟連續兩日的跨領域論壇。

Read more...

中 山 新 聞

影音》中山大學新設醫學院! 仁武醫學大樓拚明年底啟用

繼申設學士後醫學系成功,國立中山大學18日獲教育部同意新設醫學院,包括原隸屬理學院的生物醫學研究所、醫學科技研究所、生技醫藥研究所、精準醫學研究所、臨床醫學科學博士學位學程及後醫系均調整至新增的「醫學院」。中山大學今(19)日也於醫學教育基地—占地約24公頃的仁武校區舉行醫學教學大樓新建工程開工儀式,該棟建築預計112年12月底完工啟用。

Read more...

中山大學攜手醫療、長照及ICT 成立智慧長照跨域聯盟

迎戰2025年超高齡社會,國立中山大學戮力建置數據標準化的智慧長照跨域平台,今(5日)在臺北南港展覽館舉行「智慧長照跨域聯盟」成立大會,宣示將積極媒合長照、醫療及資訊與資通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產業三方,設計出符合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的電子病歷,共創連續性醫療長照新頁。

Read more...

精進後醫師資教學 中山榮總首屆PBL教師研習營

國立中山大學為提升學士後醫學系優良師資教學力與醫學人文素養,與高雄榮民總醫院舉辦 「學士後醫學系問題導向學習(PBL)教師研習營」,藉此讓後醫系教師們互相交流、凝聚共識和切磋學習。首屆研習營共有55位醫師參與,分別來自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及台南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報名踴躍。

Read more...

「種」夏永續 中山偕雷科旗山親子插秧趣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與雷科股份有限公司為深化與高雄在地的連結,,自2020年起,將「企業員工家庭日」與農事活動加以結合,將企業員工與眷屬帶到農事現場,體驗有機農作生產過程,藉以培養永續知能、實踐社會關懷。今年創新CSR(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結合「企業稻田認養」與「插秧到收割」完整耕作歷程,透過企業與有機農訂定契作的方式,以實際行動支持有機農業。

Read more...

里長可以這樣做! 中山大學出版實戰手冊

全台共有7734席次的村里長,可說是台灣基層民主的第一線。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村里長在疫情防治、物資發送上提供地方政府非常重要的協助。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與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攜手合作,出版《里長可以這樣做—村里社區經營手冊》,幫助有志經營社區的村里長,對於社區規劃能有更具體的想像,書一出版,已有許多村里長參選人上網搶購。

Read more...

培育原民科學人才 中山生科助推高中專題獲佳績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執行教育部國教署「高級中等學校原住民族學生生物科學人才培訓計畫」,助理教授陳韻安指導原住民高中生專題參加科展,本年度佳績連連,5組團隊包攬第13屆原住民族雲端科展銀熊獎、最佳人氣獎以及3座飛鼠獎,並獲得第62屆高雄市中小學科學展覽會第二名、佳作,以及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小論文比賽優等。

Read more...

「社區徵信社」改版前草地圖 中山大學USR逗趣推前鎮導覽

「人類啊,還不入社嗎?」中山大學USR計畫團隊與前鎮、草衙地區合作,舉辦逗趣「社區徵信社」活動改版社區地圖,海報上由卡通角色魔性貓貓擔任社長,呼喚大小朋友入社、走訪街坊巷弄,學員除了中山大學學生,更有15歲國中生與社區居民共學。活動另邀USR團隊分享與城市共事的經驗,亦嘗試將導覽遊戲化,在遊戲中認識,逐步建構屬於前草的另類地圖。

Read more...

國 際 視 野

共培全球在地化人才 中山大學攜手日氷見市推跨域實踐課

突破疫情限制,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與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團隊赴日本參與城市交流展、拜訪學術機構,並與富山縣氷見市役所簽訂合作備忘錄(MOU),雙方將定期分享社區營造經驗、促進高雄市與氷見市的城市交流,共同開發臺日跨域實踐課程,培育全球在地化人才。市役所致贈由知名漫畫家藤子不二雄A設計的吉祥物,中山大學回贈「虎斑花枝」娃娃與「工人與漁婦」公仔,彰顯高雄產業與勞動價值,以延續雙方美好情誼,期待未來於國際或地方協作事務有更豐富的合作實踐。

Read more...

國際接軌 教育所延攬普渡大學師資開授全英課程

為協助學子國際接軌,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邀請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Dr. Anne Traynor擔任客座副教授開設全英課程,期間也進行專題演講及辦理工作坊,拓展視野的同時也提升學生專業能力。

Read more...

台拉立包容性都市主義論論壇 望打造三邊跨國學者社群

城市容納了世界半數以上人口,同時也是21 世紀人類活動焦點所在。為使城市滿足當代城市居民的多樣性,及其生活需求與平等,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拉脫維亞里加工業大學(Riga Technical University, Latvia)建築學院、立陶宛維爾紐斯理工大學(Vilnius Gediminas Technical University, Lithuania)都市設計系三邊首次舉辦包容性都市主義線上論壇,活動共吸引13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並就各自的專業分享了與「城市」相關的研究、建議及反思,同時交換意見。

Read more...

陽 光 青 年

前草串聯探索STREAM 中山大學攜四級學校辦雙語夏令營

在前草連結世界,從日常看見不凡!中山大學西灣學院與USR計畫「教育知識在地化與實踐場域全球化:由高雄舊港新灣出發」團隊攜手合作,推出一周特色夏令營,集結18所學校、5國外籍生,近30位學生一起在前鎮探索STREAM、用英文完成課堂任務,以大學串聯高、國中小生,共同做中學,歡度夏日生活。

Read more...

借我一隻耳朵 藝文Podcast「藝術任意門」帶你聽展

國立中山大學跨院系學生製作的藝文類Podcast「藝術任意門」最新節目正式上架!系列節目主題為「Enlightening Kaohsiung」,「藝術任意門」製作人、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的李悅瑄表示,「Enlightening有啟蒙、照亮的意思」,團隊也以「策展」的心態來籌劃第二季內容,希望每位學生都是藝術家!

Read more...

(最新期數 第123期 2022年08月17日)
發行單位:中山大學秘書室 公共事務組 發行人:鄭英耀
資訊聯絡人:公共事務組,07-5252000分機2731
隱私權宣告/資訊安全宣告 Copyright © 2011 Epaper of NSYSU.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為中山新聞電子報所有